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9-30 14:47:38| 人氣592|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讀書獨到的方法 (巫石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讀書獨到的方法 (巫石吉)

 
 
 

「與書為友,
天長地久。」

愛因斯坦說:“在閱讀過程中,他找到了閱讀的方法,在所閱讀的書籍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

我則覺得“在孤獨中,激起感懷萬千,在閱讀的獨思中,我們最不孤單。”

曾國藩從他一輩子讀書思考經驗中,總結了四點讀書心得,稱之為“為學四法”,我從他所寫的家書箴言中加入另一項,成為讀書五點心得:


一、看書應當求迅速:

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自己曾寫下拙文:“讀書多,積理高,夫讀書之志,須以困勉之功,志大人之學。”所以對一個初學者,首先不要他讀得精,而要他讀得快,讀得多,讀得博。

當然啦!如果是經典的好書,剛開始先快速的瀏覽一遍,如要通透的汲取裏面的精隨,還是需要細嚼慢嚥的精讀,方能深入體悟其中的內涵。

看書求快速,是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的開端引頭,西哲云:“好開端必有好結果。”可見速讀是求博學的入門基本功,過程還需要由量變產生質變的去蕪存菁,方能一窺經典古籍的內涵奧妙精微處。


二、溫習舊書應當追求熟悉。

人類的大部份知識是在複習中增長起來的,極少有人看一遍就記住書中的內容,因為需要反覆地閱讀,直到“熟能生巧,巧能生智,智則妙在其中矣。”直到我們將書中的重點掌握為止。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蘇東坡也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都是說讀書要達到熟習就得複習,達到熟習的最好辦法就是背誦,背誦過的精華內容才最不容易忘記,才能咀嚼出新滋味。

曾國藩說過一句極為精到的話:“書味深者,面字粹潤。”意思是說,讀書體味深入的人,面容自然純粹、滋潤。這句話不是一般人說得出來,必須體察精密,曾國藩說:“高明由於天份,精明由於學問。”曾國藩不愧為靈氣與書卷氣兼備之人。

讀書體味得深的人,一定是心智高度集中的人。他的心地單純,潔凈,一切人間雜事和煩惱皆被他拋到九霄雲外,古云:“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唯一吸引他的注意力的是書中所體現出來的那種境界,這境界構成了對外物的排拒力,於是他才得以守候著自己的內心世界,修煉、陶冶或者燃燒,形成一種學者風範。

由於心智的高度集中,因此他的精神與肉體得到不斷的積聚,他的精氣神沒有一絲一毫地渙散,他一天比一天充實、豐沛和完善,日有所得,日日新又日新,年有所成。久而久之,在他心中便養成了一股浩然之氣。所以,讀書體味深的人,一定是身體健康的人。

讀書體味得深的人,一定是淡於功名的人。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當然要使一個讀書人淡於功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蘇東坡有首詩:“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譬如飲不醉,陶然有餘歡。”曾國藩極為欣賞,反覆吟詠,增添數語:“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修德不求報,為文不求傳。譬如飲不醉,陶然有餘歡;中含不盡意,欲辯已忘言。”言已盡而意無窮啊!


三、練字要持之以恆。

荀子說:“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末而後止也。”說的是學習需要日積月累的實踐功夫,不可中途停止,半途而廢,練書法也是如此,需要每天練習方有可觀,時間久了就有長足的進步。曾國藩說:“字寫得好福分多”,應該有很深的意涵在裏面。

唐代書家柳公權說:“心正則筆正。”古云:“言為心畫,字為心聲。”心的誠敬功夫無遠弗屆,再一次談“心誠則靈”這四字箴言,“心誠則靈”會導致心想事成;此外,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本為一體的循環系統思維,唯有正心是基本功,正心與心正有何不同呢?正心則心正,心正則筆正。

筆正則下筆成竹在胸,字裏行間自然流露出不凡的風骨來,前提是富有詩書氣自華的修練身心,南懷瑾國學大師在【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這本書裏提倡“靜坐養生”,其實,靜坐不只可以養生,透過靜坐可以靜心,靜心則心靈澄澈,即是一種身心修練,即是‧‧‧。如果能多個美的藝術思維在裏面,當更臻入化境。


四、作文應當苦思冥想。

曾國藩認為,一個不善作文的人,就像啞巴吃黃蓮一般,這是讀書人的一大忌諱。要寫好文章,就應該深思熟慮,嘔心瀝血。只有深入思考,才會真情流露,擁有獨到的見解,才能言人之所未言,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蘇東坡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連一代文學大家都如此一般,可見我們更需多讀多寫多深思,才能擁有蘇東坡的“妙文偶得之”的痛快暢快清雅的文學佳作。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得也失之,失也得之,得失寸心知,靈化成形而上的得失無動於衷,那才是天心文圓的靈魂世界。

凡悟皆有可觀,既有可觀,皆有可樂,詩與文可互為一體,合而為一。詩可以興,可以誦,可以自娛娛人,純屬妙不可言。同理,文之妙處必有可觀,可意會,極雅致,高妙精微,純屬天外飛來一筆的自然感懷,端賴作者與讀者的靈遇,感通無極時空。


五、高明由於天份,精明由於學問:

此乃曾國藩的一段箴言,我從中庸的一段話應證他說的話:“極高明而道中庸,致廣大而盡精微,尊德性而道問學。”極高明是最傑出者,道中庸則又為最普遍者。若非中庸,即不能成為高明之人。可見高明不只來自與生俱來的天份,還要有中和的廣大胸懷,方能為眾人所景仰,一般人達不到這種既高明又中和之道的人,此類高人非聖即賢,也非一般人的天賦德性能達到,全在悟的功夫,與心的修練境界。

在張三豐【道言淺近說】云:“無為之後,繼之有為。有為之後,復返無為。”概括了上德無為,下德有為這樣的修道過程。這當中與中庸談的“極高明而道中庸,致廣大而盡精微。”似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談到廣大胸懷,曾國藩另有一段箴言:“治心以廣大為藥,治病以不藥為藥。”頗讓人讚嘆它的用句遣詞之妙,純屬妙不可言;字裏行間流露出的不只精采精明精妙,更是高明的形而上思維層次。

談到“治病以不藥為藥”,讓自己聯想到書法家杜忠誥老師在教授書法時,常以中醫把脈的講述,為請益的學生抓藥帖,這裏談的藥帖即是字帖之意,寫書法即是心法,治心以廣大為藥,他常常談及多閱讀經典,便是作為增廣心智的寬闊宏遠之用意;真正的治病以不藥為藥,最好不要打針,更好的則為不打針吃藥,那為何練書法言以中醫把脈抓藥帖呢?

這就談及書法線條是一種斬釘截鐵的力道、美學與心性專一的詮釋展現,一有問題通常是心的作用,書法本身並無真正的生命,端賴創作者透過心的作用,下筆為書法作品而顯出不同風格面貌,如果不加以詮釋清楚,恐有請益的學子不得其門而入,加上我們常以古人字跡書法稱為碑帖,中醫把脈抓藥帖即從中而來。

田園作家大師梭羅說:“你應該選擇對你有益的讀物,因為你沒有時間閱讀其他的。”正忙著工作的你,抽點空,看點需要大腦思考的書,對你的工作影響並不輸給看熱門網路或是悠閒的書。

網路時代,知識完全透明開放、容易取得,讀書的目的不在於巨細靡遺記下所有內容,因為也記不了,因為博學比強記重要,以架設思想體系,“邏輯推理的能力才是未來的致勝關鍵。” 前荷蘭菲利浦副總裁羅益強說。

我前些日子寫下“閱讀的思維feeling”文章。談到讀書思考能增長知識,陶冶性情,啟發心智,找到精神寄托。悉心捧讀一本本經典好書,自可領略書中深邃的意境,實屬妙不可言;讀書能引起心靈共鳴,是一種立體的聲情並茂的美學享受。無怪乎宋朝文學家歐陽修有:“至哉天下樂,終日在書案”的驚嘆!

醫學專家認為無論讀書閱讀思考或朗誦,都有增強心智活化與肺功能之效果。且能活躍思維,是一種健身強腦的“閱讀的思維feeling”。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其中的樂趣,感受讀好書,擁有好想法,提升好心靈,昇華好靈魂的理想境界。

即使二十一世紀由“網路”揭開序幕,從工業社會跳入網路社會,“經典好書”仍是最古老且歷久不衰的閱讀工具。學者名人、風雅的讀書人況且每日讀書不輟,我們有他們忙嗎?我們有他們讀書的歷史長嗎?那還不多多閱讀思考,讓自己品味出雅致風情,汲取古今的經典智慧!

台長: gary
人氣(592)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勵志 |
此分類下一篇:夫妻相處法則
此分類上一篇:先秦經典一百句

北明
受教了!謝謝。
2012-10-01 16:49:2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