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台北生活圈」之外的區域,在文化、建設上的發展是一種「常態」,那麼台北…可以說是個過度發展的「化外之境」。而成就這化外之境的主因是「速度」。速度除了展現在聯營公車的到站密度或是板南線三分鐘不到的列車進站速度之外,速度也滲透、展現在這座城市其他不同的層面上。
週末上了台北一趟。客運剛下重慶南的交流道,我吸了一口氣,初秋的台北,陽光透不過雲層的天空。我從車窗上,靜靜看著南京西路上擁塞的人潮車潮,Hello! 暌違了一個月的台北城。這次北上是為了星期天的一場幼美老師師訓。半天的師訓課程,有四、五位講師以不同角度,提供與會的幼美老師相關Halloween及Christmas教學教案及活動設計。
我下榻的商務旅館位在仁愛路和杭州南路附近。雖然那是個吃東西和window shopping都極不具「價值」的區段,但因為我已經改走清心寡欲路線,所以那樣的幽靜對我而言,剛剛好(說得真汗顏…)。進入房間,打開laptop搜尋飯店提供的無線網路後,發現InterPro爭氣的搜尋到十五個信號發射點。我訝異的是,回到台中後,不曾出現過那麼好的成績(雖然這些點不見得都上得去)。等到傍晚出外覓食,看到沿路上商家的店名,才明瞭無線網路的訊號是來自這些商家。
在台北城中,「不付費」的無線網路服務,漸漸變成coffee shop的基本服務。從兩年前筆記型電腦的centrino技術剛問世,「挪威森林」(公館)煙霧繚繞裡,各家好手展示自己手上的新機種,到最近QK咖啡中人手一台的laptop,大家越來越能享受coffee shop裡,「咖啡、laptop、音樂、無線網路」所營造出來的氛圍。上一次上台北,一個週二的午後,在QK咖啡武昌店,便看到一位中年媽媽和她五、六歲女兒坐在角落。女兒靜靜的坐在一旁,戴著耳機,聽剛下載的音樂。媽媽則以一定的頻率敲打鍵盤,不知在忙著打報告或寫mail。坐在另一邊的一對老夫妻,則剛從背袋中拿出IBM黑盒子,準備開機。當在café裡消費的不僅是咖啡或無線網路,觀察大家使的機種配備,也成為咖啡香味之外的另一種樂趣。這次北上,也在我去覓食的路上,也看見兩間十坪大左右的coffee shop,在玻璃窗上貼著「提供無線網路」的告示。
坦白說,這樣的樂趣,在台中少很多。主要是…沒有這樣的風氣。大家在家裡輕鬆上網就好了,何必放著可以出遊的週末好天氣,背著一台laptop,在café人擠人又吵雜的環境裡,和網友聊天、線上遊戲、打資料或回覆mail?台中人,應該不習慣這樣的文化。沒上台北的這個月,我在中友商圈附近的一家有提供無線的店家中,消磨過兩、三個週末午後。看到有學生的聚餐、家族聚會,但就是沒看過有人跟我一樣,拿出自己的laptop上網,或偶而戴上耳機聽音樂,看書或打些文字。真希望店家不要覺得「無線網路」不是賣點,而取消這項服務。我想居住在台北城裡的人,一開始也沒有這樣的風氣,但台北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支撐著這座「化外之城」向前演進。
師訓結束後,發現早上的陰雨已經不見,陽光舒服的灑落在羅斯福路基隆路口Subway前的廣場上。我看著前方,印象中和捷運一號出口連結,還在蓋的那棟大樓,竟然已經悄悄的落成啟用,而且已經有部分商家遷入。在大樓二樓的玻璃帷幕上,可以看到「亞歷山大公館店」即將遷入的告示。雖然我不是亞歷的會員,但可以想見健身房遷移到新大樓、較為寬廣的空間後,可以為景美、木柵、新店的會員提供更大的空間和服務,也可以為公館區域注入些微的健身新元素。加上年初規劃完成的羅斯福路公車專用道,公館商圈正在展現重整、醒覺後的新動力。走過銘傳國小,我忍不住拿出手機拍下大樓,拍下台北前進的速度。類似的感動,也發生在小巨蛋落成後,鋼骨俐落的線條,在廣場前商家,窗明几淨的陪襯下,為綠蔭環繞的敦化北路注入更多的都會感。
離開台北前,我選擇搭乘捷運回到台北車站。捷運在抵達台北車站前,廣播著台北車站在施工,要乘客注意月台間隙。一開始我還不知道,所謂的「施工」是指什麼,不過到站後,列車門一打開,我便發現…台北車站往新店、南勢角方向的幾個車廂出入口前,已經加裝上一道道透明的安全門。如同木柵線的安全門一般,捷運到站,列車停穩後,安全門才會自動打開,乘客開始上下車。不過才一個月的時間,捷運站都悄悄的,在設施上變得更人性和安全。我又一次按下手機快門…
踏上往捷運出口的手扶梯,隨著人群慣性靠右站立,留下左邊通道。一個月不見,台北默默的向前「滾進」,脫離我所自信認知的範疇。很開心短短一天半的台北工作行,讓我有這些新發現。不過,如同隻身投宿在一個自己「熟悉」的城市裡般,感覺上,台北似乎又離我遠了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