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學生討厭上作文課的原因大致有三點:1.作文老師很兇2.天生作文能力差3.很小父母就離婚,第一點和第二點或許很容易理解,但父母很早離婚和討厭上作文課有什麼關係呢?就我個人而言,父母離異和討厭上作文課是有很大的關係。
國小二年級暑假,我老爸和老媽離婚後,我就被送去和外婆住,之後就只有在每年寒暑假和春節時,可以到台北找媽媽,有時住阿姨家,我有兩三個阿姨都住台北,有時住媽媽家,其實都到處住,至於我爸,一年見一次面算是頻繁,有時兩三年才見一次面,因為在我不懂事時他就住日本,現在也是,其實在他們未離婚前,我就很少見過他們,以後有機會在詳述吧。
如果你是一個生長在一個家庭體制建全的環境之中的人,那你可能無法理解,為什麼父母離婚會讓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學生討厭上作文課,聽我慢慢說下去吧,上過國小作文課的人,一定寫過像「我的父親」,「我的家庭」這一類的作文題目,我對父親的了解遠不及對電視節目表知道的多,「我的父親」,「我的家庭」這兩個極度科幻的題目,對一個沒什麼想像力的七歲男孩實在是一個難題,而我個人覺得「我的父親」這個題目又比「我的家庭」這個題目難,每次寫我的父親時,我就必須打電話問我媽媽父親的資料,這個題目遠比研究所的論文還難找資料,而我所能得到的資料就只有年齡、身高體型、職業、生日,和戶口名簿上的祖籍,我想只要有人存心調查我爸的資料,他一定可以知道的比我還要多的多,現在你應該可以了解我的難處了吧,知道我為什麼不喜歡上作文課了吧,但作文還是得要完成,我該如何就我所知的來架構一篇文章呢?這確實讓小小年紀的我想破了頭,沒有想像能力的我,無法虛構一個完美的形象來擔任我父親的角色,所以我只張冠李戴的移花接木一番了。
一開始的第一段,我還是要借重我所知的來佔佔篇幅,例如在描述他的身形時,我就不能以中等身材來一語帶過,我必須這樣寫,我父親不太高也不矮,大概165公分左右(這個數字是由我媽推測的),不算胖,但也不瘦,皮膚黑黑的,滿臉鬍渣(這是記憶中父親親我時,總讓我覺得刺刺的很不舒服),雖然他只有165公分,但在我心中卻是個巨人,那個小孩不認為自己媽媽最美,爸爸最高大呢?當我亂七八糟的介紹我所知的一切後,我相信這樣空洞的內容,明眼人都看的出我對我爸的認知太少。
第二段的移花接木就要登場了,這一段當然要不斷的強調父親對我的好,我也必須舉一些例子來證明他的確對我很好,首先我可以寫到爸爸常帶我和姐姐去公園溜冰,放風箏,順便可以自誇自己的溜冰技術,其實常帶我和姐去溜冰的是我的小阿姨,帶我們去放風箏的是我二阿姨的女兒,我爸也許根本不知道我會溜冰,也可以寫爸爸常帶我們去看電影,我爸從未帶過我們去看電影,帶我們去的另有其人,而且從國小五年級暑假之後,我就常帶表弟妹們一起去看電影,說實在的帶小孩真的很煩,不過也會有一些事情是真的,在我們全家一起在日本生活的那半年,父母確實常帶我和姐去很多地方玩,那是我們全家唯一一起住過的半年,我也可以寫父親常買玩具給我,這一點應該是所有小孩最羨慕的一點,不過我從小學起就沒玩過玩具了,我真的羨慕別的小孩有玩具可以玩,稍微的隱藏一些事實或誇大事實,就可以完成一篇有點內容的作文了。
第三段我總要這樣做結束,我的爸爸是全世界最好的爸爸,媽媽說他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責任感,媽媽是這樣說的,真實的一篇文章和用謊言架構的文章都是一樣的,一樣讓人信以為真。
當寫「我的家庭」這個題目時,對我又是一大考驗,我總要考慮寫真實情況的家,還是存於腦海的家,不過我總選擇後者,因為我必須圓「我的父親」那一篇文章的謊,我都這麼寫,我家總共有四個人,爸爸、媽媽、姐姐和我,我在家最小,他們都對我很好,而且家裡還養了一隻狗叫小黃,不知道為什麼…我總覺得一個幸福的家庭應該都要有一隻狗的,當然又加了很多我想讓人家知道的事,不過大多是假想的或是我所渴望不到的,在文章裡都可以變成事實,而那時我所住的房子裡,一共有五個人,外婆、表姐、表妹、我姐和我,甚至有一段時間那房子總共住了八個人,我外婆和一群孫子,其中也包括我,而所謂的狗只是一隻野母狗,雖然外婆對我們也都很好,但總沒有歸屬感,這還是留到以後再說吧,四個人加一隻狗的家庭只是我的理論中的家庭結構,理論和實際往往有一段差距,我只是將我們全家在日本生活的那半年,透過我的理想延續下去而已,我所寫的「我的家庭」裡的家庭不過是一個虛擬的世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