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5-12 22:35:55| 人氣18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日知錄(三),讀《孟子思想的現代詮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孟子思想的現代詮釋》黃俊傑著

  中國人因為近百年來深受列強侵略之恥,導致對自己的傳統喪失自信,加上現今學術、政治與文化主流都以西方為主,往往以為西方學者所言:「中國思想裡沒有人權」這句話是對的。檢視所謂「人權」,不難發現「人權是十八世紀以後西方社會相當重要的價值,而且是依個純粹在西方社會萌芽茁壯的概念。」、「人權思想其實是西方兩百年來政治思想史上的產物,強調個體與群體之間存在一種對抗的關係……這樣的關係基本上是一種契約關係。」(p.128)事實上,正由於「人權」這一概念是由西方所發展並定義的,中國思想中類似的「民本」自然無法被包含在其中。尤其,文化、歷史和思考模式的不同,更造成東西對於人和人權等等的看法差異很大。
  「西方文化中的中的『人權』,特別強調『權利』(right)的合法性與不可剝奪性…人民與『國家』之間存在著某種契約關係,人民在契約合法基礎上,與『國家』進行對抗,並爭取他們應得的權力。」(p.136~137)舉十八世紀英法兩國的代表人物洛克和盧梭為例:前者認為「人民分割部分主權交給政府、以契約的方式建立政府」,後者認為「要用公共意志來建立小型契約國家和政府,故政府不是用來限制人民權利的。」很明顯地,西方文化中,人民與國家是兩個分割的群體,相互消長對抗,西方十八世紀後的政治史往往就是兩者之間的拉鋸戰;至於中國古典思想,比較傾向於共榮共存,國君(代表上天)愛民護民,人民也敬君愛君,為君主和國家效力。雖然也有推翻皇朝的革命爆發,但原因通常都是因為戰亂、饑荒、過度徵稅,比較少牽扯到人民爭取權力。這方面可能也是因為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於是一般百姓比較少機會觸碰到權力問題;然而可以求得一官半職的讀書人在一脈相傳的儒家思想薰陶下,多數時候對於君主的不滿是在於仁不仁和愛不愛民,有沒有做到人君的份上,因此,中國的「『人權』概念則強調『責任』(duty)」的絕對性。…是一種以「職分取代「契約」的關念。」(p137)「統治者與子民的關係是一種責任關係。」(p143)
  另一個影響到「人權」觀念不同而值得探討的地方是東西方關於「人」的看法。在中國傳統的思想中,幾乎沒有所謂的「個人」,人的存在往往與前人、與後人隱隱相連,「與群體及宇宙緊密相連、休戚與共」(p.143)。意即,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所謂的「個人」是浸潤在悠久的文化傳統中,具有豐厚的時間感與歷史感。同時,中國人很早就注意並且很重視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這可能是因為中國廣大的幅員中有各式各樣的地形,往往需要與大自然共容,不如歐洲地形的平坦一致-以及傳統敬天的宗教觀,讓「人」的存在與天相互呼應,處處都可以發現「天人合一」的想法和實際行為(例如中國式的飛簷、閣樓、涼亭比較像是山水中的點綴,不如西式建築往往是風景中的主角,顯眼突出)。這樣的思想讓比較多數的中國人情願死也不願違背心目中的道義和傳統價值觀(像是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因為他們的靈魂離開空殼後便融入了大中國的精神裡;而當中國人被放逐的時候,「寂寞感」才會油然而生。然而西方,尤其是資本主義與個人主義興起後的近代西方,不僅自我意識強烈,強調絕對的個人,同時還形成一種觀念-不把「人」當作從大自然的一部分(工業革命之後更對自然恣意取用,招來不少禍患),所以比較少有「共同體」之感,自己以外的就要對抗或者爭取也就不足為奇。
  東方和西方的文化都有其豐富的內涵,今天偶然探其一角,更覺學問很大。以西方為本位的學者往往會認為東方比較落後,而以中華千年文化為榮的學者也常認為西方的文化太膚淺。事實是兩方各有其歷史,以及優缺點。最重要的還是相互尊重,畢竟,文化是沒有高下之分的,如何相互切磋形成更好的世界(就像是融合的南曲北曲之長處的崑曲)將會更有意義。


2006.4.30誌

台長: J.ACOS
人氣(18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