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1-28 20:07:55| 人氣43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新聞-廿年抗愛滋 台灣猶是蠻荒地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詩人醫生陳克華 我對他的印象向來不錯 這篇文章令人感動亦感慨


轉貼 中國時報
廿年抗愛滋 台灣猶是蠻荒地 陳克華

愛滋病毒流傳在人類族群已近二十年了。愛滋到底有多可怕?廿世紀的醫學對病毒的攻克似乎在屢敗屢戰的階段。但隨著雞尾酒療法的奏效以及對愛滋病毒的了解,今日的愛滋已有由「世紀絕症」轉為如糖尿病、高血壓般「慢性病」的趨勢。數年前筆者在哈佛醫學院進修時,曾與哈佛的幾位愛滋學者討論在台灣研究巨大細胞病毒視網膜炎(一種愛滋的併發症)的可能性,不料他們一致反對,理由是:隨著雞尾酒療法的問世,此種原本就稀少的致盲的視網膜炎的病人數目,一定將更大幅減少。應該有更迫切而更對廣大人群有益的課題可以研究。

從當時他們自信而堅定的口氣,我似乎已經感受到整個西方社會決意打垮愛滋的巨大決心,而參觀位於波士頓市市中心的法人愛滋病院,上百年歷史的建築詩意盎然,上上下下所有工作人員的和藹可親、熱忱服務,絲毫不覺這是一家重症病院。更令人感動的是從四面八方湧來的志工,積極參與愛滋病患的心理輔導、人際關係的支持重建到各種各樣團康活動,在在顯示美國是一個因愛滋而全體動員起來的「健康」社會。

以筆者的親身體驗為例,在哈佛醫學院短短不到三年時間,就經歷了兩次數十萬人「為愛滋而走」的募款活動,多次為愛滋病患誦詩的燭光晚會,還有每星期二固定在市政廳為貧窮愛滋病患免費提供的晚餐服務,固定去送菜做菜的義工,不乏大學裡教授級的人物。而在「為愛滋而走」的不算短的十哩路程裡,多的是全家大小扶老攜幼一起走完全程的感人畫面。我走在隊伍中,深刻體會到眾人心中的共識與信念:「愛滋是社會全體必須共同面對的威脅與傷痛」。每一次走完,便可募集到上千萬美金,供做愛滋慈善或研究之用。

相較於台灣最近的愛滋老人遭棄養乃至絕食自盡的事件,不僅反映台灣民眾的嚴重無知(因為對愛滋的全然無知才導致如此棄絕人倫的恐懼),更顯示台灣的社會真的嚴重地病了


其實,在台灣的愛滋對抗史上,從一開始衛生署對愛滋的公衛宣導,就鎖定了是對同志族群的「天譴」(天啊這是什麼封建字眼?)祭出了像「生者難堪,死者難看」之類令人髮指的宣傳口號,自由道德心證可以濫用至一個再實際不過的公衛議題上,實在令人思之齒冷。接著又拒絕了魔術強森來台宣導愛滋防範。直到愛滋婦女、愛滋寶寶一個個冒出來,方才改弦易轍。其中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繪聲繪影,保守醫界的裹足不前,宗教慈善團體的故作清高、視而不見,都使大眾對一個傳染方式和B型肝炎一模一樣的疾病,除了驚
懼唾棄之外,亳無對策。更陷所有台灣的愛滋病患或帶原者於孤立無援、悲慘絕倫的境地。回想當時理應站在抗愛滋第一線的醫師護士們,全身上下包裹得像太空人般如臨大敵迎接第一位愛滋病人的畫面,今日看來除了滑稽之外,更透露深沉的悲哀。

然而,很快二十年過去了,我從哈佛醫學院回國後,台灣社會表面上改變甚鉅,政黨也已輪替,民主、人權時時被掛在政客嘴上,但社會真的因此而更「健康」了嗎?

「健康」可以簡單定義為三個層次:身體的、心理的以及社會關係的。由這次愛滋奶奶的絕食自盡,我們看到台灣人心良知可以說是腐蝕殆盡、病入膏肓,愛滋宣導廿年如一日原地踏步,更可一葉知秋。試想如果廿一世紀出現另一個新的流行病,新的致死病毒,台灣社會是否仍要像面對愛滋的過去荒謬絕倫、悲慘至極的二十年,重新經歷一遍?台灣社會究竟有沒有辦法從紛紛擾擾的意識形態的口舌之爭當中掙脫出來,健康坦蕩地回應每一道歷史、政治、經濟甚至是公共衛生的議題?

三年前還在哈佛醫學院時,校園裡多的是響應愛滋疫苗人體試驗計畫的莘莘學子。報上刊登巨星伊麗莎白.泰勒不顧醫師警告和愛滋病患當眾接吻的相片,並在她腦瘤手術後首次在媒體曝光接受名主持人芭芭拉.華特斯的專訪時,被問到康復後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時,她毫不猶豫地回答:「為愛滋病防治籌募更多基金。」

寫到這裡,在我腦海裡浮現的台灣,似乎還是在第三世界邊陲掙扎的一片疫厲之地‥‥

(作者為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主治醫師)

台長: 亞伯迪爾
人氣(43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