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1-03 06:47:35| 人氣61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復聖顏淵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復聖顏淵

2010/11/03 00:46

 

 

人生不在乎長與短,而是在於你做了甚麼事情,

有這麼一個人,雖然他在這世上只活了卅多年,

但其精神永垂不朽,已足為千古學子之典範矣。

 

  在春秋戰國時代,天下非常的亂,禮崩樂壞,孔子目睹世道衰微,因此立志於聖人之學,遠紹先聖之道。當時孔子欲使天下大同,力行週遊列國以挽化人心,卻被人家譏笑為瘋子;經過宋國時,孔子與弟子在大樹下習禮,人家心懷嗔恨想要殺害他,連他所坐過的木頭,還拿刀子給削掉,甚至於還拿掃把掃過他走過的路。但是孔子卻正氣凜然,非常篤定地說:既然上天賦予我天命,別人能對我怎麼樣呢?定公十四年,當時孔子五十六歲,顏淵十八歲,隨從老師從衛國到陳國,路途經過匡地,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一行人在匡地遇難,顏淵墊於後路護衛眾人。後來見到顏淵安然回來時,孔子很高興愛徒沒有遭劫,而說:「我以為你被殺害了!」顏淵立即安慰老師說:「夫子尚在,弟子怎敢輕生呢?」孔子說:「回也,視予猶父也。」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師徒如父子之情忠貞不移。雖然當時天下無道,孔子猶如過街老鼠,非常的落魄,但為了將大道來流行,履踐堯天舜日之太平盛世,所以不管再怎麼受苦他都不在乎,而一心要將道傳遍各國!

 

  顏回,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昌平縣(今山東曲阜)人,生於魯昭公廿九年冬十一月十一日,居於闕里,與孔子相鄰,祖先世代皆為官清廉,非卿世大夫即名門望族。他十三歲拜於孔夫子門下,年紀小孔子*三十八歲,雖然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名著,三十二歲即成道,初列十哲,後世尊為復聖,配享聖廟。*呂純陽祖師曰:顏淵少孔子三十八歲,而史記云「少孔子三十歲」者,司馬遷撰史記失手漏記故。今之學者為「顏淵誕辰」爭論不休,皆司馬遷一字之誤也。

  顏淵當初學道時,非常尊師重道,看起來像是很愚笨的人,實際上卻是大智若愚。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子觀察了他一段時期說道:「顏回這人,不論我對他講了些什麼,他都唯唯諾諾似的,外表看起來好像很呆笨的樣子;等他離開回去後,再觀察他私下的言行,他還能將我講過的道理運用在日常中,其實顏回他一點也不笨啊!」孔子也讚賞顏回最是精進好學,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孔子說:「我的弟子當中,告訴他而絲毫不怠惰的,大概只有顏回吧!」現代人認為好學就是努力讀書,但孔子對於好學的定義是「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精進好學就接近於智慧,子曰:「好學近乎知。」

  顏淵將西遊於宋,問於孔子曰:「何以為身?」子曰:「恭敬忠信而已矣。恭則遠於患,敬則人愛之,忠則和於眾,信則人任之,勤斯四者,可以政國,豈特一身者哉?」有一次,顏淵要到西邊的宋國去遊學,於是請教老師立身之道。孔子說:「按照恭、敬、忠、信去做就對了。恭,能遠離禍患;敬,能得人相助;忠,能和睦相處;信,能得人信任。只要常做好這四點,甚至還可以治理好國家呢,何止是安身立命而已?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問如何成就仁德?孔子說:「要達到仁的境界,只要克除自己的私慾,回復天理良心就是仁了。克伐私慾,回復天理的功夫,全由自己去行,需要依靠別人來幫助嗎?」顏淵知道行仁的功夫盡其在我,於是馬上又問:「請問實際的做為有哪些條目呢?」孔子說:「非禮的不要看,非禮的不要聽,非禮的不要動,非禮的不要說。」顏淵如獲至寶,立即拜謝老師說:「顏回雖然不甚靈敏,但還是請讓我按照這話去行吧!」孔子傳授顏淵克念做聖之道,從此他不敢有所懈怠,落實在生活當中,一生奉行四非,終身守禮無違。

  克己復禮的道理,如佛說之降伏妄想,妄想心原本不存在,所以有辦法去除。比如恐懼、虛偽、驕傲、怨恨,這些個性都如同夢幻泡影,是在後天環境當中,耳濡目染才有的習氣,只要勤守四勿,去掉這些不實在的壞毛病,就能恢復天理良心,也就是所謂之佛性。五常原本具足,所以有辦法回復,為仁由己,如佛經曰:「眾生自度,佛不能度。」聖賢仙佛只能指引你如何去做,至於願不願意成就聖賢仙佛,終究還要靠自己,就像各人吃飯個人飽的道理一樣,自性還得要自渡。禮就是理,子曰:「不學禮,無以立。」無法立足於社會上,行禮就是做合乎道理之事。人之所以沒有守禮隨順情慾,隨意看、隨意聽、隨意說、隨意動、隨意吃,才延伸出種種煩惱痛苦。克己復禮就是拋棄這些形形色色的枷鎖,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皆能恰當合情合理,那麼就能達到仁德的境界了。

  顏淵問君子之道。子曰:「愛近仁,度近智,為己不重,為人不輕,君子也夫!」回曰:「敢問其次?」子曰:「弗學而行,弗思而得,小子勉之!」孔子說:「付出你的愛心就接近仁德,行事謹慎合理就接近智德,不刻意厚待自己,也不要故意刻薄他人,這就是君子了。」顏淵領悟了,當下又請教:「膽敢請問如何實踐呢?」孔子說:「不用學天生就會的東西,是所謂的人之良能;不用想天生就有東西,是所謂人的良知,孩子好好加油吧!」人的本性,與生俱來,原本是光明清靜的,是純善無惡,所以無論再壞的人,一旦只要他覺悟了,一心向道,終能成聖成賢;而人的習性,是本來就沒有的,所以無論脾氣毛病再惡劣之人,只要願意改過,終究能回復本來面目。

 

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

 

  顏淵住在簡陋的巷子,平常只飲用:一小籃子的米飯,一小瓢子的白水,非常清貧,但是他志氣高尚,遠超出一般富貴門徒,誠如孔夫子之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顏淵知足無欲,怡然自在,不為貧困而憂愁,真正視透了貧富的價值觀:「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他知道這人生很短暫,世事很無常,因此立志於道,安身立命,所以德性日益彰顯,不「恥惡衣惡食」,能夠忍受穿用破舊衣物,不在於外在的形像上,去追求名牌、穿著華麗以凸顯出自己的尊貴;更不在於身外的聲名爭論,或在吃喝住用上比較高低,而是重視身內真我的生命,心靈是否充盈圓滿。

  有一次孔子關心顏淵說「家貧居卑,胡不仕乎?」對曰:「回足以給饘粥,足以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於夫子者,足以自樂,回不願仕也。回願貧如富,賤如貴,亦且可乎?」孔子曰:「善哉!回也。貧而如富,其知足而無欲也。賤而如貴,其讓而有禮也。無勇而威,其恭敬而不失於人也;終身無患難,其擇言而出之也。若回者,其至乎!雖上古聖人亦如此而已。」孔子說:「顏回啊,你的家境如此貧窮,住在這麼簡陋的地方,為什麼不去做官呢?」顏淵說:「我現在這樣子已經很滿足了,有稠稀飯可以吃的很飽,有細麻做的衣服可以穿,還可以彈彈琴唱唱歌有所取悅,況且能在夫子您這裡學道,感覺非常自在快樂,所以我不願意去做官。雖然是窮但是心境卻很富有;雖然在社會上沒有什麼高的地位,但是能夠學習聖賢之道就很心安了,我這樣子做還可以嗎?」孔子非常讚嘆地說:「了不起啊!顏回,將貧窮當做富有,是知足而沒有貪欲的表現;將卑賤轉為崇高,是謙讓而且知禮的付出;不會去逞血氣之勇但威儀卻令人肅然起敬,這是待人不失恭敬的展現;一生沒有禍患的憂愁,這是謹言慎行的體現。若是像顏回你這樣子為人,已經是達到最高的境界了,即使是上古時代的聖人也是這樣子而已啊!」

  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顏夫子說:以前的大智者舜帝,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祂並不是一出生就是聖人,理應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精益求精;我也是個凡人,學以誠懷,明理實修,只要發憤圖強,人人皆可為堯舜,所以為人不可妄自菲薄、自暴自棄。孔夫子讚許顏淵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真是賢德之人啊!若是一般人一定不能忍受這種憂愁,顏回卻能保持怡然自樂。顏回真是賢德啊!正如孔夫子所言:「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淡泊以明志,所謂:「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淡中自有真滋味,雖是生活簡陋,但是節儉純樸--為聖賢處世的法則,寧可粗茶淡飯,亦不貪求華麗舒適的居住環境。聖經上說:「貧窮的人有福了。」知足常樂可以忘憂,一個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樂天知命,雖貧而富;一個不知足之人,雖處天堂亦不稱意,雖富而貧。

 

  有一次,季氏請閔子騫去當官,閔子騫說:「請為我推辭吧,如果再找我,我必定逃到汶水河邊,也不願意當官。」楚王請莊子當官,莊子說寧願做「曳尾塗中」的烏龜,也就是寧願做搖著尾巴在泥土上爬的活烏龜,也不願意做在廟堂上的死烏龜讓人膜拜。古時堯帝治世,國泰民安,親訪聖賢,想把天下讓給許由,但他也一樣寧可逍遙樂道,亦不願庸人自擾。名利富貴是一般人所嚮往追求的,但常言道:權勢足以令人墮落,要是能富貴又合乎中庸之道的人,寥寥可數矣。天下富者少,貧者多,富者不施於貧,已失仁德同理心,是故賢者明哲保身,寧處守貧賤,也不願參與政治鬥爭。那麼至聖先師是如何看待從政這件事呢?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有人問孔子說:「夫子您為何不從政當官呢?」孔夫子言:「書經上講:『孝順父母,要兄友弟恭。』所以孝悌之道做好了,就好像在從政、做官一樣了,何必一定要做官才算是從政呢?」這道理就在於要治理天下,必須先知道治國;要治國必須先知道齊家;要齊家必先知道修身;修身在於誠意正心;誠意正心從格物致知開始做起。簡言之,孝悌之道做好了,就能把孝順友愛的風氣推廣到社會當中,也等於是在從政。假若做官的人,不知道正心、修身、齊家的基本道理,對父母不孝敬、與兄弟合不來,如此小家庭都已管不好了,又如何能治理大國家呢?

  陳蔡絕糧眾人遭厄,顏夫子在這最艱難的時期仍不改志節,孔老夫子稱美他說:「吾信回之為仁久矣!」更曾多次贊許顏回說:「回之信,賢於丘。」稱其誠信之心超過自己。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顏夫子這個人:不但擇乎中庸,還得一善,這一善是至善之地;他不但得一善,更能夠拳拳服膺。拳拳服膺,是須臾不可離也,誠心抱守的意思。知道這一善,就努力奉行,緊緊抱守不敢失去,唯恐失之。夫子非常好學,孔老夫子讚頌其德性:「不遷怒,不貳過。」不遷怒是指發脾氣要發的有理,而不會禍及他人、使不相關的人都會遭到池魚之殃;不貳過是指不犯第二次的錯誤。真正做到不貳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一般人往往是明知而故犯,而顏夫子確實躬行做到不貳過,所以才被讚譽為復聖,成就一位了不起的聖人悟禪師兄慈訓:「不貳過,就是在心念發起則為一過,而行動展開就是貳過;心念動時就要斬除,這樣不行動不去做就是不貳過了。」

  顏夫子不止好學不倦,而且不違仁,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孔老夫子讚顏回三月不違仁,三月近一百天,事實上「三」的意思代表眾。能三月不違仁,必已將「道」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一心一意的內觀自性,將自性佛堂帶到每個角落,處處是道場;其他人只有一天或一月達到仁德而已,很少真正好學的。不違,表示本來就固有仁德,才能不離開,孔老夫子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一頓飯的時間也不離開仁德,就是告訴我們吃飯也有道,例如不殺生害命,培養愛心提倡吃素,也是不違背仁德的一種;即使在匆忙時也如是;在流離失所、困頓時也如是,時時刻刻不離開仁德,專心專意的改牌氣、去毛病,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德離我們很遠嗎?遠在天邊,而近在眼前,執柯以伐柯,道不遠人,言下之意道就在你身上,求仁而得仁。但大部分人,人之為道而遠人,容易被物慾橫流所引誘矇蔽,被世俗的七情六慾所困擾,而變得意志薄弱、麻木不仁,所以要懂得知止,改除不善的脾氣毛病,才能止於至善那個地方。顏夫子聞道而不捨,一心一意存心養性,不讓良知良能給迷眛了,拳拳服膺,關鍵在於有無抱守一個「誠」字。

 

  顏夫子知道孔老夫子乃萬世師表德配天地,因此至心敬佩而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顏夫子讚嘆地說:「越瞻仰則越高明,越鑽研則越艱深,看不見盡頭;還在瞻仰前面時,忽然就已經在後面了,變化莫測!夫子循循善誘、一步一步的引導我:先廣泛地教我關於文學方面的知識,再用禮節約束我不安定的身心。我想要停止前進都不能了,只好竭盡我的才能,使出渾身解數,才像已經有一點立足之地的樣子,卓然獨立;雖然想要跟從夫子的腳步,但經已無從追得上!」「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這段是顏夫子形容老師「因材施教,有教無類」之道,望塵而莫及,道出對孔老夫子五體投地之尊敬以及自己學道的心路歷程。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不誇耀自己的善,不張揚自己的功勞。在平常時,顏夫子敬友以信,和藹可親,捨己從人,子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自從有了顏夫子這個學生,孔門三千子弟便漸漸地親近起來,大家更加和睦團結了。他的同門師弟曾子,就曾經對顏淵有這麼一段形容:「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他說顏夫子這人,本身有才能、學問很淵博反而謙虛請教不如他的人;他見聞深厚,但是看起來彷彿沒有一般;其見聞實在,看起來彷彿如同空虛的模樣;而且人家冒犯他,也不計較。以前我的朋友,他曾經在這方面下過功夫。這是形容顏夫子不驕傲自滿,虛懷若谷的德性,在一般人看來,他笨拙的樣子,能夠包容一切,處處向人討教,好像不值得學習一樣,卻不知道這是虛心知足,達到大智慧極點的表現。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孔老夫子說:「顏夫子啊,差不多接近大道了!內心已經能達到空物,空身,空心,屢空的真空境界;在《莊子》也有一段「論心齋」和「論坐忘」之記載。顏夫子躬身行道,聞一知十,在所有弟子之中,最為老師器重,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稱讚他進退自如:用的時候能夠實行,代天宣化;不用的時候能夠隱退,聽天由命,唯獨我跟你有這樣的功夫!所謂:「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唯率性修道,遇事則應,事去則退,雲過無跡者能為之。

  孔老夫子原想將道統天命傳承給顏夫子,未料顏夫子夭亡,史載魯哀公十三年,秋八月二十三日,顏夫子三十二歲英年早逝,時孔老子七十歲。孔老夫子悲傷哀慟,放聲大哭:「唉呀!老天要喪亡我啊!老天要喪亡我啊!」隨侍的人說:「夫子您太過悲傷了啊!」孔老夫子說:「我過度悲慟了嗎?我如果不為此人悲慟,那還要為誰呢?」孔老夫子哀痛喪失最得意的門生之餘,也哀慟聖道無以繼傳,恐怕大道不能再推行,因此於七十二賢當中擇最孝順者,自堯舜迄至周公的道統傳承以心印心指授曾子,曰:「吾道一以貫之。」略觀顏夫子一生:日日夜夜認真的改脾氣、去毛病、修心性、充內德,並且把握機會行善、行道,更時時刻刻戒慎恐懼,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深怕自己有一絲一毫的差錯,乃隨時隨地迴光返照,以覺為師,所以他才可以在短暫的生命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十二歲就成就為一位傑出的聖人。

 

 

 


 

 

台長: gary
人氣(61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牟尼珠 |
此分類下一篇:平靜是成長
此分類上一篇:逆子改過,出家成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