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6-06 22:54:02| 人氣37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心理治療的力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15/6/3 聯合報  繽紛】

【全民心理學  舒霖】

 

有時候,會以為前途未明;甚至有時候,就這麼不再相信自己……

 

迷惘,誰都可能發生

在外島打著保家衛國之名,行無憂無慮看星星的日子告一段落前,我開始盤算退伍之後靠什麼謀生。當時有兩個打算,一是毛遂自薦去幫職棒統一獅隊管理洋將(自認愛看球,英文程度嘛,至少很敢說。還可宣稱擅長心理溝通);另一則是應徵【錢雜誌】的編輯(當兵前就是個認真股民,服役期間,【錢雜誌】跟【財訊季刊】,可都比照著【灌籃高手】漫畫書,一冊沒少)。

前者想秀英文書寫功力,遲未動筆,後者則有回音要約面試。不過,雜誌社表示尚無編輯缺,但有業務缺。就在詢問「業務要做什麼?」的兩天後,命運轉了彎,原來政府有個為期兩年的實驗計畫,我就這麼成為首批「學校臨床心理師」。

兩年飛逝,隨著接觸個案的實務累積,有時不禁自問:心理治療真的有效嗎?不確定對師生家長有什麼貢獻(得去翻翻當年的成果報告),倒常感覺在助人工作中使不上力,得在午夜時分靠著「爬格子」來抒發心情(分量多道集結成冊)。

就在實驗計畫告終之際,一位同事託我載她去趟國軍醫院,因為她姪子當兵當著當著,竟被送去精神科,且一住就是一個月,整個家族都為此擔心。

其實,自己離上回進精神病房(是實習,不是住院),也有幾年了,但被人如此信任,又是所學專業,只得硬著頭皮答應。

依稀記得我當時先觀察了同事跟姪子的互動,然後與那才將滿二十的孩子簡單的雞同鴨講後,便在回程聊起一堆對那孩子的恢復也沒什麼大用的話,重點不過是請同事要有「姪子得長期就醫」的心理準備。想不到,她在臨下車時,硬塞了張千元大鈔要我收下(二十年前,這可不是筆小數目)。驚訝半晌,因為自覺根本沒幫到忙,趕忙退還。這樣收錢可是會被雷公劈的!幾番推讓後,同事開口說了句:「我這是要讓你知道,你是可以靠這專業賺錢的。」

原來,同事家族對於姪子生病一事分成兩派,一是主張直接接回家休息,另一則認為得在醫院療養。而我給出的分析判斷,讓她有了跟家族說明的根據。但她不知道的是,她下車前的那句話,也給了當時的我一劑強心針。

傾聽,讓人感覺被在乎

同事塞的錢是收下了,但工作即將結束,不知何去何從,只得回母校找指導教授聊聊。不知是否是年紀尾數逢九,還是不確定該不該像眾人一樣出國留學,只感覺心情低落到去找教授的路途都是一片灰暗。

猶記老師在聽到我說「覺得年近三十卻一事無成」時,突然露出笑容說:「我年過五十都還覺得人生有很多事情可為,你才年近三十……」末了,他問我願不願意在考慮準備出國之前,擔任他的助理,並表示在這職務會有機會接觸一些社會菁英。

不過十來分鐘的對話,一股被賞識的感動,讓我覺得自己是個可造之材(老師唯一沒說準的是,一個月後發生921地震,讓我們爾後三年的工作內容完全改變)。還有一輩子難忘的奇妙畫面是:走出系館時,突然發現樹很綠,花很豔,顏色全回來啦!

頭一回體驗到,談話,真的可以療癒人心。

很多時候,會碰上個案家屬詢問心理師:面對情緒不穩、憂鬱,乃至於失智的家人,能怎麼相伴?其實,這真的沒有什麼好答案,我只會說:至少自個兒要先活得下去,才能繼續陪伴啊!

要知道生命有太多太多的苦,都只能自己面對,旁人,一點忙都幫不上。充其量,就是不離不棄的穩定陪伴。

至於陪伴,人本心理學大師卡爾. 羅嘉思是這麼說:「如果有人可以就我所真實經驗的狀態來接受我,而不是以他或其他人所經驗的真實來接受我,則我會因而更能接納真實的自我經驗,進而減低在『真實的我』與『應該的我』間的間隙。」

記得有學弟曾失望地對我說:「面對災區民眾在電話那頭的苦痛,將近六十分鐘的對話,學長的回應好像就是一直傾聽跟『嗯哼』,我一直以為出道多年的學長會多露兩手……」(關於助人心理學,我真的只學過「傾聽」與「同理心」)。

我沒對學弟說的是,能讓一個人可以因著信任而無保留的傾訴一個小時的痛苦,就能給他喘息的時空。而得到接納的生命,就有可能繼續在其處境中,找機會存活,甚至有可能在未來活得令人驚豔。

傾聽和同理心,我確定不太能幫人「解決」問題。傾聽,說穿了只是一種「我很在乎你」的自然反應。然而,透過傾聽,我卻發現倒,每個生命無論有著多麼光鮮的表象,仍會喜悅著能被懂、被疼。

讓我們一起好好的活,並且,活得好。

 

分析:

安慰者常常會感到自己有義務為對方提出解決辦法。殊不知,每個被苦惱折磨的人,在尋求安慰之前,幾乎都有過一連串不斷嘗試、不斷失敗的探尋經歷。所 以,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探索對方走過的路,瞭解其抗爭的經歷,讓他被聽、被懂、被認可,並告訴他已經做得夠多、夠好了,這就是一種安慰。  心理 專家提醒安慰者一個重要的觀念:「安慰並不等同於治療。治療是要使人改變,借改變來斷絕苦惱;而安慰則是肯定其苦,不試圖做出斷其苦惱的嘗試。」實際上, 在安慰人的過程中,所提供的任何解決方法都很可能會失靈或不適用,令對方再失望一次,故而不加干預、不給見解,傾聽、瞭解並認同其苦惱,是安慰的最高原 則。  另外,陪對方走一程也是一種安慰。對方會在你的陪伴下,覺得安全、溫暖,於是傾訴痛苦,訴說他的憤恨、自責、後悔,說出所有想說的話,當他經歷完暴風雨之後,內心逐漸平靜下來,坦然面對自己的遭遇時,他會真心感謝你的陪伴,也覺得是靠自己的力量走過來的。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3/17/n2848189.htm

【如何安慰人-心理溝通】

 

如果你們在想像中認為分析也主要是勸導人生指導行為,那你們就搞錯了。相反,我們盡可能避免扮演導師的角色,只希望患者能夠自己解決。

 

不論是誰,只要他成功地使自己瞭解自己的真相,都會永遠抵禦不道德的危險,儘管他的道德標準在某些方面可以與一般的人不同

 

接受了精神分析的艱苦的治療之後,他會變成另一個人。所以,似乎總的結果是使潛意識的材料較以前減少,而意識的東西較以前增多而已,你們或許低估了這種內在改變的重要。雖然一個受到過治療的神經症患者在本質上依然故我,但他確實變成了一個不同的人。

 

【精神分析引論】弗洛依德

 

人本心理學大師卡爾. 羅嘉思所說的「真實的我」與「應該的我」,其實就是「自然的我」與「不自然的我」,或是「自由的我」與「不自由的我」。他說,如果有人可以站在他的立場上來完全接納他,他就會更能接納真實的自己,進而減低在「真實的我」與「應該的我」的間隙,這是什麼意思?我認為,他的想法是讓「真實的我」與「應該的我」圓滿重疊,心心相印、完美一致。但是,任何自以為是完美的思想學說,就再也不可能得到進步的發展;於是壓抑、停滯、退化,就會成為這樣的情勢的自然結果。許多的研究結果是:人類的大腦發展,絕大部分的人會在20歲前停止,少部分人會延至40歲前停止,而越來越多的失智症患者的產生,與這種「心智作用」長期處於矛盾停滯狀態的情況下活著,有著密切的關係。

要是「真實的我」與「外部判斷」下的「應該的我」完全密合,那麼,內部心理發展就等於完全被鎖死,完全沒有任何自由發展的餘地。

「應該的我」在一般情況下,指的是「外部判斷」,也就是已經被判斷好了的生活判斷(它是判斷,不是判斷力),如傳統、習俗、道德、法律、制度……等等。生活在這種都已經被判斷好了的環境裡,「內部判斷」通常就沒有發展的機會,因而內部心靈仍然處於幼稚階段,沒有能力做出自己的較為成熟的判斷,就更依賴於「外部判斷」下的「應該的我」。

「內部判斷」下的「應該的我」(也就是「真實的我」),則是在根據不同的狀況來發展自己的不同的判斷力。不斷的發展、累積自己的許多不同的判斷力,內部心靈就會愈見成熟,愈來愈了解自己的能力,愈來愈理解自己「應該」怎麼做,無須古聖先賢或是指導教授來(外部)引導其「應該」怎麼做。

所謂「內在的改變」,其實就是心理發展、心理成長,長大了,自然就會改變成為不同的人。只是,大多數的人在心理(心靈)上沒有任何改變,沒有任何成長,沒有任何發展。如果現在的想法跟過去一樣,那就是沒有心理(心靈)成長的結果。但是,那些透過古聖先賢的教育者會告訴我們,「正確的」想法,自然不會有任何改變。所以,他們其實就是阿茲海默症等的退化性失智症的高危險群,因為他們擁有自認為是完美的思想,不會有任何發展、成長、改變。這樣長期下來,心智功能沒有發展而自然退化、解離。

被他們所教育出來的人,認為的「心理治療」,就會以為是這麼簡單的過程。他們完全不理解所謂「心理過程」是什麼意思,更不理解所謂「經濟過程」是什麼意思,因而,日本政府官員會說所謂的「安倍經濟學」那種胡說八道的東西,來顯示他們的「官大學問大」。以指導百姓生活。

聯合報推出的專欄【為青年尋路】,是基於同樣的本能,在指導青年。政府改革、開放了,社會自由發展的機會增加了,自然就會有進步的發展。之所以會有聯合報的【為青年尋路】專欄的出現,正是政府不改革、開放的結果。就像是會有指導教授這樣的官位的存在,正是因為教育部的存在;廢除了教育部,指導教授這樣的官位自然不會存在,每個人只需發展自己,心理疾病自然會減少。

台長: freudhayek
人氣(37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