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歲時,朱邦復再利用倉頡輸入法的字根觀念,完成「向量
字形產生器」,又做出「中文電腦」。但由於他無法獨力生產,
遂與宏碁電腦公司合作,不久發表了全國第一台「天龍中文電腦」,
打破電腦界長久以來只能打英文,不能使用中文的迷思。
「文化是全民所有的,中文輸入法當然屬於文化,我無權要求專利」
於是,朱邦復登報聲明放棄倉頡中文輸入法的專利,開放給各界
自由使用。此舉跌破許多專家眼鏡,人人說他放著大好機會不賺
錢簡直是瘋了,而這還只是朱邦復與發財絕緣的開端。
之後,朱邦復仍醉心漢字研究。七十八年,他與深圳科技工業園
合作發表「全漢字大字庫」。這套字庫能以平均每秒鐘一千字的
速度產生六億億個各種大小、字體不同的中文字形,
被北京國家科學院評為「超越世界水平」。
然而,出了名後,中國標準技術開發公司想將朱邦復的字庫作為
國家標準。一套只要賣十美元,未來上億台電腦商機全都會向朱
邦復靠攏。但是,他不想貪圖所有好處,一拖再拖,終於又一次
與財神擦身而過。
八十年,五十五歲的朱邦復回台灣,正巧遇上微軟進軍中文軟體
市場。他說,微軟連中文系統、工作環境、應用套件全部壟斷,
而且還拒不公開中文視窗介面。朱邦復轉向協助資策會在視窗
三.○ (Windows
3.0)上建立中文系統,孰料從此陷入苦戰。
資訊界朋友對他說:「老朱,你吃了豹子膽啊?我們可是要靠廣
告吃飯的呀!」隔年,微軟拉攏台灣軟體界推出視窗三.一
( Windows
3.1)後,朱邦復舉起白旗,宣布退隱山林,
專心研發漢字基因。
耄耋白髮,朱邦復頗有范仲淹「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感嘆。
在工作上,他退而不休、隱而不沒,帶著學生足跡踏過新店、
台東都蘭山麓、一路往桃園楊梅遷移,更在去年五月遠渡重洋,
定居澳門,過著書院式的生活。
在新店時,朱邦復曾把中文系統賣給詮腦電腦,詮腦生產了
「小袋鼠」,進帳一百多萬元。小字庫也曾賣給芙蓉坊的朋友,
得款數十萬元;還有NEC的技術轉移,前後取得四百萬元;
連最近耳熟能詳的「神寶PDA」,也出自朱邦復的「明珠中文系統」。
這一路上每當經濟狀況危急,朱邦復就整理自己的發明產品,
便宜出售給不斷前來挖寶的買主,從中文字庫、世界文字字庫、
手寫輸入、文字辨識、圖像辨識到中文軟體模組、
中文概念索引、中文自然語言等。
為什麼放著大好機會給別人賺錢?這些發明又值多少錢呢?現年
已六十四歲的他笑說:「一袋米可以變成大富翁、一捆柴可以造
就一個王永慶,但金山銀山也可能吃光光。我不願經營,就不想
知道這些產品能變成多少錢。能不能賺錢我根本不放在心上。
我真高興我一直都沒什麼錢,為了活命,我就得一直往前走、
一直發明創作下去。如果有錢了,一般人的想法就是幹嘛還這麼
辛苦做事呢?」
所有的困頓、所有的磨難,朱邦復與他的學生從來不放在心上,
像虔誠的教徒,為保存中華文化盡一分默默的心力。他們挑別人
不做、又非得一字一字編碼、做字形、校正、排序的字庫,累積
一筆筆資料做資料庫,每天重複一樣的動作,數十年如一日。
一直到去年二月,香港文化傳信公司一位李先生與朱邦復相談甚歡,
兩人皆有「以科技發揚文化」的偉大抱負,一拍即合。此後朱邦
復的舞台上多了一些道具,演員多了起來,背景一掃死寂,
清冷的鏡頭前出現生機,佇立在冬夜的攝影機前繼續等待,
只為捕捉一絲早洩的春光。
文化傳信公司有三十年的歷史,原屬於胡仙《星島日報》旗下的
文化出版事業。只是經營不善,每年至少虧損港幣六千萬元。
朱邦復口中的李先生於八十七年十二月以一股六分錢、共港幣
六千萬元買下文化傳信,之後將虧損嚴重的報紙、印刷事業部售出,
重新整頓,並以漫畫事業部為重點,延續相關的出版業務。
於是朱邦復拿出大部分的資產加入文化傳信。一開始他的個人持
股一六.四七%,位居副主席一職。他唯一的任務就是帶著團隊
研發。文化傳信每年提撥港幣一億元的經費供朱邦復使用,自此,
朱邦復漂泊的旅程選擇寄居澳門。屋外,葡京酒店賭客夜夜笙歌;
屋內,朱邦復與他的學生正為保存中華文化進行世紀工程。
無虞寅吃卯糧的問題,朱邦復一行人每天工作量奇大,除了床鋪
就是辦公桌,連出門都嫌麻煩。跟著朱邦復二十二年的沈紅蓮說,
她沒有娛樂,最大的娛樂就是運動;而其他人也附和說,
學習永無止境,而且人生目標很清楚,凡間的事俗不可耐。
坐落在澳門的新填海區,從彼岸一路追隨朱邦復的小劉、小陳夫婦、
沈紅蓮四姐弟加妹夫小封、老劉、兩位小林、狗兒嘟嘟就是世紀
工程的團隊,在他們的文化天地,有做不完的任務。
每天早上八點大家魚貫起床,在食堂裡用過早餐後就開始工作。
這群人住在一起,情同家人。朱邦復請來在澳門有十五年工作經
驗的朱阿姨,她和朱邦復沒有親戚關係,做過十幾年會計,
而且還是一位鋼琴老師。在這裡,大家都喊她大總管,
大小瑣事全靠她打理。朱阿姨跟著朱邦復從頭學電腦,
不到一星期就在網上遨遊,還上網替大家買西。
澳門地價便宜,尤其幾年前商人本想把新填海區炒作成重要地段,
卻不巧碰上亞洲金融風暴,堂皇的大樓只剩空蕩的回音。朱邦復
撿到便宜,租下三層樓,共五個單位、八個房間。每月的管銷、
人事成本加上房租竟只花一百五十萬元。每天的進餐時間都一樣,
下午五點準時練內功,晚上時間較自由,可以自由欣賞錄影帶、
DVD。只是大家一閒下來沒事,就又習慣地回到位子上工作。
一路走來,在澳門的生活和楊梅、台東都蘭山麓有些許不同,
因為能繼續留在朱邦復身邊的人就是這十位核心大將。朱邦復停
止講授《金剛經》、《六祖壇經》,只要求大家每天要讀《古文
觀止》,在研究之外要沉潛、收心、定心。唯一不變的是他們的
研究天地越來越大,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說,這群人在做的事
甚至超出發展電腦應用的中文軟體,而是在做文化傳承的工作。
然而,此時的朱邦復與過去已截然不同。郝明義認為,在旅居澳
門前,朱邦復只是個開發者、開路先鋒。他為了發明的產品不被
少數人壟斷,只好不斷逃離,所有的理想只是理想。
但與文化傳信合作後,朱邦復有資源又有支援,坐上戰鬥位置,
該是中國人對朱邦復有所期待的時刻了。
果然,一切如水到渠成,文化傳信一月二十七日順利在歐洲市場
上市,連帶牽動港股上漲。這記利多使得文化傳信市值躍為港幣
五十億元,朱邦復也在一夕間有了「紙上富貴」。「今天一下子
我多了港幣五億元,但又怎樣?我根本沒放在心上,我會繼續投
資的,我還是在背水一戰,」能讓朱邦復奉獻如斯,唯中華文化而已。
中華文化是所有古文明中最後一個受到拼音文字衝擊的地區,
在所有文字中,唯有漢字還保持著象形的原狀。於是,朱邦復結
合字序、字碼、字形、字辨、字音、字義六大要素,找到中文結
構的理解本質,目標只有一個:「將文字裡面『理解』
的基因釋放出來給電腦。」
如此一來,電腦就能「理解」漢字的意義,
如果電腦能了解文字概念,幾乎天下所有的事都能交給電腦處理,
文化也能轉移到電腦上面。
這就是去年七月,朱邦復與大陸中科院合作發表的「漢字基因工程」。
春蠶至死絲方盡,長年累月建字庫、資料庫,朱邦復曾說:
「人爭我棄,人棄我撿」此時終於見到效應。
「我以『文化』來生產產品,」朱邦復說。台灣人現在還沾沾自
喜在工業生產上,而工業生產很容易迎頭趕上,第一流的人才都
去搞工業,需要培養三、五十年的文化人才卻出現斷層。
「未來世界將以文化產品」為中心,因此許多好的概念、觀念,
需要適當工具、軟體來表現,這就是朱邦復以漢字基因為基礎、
不斷開發載具的原由。在他載具的清單上,有好過微軟平台的
「中文二○○○」、能由劇本驅動動畫的「多媒體自動編劇軟體」
讓中國九億名農民脫貧脫愚的「九億農民網」,還有改變人類閱
讀習慣的「電子書」。
「現在是『大寒』,然後『立春』就要到了,」以二十四節氣為
一年週期、十五天為一工作單位,背著不同責任,在煥然一新的舞
台上,朱邦復規劃著時間表,他說:「該是把一項項落實的時候了。」
二十二年的蟄伏,這個春天將由「電子書」先粉墨登場。二月初,
電子書即將推出原型,硬體價格約在二千元至六千元不等,
「中文二○○○」就放在電子書上當平台,變成一台「網絡電腦」。
三十二開大小可放口袋,有電視機、對講機的功能,
硬體在台灣生產,今年五、六月可量產。
在內容方面,文化傳信剛以港幣二百萬元買下有五十年歷史的環
球出版社。環球出版社典藏了八十多萬套的小說,經營者就像重
慶南路上的書商一樣,不認為舊書有價值,但朱邦復卻當成寶貝。
他說,經過再製或以多媒體自動編劇軟體做成動畫,這批書籍將
擁有不同面貌。人人都說「 Content is
king、文化是資產」。
朱邦復將把
「中文二○○○」當工具,建起資料庫,有了資料庫,
就會吸引更多出版社合作,打開新的市場。
「文字變圖、靜變動、平面變立體,電子書的功能有別於現在的
掌上數位助理器,」朱邦復說。搞科技的人因為沒有內容不敢賣,
搞文化出版的人卻沒有電腦的知識,無法運用科技,
而他剛好扮演中間角色。
而且他打算開放技術讓眾多小廠商來生產電子書,
讓電子書人手一台,最後,文化普及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在計畫中,為了配合文化傳信集團未來朝資訊科技業務發展,
不久將靠這些平台及軟體工具推出「網店」計畫。顧名思義,
有網、有店,開店的點將朝向7-Eleven的功能,
只是此店面不需存貨、不需物流,而且以服務為導向。
「網店」的其中一大構想包括訂機票及旅館服務。文化傳信已與
一家印尼公司簽約合作,並以港幣五百萬元收購一個新加坡集團;
台灣方面則敲定與威京沈慶京合作;再連結日本,成為東南亞一條龍,
未來將成為所有旅行社的上游。如今合作廠商已達二十萬家旅館。
「電腦是專家用的,我的目的是要讓所有中國人使用資訊輕鬆愉快。
不需要學習,講話就是一個媒介,」朱邦復勾勒的未來世界中,
電腦能理解人理解的一切事物,而且能幫人類解決問題。好比說
九億農民網,只不過是一個手表大小的電腦,能理解人類的語言、
能傳遞訊息,也能量血壓、脈搏,一有異常就直接通知醫院。
過去朱邦復並不是不要產品,他說文化變成產品一定要穩定,
現在太多與科技結合的商品三兩天就上市,但後來呢?「我認為
我是文化人,不是科技人。科技是一時的馬上會消失,就像蓋個
房子需要工程師,但住房子是一輩子的事。人是本位,不要忘了
人的需求,科技的任務完成後就沒價值了。今天時間到了,這些
東西就一個個出來,我只是一個開端,不會只有我一個人在做,
錢多就多做,但是錢少我也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