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負利率?日本為什麼要這麼做?
日本央行決定跟歐洲央行一起,堅定地站在貨幣寬鬆的陣線上,週五(29日)宣布負利率政策。民間銀行存入日本央行的部分存款,將從2月開始適用-0.1%的利率。如果需要的話,未來甚至有可能更低。 日本央行貨幣政策會議上,以5票贊成4票反對的比例,決定實行負利率政策。根據《日經》報導指出,選在這個時候實行負利率,原因是「原油價格下跌和對中國經濟的不安影響」。負利率的政策意味著,民間銀行如果把錢放到中央銀行,得要反過來支付費用。
為什麼日本政府要選在這時候推行負利率呢?
在全球市場滿天飛的兩隻大黑天鵝,同樣影響了日本經濟。油價的暴跌,讓日本央行不斷推遲2%的通貨膨脹目標,還有對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擔憂,使得前景模糊不明。安倍的三枝箭被天鵝打得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再加上經濟大臣甘利明因為被指控收受建商賄賂,宣布辭職,對安倍經濟學無疑是雪上加霜。12月份的核心通膨只有0.1%,甩不掉的通縮魔咒,讓日本政府2%的通漲目標。從「2016年下半年」又延後至「2017年上半年」。消費者和企業緊緊抱住錢,不願投資不願消費。理論上,負利率可以鼓勵銀行放款,一方面也是刺激消費者花錢而不是儲蓄,刺激國內支出和企業投資,同時貨幣因此進一步貶值,有助於出口。這個怪異的狀況,讓銀行頭大,是否意味著:你跟銀行貸款,銀行可能還會支付你費用,謝謝你來借錢?目前實施負利率的還有歐洲央行、丹麥、瑞士及瑞典。2016年全球金融市場的震盪,日本也受到影響,一月以來股票市場重挫了將近一成。負利率政策一宣布,投資者給予熱烈回應,日經指數隨之上漲,日圓對美元再次回貶。
只是還很難評估負利率對冰凍中的日本經濟會有多大幫助,畢竟早已採取負利率刺激經濟的歐元區,仍然持續與通縮奮戰。「負利率幾乎是日本央行的最後一招了,」富士通總研(Fujitsu Institute )的Martin Schulz認為,「但這最後一招的威力恐怕不會太強。」他也警告,歐元區是在金融危機的狀況下採取負利率,但是日本目前則是處於一個長期緩慢成長的環境。Martin Schulz接受《BBC》採訪時表示:「日本不是銀行不願意借錢,而是企業看不到投資的機會,沒有貸款投資的需求,即使利率變成負的,還是不會有什麼改變。因為企業需要的不是錢,而是投資機會,這只能透過結構性的改革,單靠貨幣政策很難起作用的。」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4254
天下雜誌
分析:
我們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由於絕大多數的政治人物,受到政黨所制定的政治制度的保護,他們的
心理發展因而停滯不前,沒有發展、成長,他們還會以「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來自詡。
這樣的政治人物的心智系統便不會有任何發展與成長,其自然的行為傾向,會透過法制來強迫治理下的人民來服從他們的意志,也就是強迫社會裡的人,花錢來投資社會的經濟發展。
但是,在一個經濟發展的自由空間已經飽和了的社會裡,其成員的經濟活動,在沒有新的經濟發展的自由空間可供資本投入新發展的情況下,只會「每年投入數量相同的資本、勞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就是社會發展停滯,像是過去長期停滯在舊型農業社會的中國。
由於閒置的資本沒有新的自由空間可以投入發展,只能繼續投入舊有的投資項目,那麼,若是會有利潤,其利潤率會越來越低;利潤幾乎是趨近於零的投資,資本家便不會把資本投入這些無用的經濟活動。
為什麼各國的政府官員們,總是會做一些強制別人服從其意志,來達成他們的幻想中的目標?卻完全忽視社會裡的許多成員自己欲發展的新目標?
因為,他們並不理解自己在「社會發展」這個複雜、多元(有新的自由,才會有新的發展,才會產生更為複雜、多元的社會)的項目中,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從「精神分析學」來看:「『應該』做的事情,都不是人們想要做的事情;而人們想要做的事情,都是些『不該』做的事情。」所以,各國的政府官員們的行為,是符合「幼稚症」患者的潛意識內容。因為他們的自己的「內部判斷力」還停留在童年的早期階段--以自己的「自我」為中心,完全忽略別人的「自我」。(雖然他們經常會在口頭上說:「要有同理心。」)
對絕大部分的人來說,他們的頭腦裡被灌輸了許多「應該」做什麼,以及「不該」做什麼的「外部判斷」。這種在「應該」與「不應該」間「按部就班」的存在,就不需要有「內部判斷力」的萌生。這就是為什麼會有許多人的想法會是「非黑即白」的簡單、幼稚。
沒有「內部判斷力」的人,乃是因為,他們被所擁有的那些被灌輸了的「外部判斷」所欺騙、壓抑;又因為「大家都是這樣」的「正常人(其實只是『普通人』)」,而難以察覺。
「負利率」政策的產生,其實就是這些患有「幼稚症」的官員、正常人,在使用「現成」政策的後果。因為,他們的幼稚心靈,毫無任何新發展,也就「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沿用許多現成的失敗政策。因為政策的成敗不會立刻發現,能拖就拖。正如凱因斯所言:「過了那麼久,我們都死了。」失敗政策的後遺症,也許會到他們死了之後才呈現。
這就是在絕不「改革、開放」政策的前提下,的政治騙術。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