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主政的時候,遇到自己不懂的問題,就派人持手書前往好友劉敞處請教。接到來信,劉敞時常無須翻書,就可當著來使的面不假思索地執筆一一作答。
被問得多了,劉敞有時也是不勝其煩,抱怨道:「好個歐九,可惜不讀書!」對歐陽修的為人之道表示認可,但對他的學識素養頗有微詞,認為他讀的書太少了。
如果說歐陽修讀的書太少,肯定是冤枉了他。作為北宋文壇的第一任宗主,宋代詩文革新的倡始人,《新唐書》、《新五代史》的編撰者,若無深厚的知識學養,歐陽修自然是做不到這一切的。之所以劉敞會對他有著「不讀書」的印象,根源就在於兩人的讀書方式截然不同之故。
劉敞是個興趣廣博的大家,對經、史、佛、道、金石、卜筮、天文、方藥、山經、地誌,都有一定的研究,素以瀏覽群書、見聞廣博而著稱。當然,這種廣泛的興趣,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一種潛在的阻礙,使得他無法在某項學問上得有大成。
畢竟要對涉獵如此之廣的學科都有研究,是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的,最後的結局,難免就會墮入到「週身是刀、把把不利」的怪圈當中。
歐陽修自幼家境貧寒,早年為了出人頭地,在古文寫作上狠下苦功夫,他先是認真研讀韓愈的文章,學習古文的寫作手法。後來在洛陽認識了散文家尹洙,他又虛心學習尹洙簡潔嚴謹的文風,從中汲取營養。
入仕後,歐陽修有一次到內閣書庫,無意中看到一本記錄古代書籍的書目,上面有兩千多本的書名,他竟然從來就沒有聽說過。歐陽修一方面感慨古人著述竟然如此之多,同時又想到這些佚失不傳的書,根本原因還是沒有流傳的價值,所以才會被時代所淘汰。
由此領悟,不論是讀書還是作文,選材都要精嚴,只有求深求通,有所創造,才能真正體現價值。若是依據興趣而隨意涉獵瀏覽,無法精讀深研,結果只能是氾濫無歸。
所以,歐陽修一直秉持讀書為文、貴以精專的嚴謹學風。他在《答吳充秀才書》中說:「文之為言,難工而可喜,易悅而自足,世之學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則曰:吾學足矣。甚者至棄百事不關於心,曰:吾文士也,職於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鮮也-----孟子皇皇不暇著書,荀卿蓋亦晚而有作。若子雲、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語,此道未足而強言者也。」
認為文章的語言難以精妙而出神入化,卻很容易讓作者自滿,世間的讀書人往往耽溺其中,只要稍有成就,就以為自己的學問已經足夠用了。
還有人淡漠世事,認為只有寫文章才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其餘的一切都是漠不關心。這就是為甚麼在文字創作上真正成功的人很少的原因。
歐陽修說,孟子為了義理之學,一生奔波勞碌,荀子也是到了晚年才有著作問世,至於揚雄、王通這些人的作品,乃是模仿前人的語言而作,沒有自己的創新,這就是學力不夠卻又勉強為文著述的例子。
其意在強調,讀書必須精研深讀,徹底掌握,只有積累下了深厚的學養,不論是敘事說理,還是有為而作,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黃庭堅的岳父孫莘老曾經向歐陽修請教,怎樣才能增進學識。歐陽修說:「此無他,惟勤讀書,多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懶讀書,每一書出,必求過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見之。」
歐陽修根據自己的經驗,把勤讀和多寫總結為增進學識的最佳方法,同時指出,寫作時不要有一心勝過他人的想法,這樣的心態,很難有成功者。只要平時多讀多寫,久了,自然就會發現自己文章中的不足,由此獲得提高。
歐陽修的讀書之道,就在於「精專」二字,若遇自己不懂的問題,則不恥下問,虛心向他人請教,並不要求自己做一個博聞強記、無事不曉的通人達才。
這是他根據自身需要而制訂的讀書策略,同時也是他在古文、史學、詩詞等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主要原因。
*文章摘自:《歐陽修的治學之道》 作者:青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