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3-21 10:12:56| 人氣12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8090後新長征路上的舉旗手 |新長征|走轉改|八零九零後

原標題: 瞭【網絡媒體走轉改】八零九零後 新長征路上的舉旗手

  80多年前,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由江西、湖南一路轉戰至貴州境內,並在貴州展開一系列生死存亡間的重要行動。戰士們用年輕的生命換得一支隊伍的生存,支撐起一個民族的希望。他們的忠骨已歸於這片山水,但他們不滅的精神和靈魂仍在這裡日夜守望,靜待人間的風雨彩虹。

  80餘年後的今天,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的“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活動,於9月5日行至貴州。一群以80後、90後為主要組成力量的年輕網媒記者,莊嚴接過傳遞長征精神的旗幟,追尋那段遙遠故事裡的主人翁們留下的蹤跡。

  “我們有幸成長在優越的生活環境下,但不應忘記這些革命老區。老區人民為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瞭太多。”在花茂村,來自上海的80後記者李佳 敏漫步在田壟間,道出瞭自己的心裡話。和許多成長在大都市的年輕女孩一樣,李佳敏活潑開朗,熱情洋溢,總喜歡與當地人拉傢常,這是她瞭解當地基礎設施建 設、醫療建設、道路交通建設等情況的最快途徑。來到花茂村時已接近此行的尾聲,記者們瞭解到當地許多年輕人響應村裡的脫貧創新政策,紛紛從外地返鄉做起瞭 農傢樂。身後是村民自信滿溢的笑臉,眼前是被細雨淋濕的田壟地頭,李佳敏若有所思地說著:“一路走來,婦女、兒童和老人最常得見,這裡依然需要更多的青壯 年積極返鄉,帶動全村人民脫貧致富。作為媒體,我們有責任將老區的故事傳播開來,感染更多的人來扶持這些有紅色印記的地方。”

  采訪中的東方網記者李佳敏。(中國網信網 陳舞陽 攝)

  同樣是80後,網易新聞貴州站的編輯冷先濤幾年前曾在北京、深圳工作過,如今重回傢鄉看到這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的內心滿是欣慰。“這已是我 第四次重走紅色路線瞭。”冷先濤驕傲地說。回憶起最初采訪貧困老區人民的經歷,他仍記憶猶新,那時的百姓還以吃得飽飯為好日子的標準,再看如今,百姓們已 經自豪地細數著年收入、年產值。“幾年下來,我們親眼見證瞭黨的政策步步落實,見證瞭老區人民喜上眉梢。作為年輕一代,我們不能總是一味追求好日子,更要 瞭解好日子是怎麼來的。長征那段歷史離我們很遙遠,我的父親總會給我講當年他聽來的故事,而我定要親自走上這條長征路,探尋並講好這裡發生的新故事。”

  網易新聞貴州站編輯冷先濤。(中國網信網 陳舞陽 攝)

  同樣心念貴州建設發展的,還有央視網記者王佳勇,他既是80後,也是貴州人,年初的“脫貧攻堅看貴州”活動他也有參加。在肇興侗寨采訪時, 王佳勇細致詢問當地政府對扶貧的政策支持;在甕安縣的返鄉農民工創業園,他悉心瞭解生產線上的工人傢庭收入水平,以及縣政府對返鄉創業人士的優惠補貼政 策;在湄潭縣的金花村,他瞭解到當地村民將自傢的幾畝土地流轉種上瞭果樹,經營著茶園,同時還打點著農傢樂。他說,當地政府用創新和實際行動保衛和提升著 老百姓的幸福生活,這正是當年紅軍留下的紅色保衛精神和紅色記憶的延續。

  央視網記者王佳勇迫切詢問貴州省內的科技發展情況。(中國網信網 陳舞陽 攝)

  人民日報客戶端記者馮慧文,是一位90後。這是她第一次參加紅色路線的采訪活動,采訪時的她總是沖在最前線,一邊錄音一邊奮筆疾書,記下她 能捕捉到的所有關鍵信息。她坦言之前對紅軍長征的瞭解隻限於書本,如今親臨此地,聽到講解員的介紹,看到留存下來的革命影像,她體會到情感的共鳴才是最好 的催化劑,能幫助她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每一站的長征故事。當坐上長途大巴轉站下一目的地時,她總會望著沿途的山洞和高架橋出神,她說:“途經的地點建設得越 好,反倒越能想像當年紅軍是在何種惡劣艱苦的條件下戰鬥,這種感受非常強烈。”

  人民日報客戶端記者馮慧文仔細聆聽黎平會議紀念館中的講解。(中國網信網 陳舞陽 攝)

  人民網貴州站記者王欽,雖是一位90後,但做記者已經3年。在貴州站啟動儀式的媒體見面會上,王欽首個提問,著重關心貴州的特色產業發展情 況。在婁山關的藤編一條街,看到一件紀念遵義會議的藤編作品,他親自解答瞭自己最初的疑問。“把紅色文化與智慧元素結合,依托小小的青藤揉進工藝品,銷往 全國各地,這真是一種情懷!”在他看來,讓更多的人通過接觸這些特色工藝品而瞭解紅色文化,正是一種傳承。重走花茂村時,他由衷地感嘆:“作為90後,我 對長征的瞭解隻能來源於書本和他人的講述。這兩年走基層,我親自感受瞭當年的上山難,下地難,一踏一腳泥;又親眼見證瞭‘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 愁’的華麗蛻變。作為新聞從業者,基層一線就是我們要走的長征路,我們要將這裡的有聲有色,表達得有血有肉!”

  人民網貴州站記者王欽在媒體見面會上首個提問。(中國網信網 陳舞陽 攝)

  在遵義會議紀念館,68歲的老知青趙阿姨對身為90後的新華網記者陳俊松說道:“我想以後沿著紅軍的足跡重走一遍長征路。”黎平會議,遵義 會議,四渡赤水,婁山關戰役,這一路走來,陳俊松已經切身感受到貴州飽含的“紅色氣質”瞭。談起他心目中的長征精神,他認認真真地細數瞭三點:一是不畏艱 險,勇於犧牲;二是敢於承認錯誤並改正錯誤;三是要有從頭再來的勇氣。“就像毛澤東在《憶秦娥?婁山關》中所寫的那樣,‘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 越’。”在他看來,長征精神能否傳承好,直接關系到人民生活是否會好轉,有沒有盼頭。在一路采訪的過程中他慢慢發現,人心最是關鍵。“人心齊,泰山移。看 到當地人民對未來充滿著信心,隨即想到趙阿姨對我說的,沒有革命先烈的流血犧牲,就沒有如今的幸福生活,我越發相信,憑借這股齊頭並進的力量,當地人民一 定能夠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我要將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傳遞給沒能親臨現場的讀者們,希望他們也能看到國傢的變化,人民的幸福。”

  新華網記者陳俊松在遵義會議紀念館采訪前來參觀的老人。(中國網信網 陳舞陽 攝)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句詩中所喻,早已超越瞭80多年前那場戰鬥本身的意義,它已是革命先驅對一支年輕隊伍的期盼和召 喚。緬懷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是80後、90後年輕一代網媒人應當肩負起的責任。新長征路上的旗幟依然鮮紅飄揚,扛起來,我們始終 在路上。(中國網信網 陳舞陽)

優惠CouponBest Deal,香港旅遊,嬰兒奶粉,奶粉,嬰兒產品,日本藥妝,藥妝,餐廳優惠,旅遊購物

台長: aggartpra
人氣(12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