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認,我就是「換個位子,換個腦袋」的豬頭。當我由教育者轉變為家長時,立場不同,想的也就不同,要求的也不同。
昨天之前還信誓旦旦,一定要讓大女兒喜歡上幼稚園,但昨天中午之後,我開始替自己找尋許多藉口,不想再送她去了。
在陪讀日子開始的幾天以前,我秉持了100%的教育者專業告訴自己,孩子到了幼稚園,可以接受專業的幼教人員輔導,可以和很多孩子玩在一起,更可以接受在家裡我所不能給她的學習刺激,接著,就很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陪讀前一晚,我失眠了,看著熟睡中的孩子,想起前兩個多月她對幼稚園的恐懼表現,我的家長角色出現了,我想像孩子白天不在家,我可能會有點失落,或非常思念,也擔心她會每天在教室上演「哭喊回家」的戲碼,但教育者角色仍努力維持大約70%的戰力。
陪讀當天一大早,將妹妹先送到奶奶家之後,我們兩個就很開心的去了幼稚園(看得出她真的很開心),也暗自竊笑自己昨晚因為擔心而失眠的蠢事。進了教室之後,向老師表示我將陪讀,老師表現出「驚訝」的表情,我感到些許的不悅,因為我明明向園長提過,怎麼老師不知道呢?於是我的家長角色呈現60%的戰力,我內心還是努力讓自己保持冷靜,告訴自己老師有老師的想法。可是,關係到女兒的心理成長與安全感,我不得不向老師「委婉」的清楚表達,為什麼我想陪讀幾天,而老師也很「委婉」告知我,陪讀只是讓孩子愈無法獨立在教室上課,也會讓其他孩子想起自己的媽咪不在身邊而受到情緒干擾。此刻,我無可否認,我的教育者專業角色只剩下20%而已。
好不容易,老師讓我跟進去了,我開始努力讓女兒遠離我一點,但她一看到教室,突然想到什麼似的,哭著黏在我身旁,我怕影響到其他孩子,所以努力想法子將她引導到教室中間,但許多時候,她還是會一直望著我,只要一下子看不到我,就會哭著喊:「我的媽咪呢?」也是因為連續放了五天假的關係,其他孩子的狀況也很差,一個接著一個要「媽咪」或「回家」,我也只能苦笑,看著老師不斷安撫著每一位鬧情緒的孩子。在看著老師們上課的過程中,我的教育者角色和家長角色不斷搏鬥。
中午用餐完畢之後,我準備將女兒帶回家,也和老師談了一下,她希望我明天就不用再像今天一樣一直陪在旁邊,可以真的需要時再出現讓她看一下,我發現當時我的角色完全轉換為家長了,我希望我女兒可以好好接受幼稚園的教育,但為什麼無法讓我「慢慢的」、「循序漸進的」讓女兒適應自己在教室裡上課呢?我不希望女兒的「分離焦慮症」是在這樣突然的情況下產生,這樣我需要用很大的力氣才能消弭,為什麼老師就不能多讓我陪讀幾天呢?
載著女兒開車回家之後,我開始猶豫,我該不該放棄讓她這麼早就學,因為其實我發現,老師雖然有三個,可是孩子有十六個,會隨時有小狀況出現,就一個單一的孩子而言,學習時間很零碎,被照顧到的時間也很少,多方考慮之後,我決定請婆婆白天幫我照顧妹妹,我利用白天自己陪她看書、做勞作、律動、外出走走。既然都請育嬰假了,就好好當個「媽咪」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