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田街七巷 ( 網摘圖片 )
那天想看倫敦奧運的籃球金牌決賽 ( 美國 vs 西班牙 ) 的轉播,在無線電視台轉來轉去,無意間在華視看到專欄作家 亮軒 的訪談,談到了他不愉快的童年,談到了他童年的居所,也才知道知名的咖啡屋「青田七六」就是他童年夢魘之地。

馬廷英 博士故居 ( 即青田七六 ) / 網摘圖片

馬廷英 博士故居 ( 即青田七六 ) / 網摘圖片

馬廷英 博士故居 ( 即青田七六 ) / 網摘圖片
青田街七巷六號,即「青田七六」咖啡屋,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日式建築。 看似溫馨的環境,背後卻隱藏了一個愛恨糾葛的家庭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知名的作家 亮軒,在他記憶中這屋子卻是「無法逃脫的囚室」。 去年 ( 2011 ),70歲的 亮軒 終於有勇氣再回到已經不屬於自己的「青田七六」,看著景物依舊、人事全非,心中充滿無限感概和思念。 頭髮已經花白,本名 馬國光 的 亮軒,訴說著不堪回首、童年的黑暗記憶時,語氣仍然帶著一絲的憤怒和恐懼。

亮軒在青田七六講述他與故居的故事 ( 取材自青田七六官網 )

亮軒將離家時帶走的書櫥送回「青田七六」--- 記者陳宛茜 / 攝影 / mag.udn.com
亮軒 的父母於1940年在重慶結婚,母親 ( 孫彩蘋 女士,同為日本留學生 ) 曾隨夫到了台灣,卻因感情不洽就離異返回大陸,而五歲的亮軒和姊姊跟著爸爸 馬廷英 博士留在台灣,住進了原來日本 足立仁 教授所設計建築的住所。

足立仁 教授 ( 網摘圖片 )
馬廷英 博士當年在日本曾經是個名人,因為他是那個年代第一個外國人得到日本的理學博士學位的 ( 同時也得到德國頒發的博士學位 ),而擁有這個學位的學者,在全日本連他在內也只有四個。

馬廷英 博士 ( 網摘圖片 )

「青田七六」展示的舊照片 ( 網摘圖片 )

亮軒及姊姊與父親馬廷英的全家福合照。 前面的女士為日本的繼母,還有繼母所出的弟妹

馬教授的書信 ( 取材自:www.flickr.com )

青田七六屋內的陳設 ( 網摘圖片 )
也許,許多人都不知道這位曾領先歐美學者15年,提出類似今日「版塊理論」的「地殼剛體滑動說」的馬廷英博士;他是位在活著時埋首地球科學研究,成果豐碩,卻因學界的漠視而沒沒無聞。 想不到身後卻大放異彩,甚至在「國際地質學會」召開年會時,竟然還需特設一個討論分組,專門討論他一個人一生研究成果的偉大學者!

學生送給馬廷英教授的退休紀念禮物 ( 取材自:www.flickr.com )
馬廷英,在抗戰時臨危受命,出任東北中學校長,帶領淪陷區菁英,跋山涉水,甚至抵抗欲劫掠與收編流亡學生的盜匪,安全抵達重慶,並全數送入沙坪壩中央大學就讀。他有不為人知為國護才、育才勇者的另一面!

青田76 古董打字機 ( 取材自 www.flickr.com )
亮軒:『----他那雄健有力的手指敲擊著老打字機鍵盤的聲音,節奏起伏強弱有致的飛舞貫穿了我整個的童年與少年,不分日夜。』
到了台灣,馬廷英 博士任教於台灣大學,孜孜於教學與研究外,並常受邀赴國際間參加會議或講學。 因為父親時常不在家,不愛唸教科書,又愛逃學的亮軒,就成了姑姑和姑丈的出氣筒,受盡了虐待。

亮軒:『記得父親到過世界各地,問他他卻像是什麼都也去沒去過,因為,他一向只認得圖書館跟研究室來回的那一條路。 』 / 網摘圖片
亮軒 畢業於國立藝專影劇科,後遠渡重洋取得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廣電研究所碩士學位。在偶然的機會到中國廣播公司打工時,結識了《中廣熱門音樂》的名主持人陶曉清 女士 ( 後又以「臺灣民歌之母」的美譽引領民歌運動風騷20年之久 ),結成連理。 他們的大兒子馬世芳 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創辦音樂社群網站五四三音樂站,2006年出版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2010年出版散文輯《昨日書》,是作家、也是廣播節目主持人,似乎是集父母親的優點於一身,有傳接衣缽的架勢。

民歌之母 陶曉清 / 網摘圖片

陶曉清與大兒子馬世芳 / 網摘圖片

亮軒與他的新書【壞孩子】 / 網摘圖片

亮軒、陶曉清、馬世芳接受華視《點燈》節目專訪 / 網摘圖片
亮軒於結婚後,跟父親 馬廷英 博士的關係反而愈來愈好,我想,最了解 馬廷英 博士的也只有自己的兒子 亮軒 了。 《亮軒筆記 / 尋根記---重見我的父親馬廷英先生》中 亮軒生動地詳述了他去尋訪父親出生地 — 遼寧金縣,以及去見了生母的始末,對父親的生平與性格讓讀者多了一層認識。
點燈【傳家之寶-亮軒、陶曉清、馬世芳】
古蹟或者文化遺產的建築固然吸引人,只是美麗的軀殼,但是若有故事的骨架支撐,讓它豐盛的內涵則更能傳世久遠了!
參考資料來源:
青田七六官網
青田七六官網 / 足立仁教授的生平與研究
亮軒筆記 / 尋根記---重見我的父親馬廷英先生
民歌之母 陶曉清
陶曉清 / 維基百科
《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演出》 / 陶曉清
馬世芳 / 維基百科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2.07.30 / 建築 青田七六 獲都市彩妝金獎
說長道短之孫塋寊 /《你不知道的台北風物 / 台大教授馬廷英故居》
YAHOO圖庫 / 青田七六
顯示文章地圖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