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東方人民族性是情理法的關係,中文書大多都是「先因後果」(先解釋描述,然後再寫結論公式); 但是西方人卻是習慣於法理情,也就是「先果後因」(先寫結論公式,然後再解釋描述)…
這個發現之所以最重要是因為他造成了大多數的學生厭惡閱讀原文書或是閱讀原文書時的效率大大低於中文教科書…因為英文不佳所造成的影響都沒這麼高!
為什麼會這樣?
很簡單,因為我們一開始習慣學習中文教科書「先因後果」了,所以在吸收學習時,我們先入為主的覺得應該要都瞭解「因」再去導出或推沿出「果」才對!
但是再一開始閱讀原文書時,就碰到「果」了,東方學生就會認為是自己程度不夠或是這本書太難自己無法瞭解而退縮…其實他的「因」在後面,只要你看完後面「因」就會懂前面的「果」,純粹的只是思考邏輯不同…
以大多數科目來說,撇開語言的問題,西方人寫的還比東方人的簡單明白。
ps.但從學習效率的觀點來看,廢話太多…所以在下一篇發表的文章會提供給各位我怎麼去篩選過多的廢話給各位作為參考…
所以請記住,調整「你預期的思考邏輯」…
----------------------------------------------------------------
第二大問題:過度用功,過度集中精神,過度完美主義,不敢玩樂休閒
第二大問題:過度用功,過度集中精神,過度完美主義,不敢玩樂休閒
第二大問題:過度用功,過度集中精神,過度完美主義,不敢玩樂休閒
第二大問題:過度用功,過度集中精神,過度完美主義,不敢玩樂休閒
什麼?還有過度用功、過度集中精神…這種說法喔?
是的…我發現這跟過度完美主義都是同時發生的…
為什麼會出現「過度」這個問題?
我想應該是因為教科書作者的好心吧…但是卻沒想到大多數讀者卻陷入了自己的完美主義中,造成學習效率大幅降低…
站在作者的立場來說,因為每個人的理解力差異很大,如果可以把理解力拿來計算出最大值、平均值和最小值,教科書作者要以「滿足最小值」(即理解力最差)的人為對象來編寫,也就是「以最多的描述」去做解釋說明…這個立意本是美好的…
但不幸的是很多學生會陷入完美主義中,讓這個美意反而變成提高學習效率最高的阻礙…怎麼說勒?
作者為了確保理解力最差的讀者也能看懂,會使用最多的句子去描述解釋,但是你的理解力並不需要用到最多的句子就能夠瞭解...如果你卻還是看了所有的描述,那就會造成學習效率的低落…看不懂我的意思?沒關係…我們把他用數字表示就會很清楚…
假設今天有一個觀念要說明,作者以理解力最低的人去撰寫了10行,但你看了5行就懂了,卻還是繼續看完10行的話…假設你看每行都需要10分鐘,你本來只需花50分鐘的,你卻花了100分鐘,效率就降低一半了…
你當然會有念不完的書、要熬夜 不能出去玩 運動、培養自己的興趣…結果身體弄壞,學習效率又再降更低…如此一直惡性循環…直到出學校後,停止學習這個惡夢…
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很多小考考得很好的人,遇到大型考試、聯考之類的就會兵敗如山倒…因為時間是固定多的…你看一遍人家已經看兩遍了或是你唸完一科人家已經唸完兩科了…你怎麼可能會贏?
恩…擠壓睡眠時間嗎?別傻了,那只會讓情況更糟…記住下面這句話就可以破除完美主義的迷思了…
所以請記住「全部看完不一定懂,沒全部看完不一定不懂,看到我懂的地方為止就好」…
別小看上面這兩點...了解後保證你又會唸書又會玩...^___^...
引用:Chiu"的網路日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