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圖特別難,難在它是重建的「古蹟」,難在無法決定畫它的舊貌、抑或畫它新建成的樣貌? 畫舊貌,必須比對資料,然後憑借想像去組合出老建築的韻味,畫新貌較簡易,卻又像是在畫穿著不搭調的城市鄉巴姥。藉由搜尋、整合資料的過程,決定嘗試一下「復古」的快意!

【大稻埕教會】/ 針筆淡彩 / 26.6 x 38.2 cm / 2011.12‧18 / Adam
大稻埕教會的前身是『大龍峒禮拜堂』,座落於太平町九丁目 ( 即今延平北路4段 / 酒泉街附近 ) ,是台北市最早的禮拜堂。 但禮拜堂後來因為中法戰爭(1884)而被憤怒的民眾攻擊毀壞,隔年清法議和,教會遂於枋隙牛磨車街 (即今迪化街2段67號 ) 重建『枋寮禮拜堂』。 後來因為教友日增而使空間不敷使用,遂由李春生長老提議並捐地 ( 即今甘州街40號 ) 並出資興建如今天樣式的『大稻埕教會』。

大稻埕基督長老教會禮拜堂 ( 網摘圖片 )

大稻埕基督長老教會禮拜堂 ( 網摘圖片 )

大稻埕基督長老教會禮拜堂 ( 網摘圖片 )

教堂的正立面在2002年5月26日凌晨1時20分遭人僱用怪手破壞
二次戰後迄今,該教堂又因為老舊及空間不敷使用而有拆除改建之議,申辦過程中被台北市政府將建築物指定為市定第100號古蹟,然而卻未曾核撥經費維護,致建築物日漸毀朽。 以致於教堂在2002年5月26日凌晨1時20分遭人僱用怪手破壞,造成正立面毀損。 後來臺北市文化局在與教會協商後,同意將教堂前移6公尺,保留兩側牆面,正面依原磚原圖重砌,於2007年開始進行建築的修復工程,並且在2010年完成。

plan-aa.GIF / 教會申請改建方案 A ( 取材自大稻埕教會 )

plan-bb.GIF / 教會申請改建方案 B ( 取材自稻埕教會 )

plan-cc.GIF / 教會申請改建方案 C (取材大稻埕教會 )

church_n.jpg / 與文化局的交涉,最後定案的改建協議選定了這個方案 ( 取材自稻埕教會 )

教堂的主入口不在正中而設於兩側
建築
古蹟建築樣式是李春生前往故鄉廈門考察當地教會建築後修改而成。 教堂雖是模仿西方教堂圖樣建造,但立面洗石子裝飾,仍然呈現出台灣傳統圖案。 教堂的主入口不在正中而於兩側,正立面山牆兩端各有一座小尖塔,其下則是一對仿柯林斯式柱頭的柱子。 而在山牆中央有一扇周圍有泥塑裝飾的牛眼窗,下面則有哥德式的尖拱;側面牆柱似倒立牛腿,後一兩側山牆為中式。 主堂內部為兩層樓高的挑高空間,光線柔和,氣氛莊容,古樸典雅的中西交融風格,予人一種莊嚴感,為當時全台最豪華的教會殿堂。

正立面山牆兩端各有一座小尖塔,其下則是一對仿柯林斯式柱頭的柱子。 而在山牆中央有一扇周圍有泥塑裝飾的牛眼窗,下面則有哥德式的尖拱

兩側的牆面為原物保留,向前移動 6 公尺

兩側的牆面為原物保留,向前移動 6 公尺

清水磚與洗石子窗簷的搭配,十足顯現大稻埕的華麗風貌

1932年側牆上使用的清水磚,原物保留,仍具風華

改建紀念碑柱 ( 塔 )

改建紀念碑文

主堂內部為兩層樓高的挑高空間,光線柔和,氣氛莊容,古樸典雅,予人一種莊嚴感

李春生 / 為 《茶業元勳 李春生小檔案》 獨一取得,原照片刊載於“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110週年紀念”特刊第24頁。主編,撰文是文化大學史學系講師 許賢瑤先生,照片由曾擔任李氏管家的後代 — 邱文珍君提供。

李春生的肖像畫
李春生 (1838-1924 ),清朝時期大稻埕的風雲人物,原籍福建廈門。 幼時幫父親撐船擺渡,販賣糖果貼補家計;後跟隨父親信奉基督教,與教會人士接觸頻繁,講得一口流利英文,20歲左右擔任英商怡記洋行 ( Elles & Co.) 的買辦,協助英商經營洋貨與茶業產銷,成效甚佳,直到1864年逢太平軍亂,洋行結束營業為止。 中年結識英人杜德 ( Mr. John Dodd ),赴台擔任寶順洋行總辦,輔佐杜德經營茶葉貿易。根據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資料,李春生和杜德合作於西元1869年以《Formosa Tea》名號,用帆船兩艘載運數千擔 ( 每擔60斤 ),共213,100斤的茶葉到美國紐約,此後台灣茶葉在他的籌畫下,成為北部出口大宗,被稱為「台灣茶葉之父」。

李春生 晚年留影 ( 網摘圖片 )
除外銷茶葉之外,也經銷煤油生意,由於經營得法,獲利甚豐,為「北台第二富豪」,財富僅次於板橋林平侯家族的林本源集團。並曾和板橋林維源氏在官方的籲請下,共同興建千秋、建昌兩街﹝今貴德街﹞構築沿街洋樓,供當時洋行及茶商使用。

李春生 晚年留影 ( 網摘圖片 )
李氏生平樂善好施、熱心公益,深受執政當局所賞識。其後裔為了紀念這位傳奇性人物,乃捐款興建「李春生紀念教堂」,教堂坐落在貴德街44號,於西元1937年落成。 為二樓紅磚結構,屬於巴洛克式風格的建築,造型奇特,外觀彷彿人的臉龐,入口為嘴,兩個牛眼窗為眼睛,突顯迪化街當時的人文風貌。 目前教堂仍為信徒服務,有主日查經與團契活動。

「李春生紀念教會」- 坐落在貴德街44號,於西元1937年落成。 為二樓紅磚結構,屬於巴洛克式風格的建築,造型奇特,外觀彷彿人的臉龐,入口為嘴,兩個牛眼窗為眼睛,突顯迪化街當時的人文風貌。( 網摘圖片 )

「李春生紀念教會」( 網摘圖片 )
此外,李氏一生評論時事95篇,著書12部,是一代實業家,也是思想家。

李春生故宅 - 坐落於甘州街44號 ( 網摘圖片 )

李春生故宅 - 坐落於甘州街44號,與教堂同步改建,新宅在頂樓山牆上依然保了李氏家徽
以上內容摘錄、引用自: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 / 維基百科
茶業元勳 李春生小檔案 / 基督長老教會禮拜堂小檔案
禮拜堂重建問答
其它延伸參考:
柏岩茶行 / 台灣茶葉之父─李春生
Xuite 隨意窩 / 記憶.台北 / 大稻埕禮拜堂
PUFFY / 大稻埕走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