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4-05 07:48:50| 人氣3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學才藝的目的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學才藝的目的

分類:亲子教育


  這篇文章是知名演説家“蔡旭禮老師”的演講摘>錄,字字珠璣,字字智慧,是成人、學子、男人、女人該看的好文,裡頭有許多社會上早已遺失或不被重視,及本末倒置的價值觀、道德觀......
  是篇不可多得的人生箴言,文雖長些,確是受用一生。希望大家能喜歡並受益!

  
  

現在的孩子學那麼多才藝,目的何在?假如是為了好面子跟別人攀比而學,那孩子學了這些才藝之後,不但沒有什麼好處,還會因為學雜了不紮實,還常想著向別人炫耀,就沾染了虛華的習氣。所以,家長的態度至關重要。
   

假如孩子學藝術,家長應引導他要有志向。有了藝術才華要能造福人群,所謂社會國家者,應是互助之體也,每個人奉獻自己的能力與才華來利益團體。比如李叔 同先生作的曲子,現在還不斷陶冶人的性情。孩子要學音樂,也要像李叔同先生這樣,立定高的志向,要能「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用音樂來改善社會風氣。
  

當我們這樣引導,孩子又有志向,相信他的學習一定會與他人有所不同。當孩子只是為了炫耀,那他所學的這一門才藝,絕對會遇到瓶頸而不能突破。
  

因為當他喜歡與人相比的時候,他就會患得患失,很情緒化,就不能向前突破。但如果孩子有志向,他會不斷鼓勵自己向前,所以志向是決定一個人成敗的關鍵。
  

《朱子治家格言》提到,讀書志在聖賢,我們要抓到根本。現代人讀書都志在什麼?賺錢。目標錯誤了,所以現代讀書的人都讀得又氣又苦,因為考不好。相同的,很多學藝術的人也一樣,所以功夫就不能提升。
  

范仲淹讀書的目的何在?要找到一個可以為人民服務的機會。所以他的心境與只為了功名讀書的人相比,效果絕對不一樣。教育在「慎於始」,我們引導孩子學習才華、技能,也要有正確的觀念。
  

德與才孰為重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中國有句成語:「德才兼備」。這句成語告訴我們,德與才孰為重?德在前,才在後,所以德比才還更重要。
  

近代有一位書法家——林散之先生,被尊為當代的草聖,日本人對他的書法非常尊重,日本書法家到中國來,都會去他的家給他行禮,非常佩服他的書法,也佩服他的為人。
  

林散之先生曾經說過:有德有才會愛才,無德有才會嫉才(會嫉妒人家),有德無才會用才,無德又無才會毀才。
  

因為有德行的人懂得包容,就會欣賞別人的才華,知道「見人善,即思齊」,懂得珍惜人才。但是,假如無德而只有才華,那必然會嫉妒他人;假如連才都沒有,那就會毀才。
  

在春秋戰國,秦國的宰相李斯無德有才,所以他看到有才華的人就很嫉妒,他非常的嫉妒他的師弟韓非子,陷害韓非子致死。不止陷害韓非子,還陷害讀書人,所以建議秦始皇焚書坑儒,把歷代很多聖賢的教誨一併都燒了,這個罪業太大了。
   

後來李斯與他的孩子都沒有好下場,都受到腰斬東市的刑法致死。這是無德有才會嫉才。


所以我們培養孩子絕對要先重德行,假如不重德行,孩子的才華培養得再 高,他的人生也絕對不會幸福。因為嫉妒別人,內心一定很痛苦,而且嫉妒別人也會形成人生很多的障礙,別人也同樣會嫉妒他,這是必須謹慎的地方。
  

我認識一位叫李傳軍的書法家,他曾經擔任書法的評審,在一次書法的評審中,發現有些學生的作品是老師代筆的。
   

這個現象好不好?假如父母與老師做出這樣的行為,事實上並非教育孩子,而是在誤導小孩,讓孩子覺得只要能夠達到目的都可以不守規矩,不擇手段。這已在孩 子的心靈種下很不好的惡因,往後就可能因為違犯規則而觸犯法律,人生有可能因此而毀了。


所以「德」才是人一生事業的根基,不紮好很危險。就好像一棵大樹, 根不紮好,樹幹長得愈高,樹蔭長得愈大,愈容易被風連根拔起,這樣的情況很多。所以一個人的罪業都是盛時所造,沒有德行的人,愈飛黃騰達,就會做出愈多錯誤的事情。後來這位書法家堅持把這些老師代筆的剔除在外,讓親筆寫的孩子真正能夠受到肯定。
      

當年他的書法老師把很多非常重要的心法技巧都教給他之後,就對他說:假如你沒有真正的德行,我把這些才能教給你,我是害了你一輩子。因為這些才華很可能讓 你在短時間之內名利雙收,而此時將是你人生出現危險情況的時候。如果這時你不知謙卑,就會招來很多的嫉妒;不知節約、勤儉自己的生活,可能就會養成揮霍的 習慣。


所以很多藝術界的人,也都是曾紅極一時,結果很多晚年卻非常潦倒,那都是養成了奢華的習性。所以他非常深刻的領受他老師講的這段話,謹遵老師的教誨 處處謙卑。他才三十三歲,已經得到好幾次的大獎,而且常常義務教學。
  

所以德重要,德行是萬福的根基,有這個根基,福才能立得安穩。
  


有一個官員問老子:「我有兩個兒子,不知道以後應依靠哪一個?」
  

老子就拿了一把錢放在桌上。然後先對這個官員的大兒子說:「你只要打你爸爸一下,這些錢都是你的。」
  

大兒子比較憨,低下頭說:「不行,怎麼可以打父親。」他寧死不從。
  

接著老子又對這個官員的小兒子說:「你只要輕輕打一下你爸爸,這些錢都是你的。」
  

這個小兒子聰明伶俐,腦筋轉得特別快,馬上過去打一下,趕快把錢收到口袋裡。老子就對這個官員說:現在你知道晚年應該靠誰了。
   

後來這位官員在晚年,確實是他的大兒子照顧他,小兒子到其他地方做生意。最後這位官員去世了,死訊傳到了小兒子的耳裡,小兒子說:「我來回要一段時間, 不知又要少賺多少錢。」結果他連父親的喪禮都沒有參加。


所以老子很有智慧,可以從行為推出存心,因為「重利者必輕義」,只要與他的利益有衝突的人事,他一 定不關心,一定把利擺在第一位。所以一般人對小孩,可能都特別欣賞那個聰明伶俐的孩子,但是往往晚年都是那些比較老實的孩子在照顧。
  

所以孩子不長德行,真正會氣死父母,真正會貽害家庭、貽害社會。因此,我們教育孩子要高瞻遠矚,要以德為本。

  


三字經說:「教之道,貴以專」,教跟學是一件事,有教、有學,「學之道,貴以專」。因為學雜了以後,心就散亂。世間任何的智慧和才藝,所強調的是悟 性。你所積累的知識、常識達到某種程度以後,要看人的悟性。
      

譬如學中醫,如果沒有悟性的話,你只是會考試而已,真正病人給你看,你發抖,怕開錯藥。而悟性 來自於專注,來自於對人的仁慈,感同身受。只有提升這些內在、心境界上的功夫,你才提得上去。

  

所以學藝術,不要同時學一大堆。才華的成就,好比挖井一樣,一口井探到底,水源就冒出來。而這一口井的水又通任何地區的水源,所以學通了一種藝能,你再學其他的藝能,就會顯得比較簡單。所以要想讓孩子把才藝學好,首先把德行的根紮好,假如一個人很有才華而沒有德行,他這一生可能被自己的才華害死了。
  


學得多 孩子抱怨多
  

聽說現在有的父母帶孩子學習,每天都在學英文、學電腦、學跳舞、學下棋,每天排得滿滿的,孩子喘不過氣來。所以我們教書發現有一個現象:學生怕放假。為什麼怕放假?因為放假比在學校上課更累,排得更滿;在學校,老師還和藹可親,學生還能喘喘氣。
   

曾經有個女孩學鋼琴得名,記者問她:「妳得了這麼大的獎,現在最想做的是什麼事?」結果那個女孩說:「我最想把我的鋼琴給砸了。」所以欲令智迷,父母只 看到這個孩子得名了,看不看到她的內心是什麼狀態,父母被虛榮心這個欲望給障住了,完全感受不到孩子心靈的走向。所以這樣的孩子生活被逼的喘不過氣來,對 父母都有怨恨。
  

當孩子對父母有怨恨,縱使他擁有再多的才藝、再高的學歷,他能幸福嗎?不可能。很多家長還是說:「但是學歷、才藝還是要有。」其實一個人孝心有了,要學這些東西不難。
  

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真正歸功於我父親那一輩的人,他們也很有才華,學什麼都很認真、很踏實。他們都是因為有孝心,做人很厚道,才有這麼多的成就。現在,我們這一輩的學了一大堆才藝,能創什麼出來?所以還是得看孩子的心地才對。
  

要讓孩子建立起很多重要的心態:孝心、愛心,還有負責任的心。現在的孩子責任心夠不夠?在家,如果孩子對家裡所有事情都視若無睹,我們還能期望孩子以後會有成就嗎?那真的是癡人說夢。哪個成功的人不具備責任心?所以責任心一定要訓練。
  

  

人的善良不是褒出來的,人的善良是透過父母、透過長輩的表演而受感動的。所以教育沒有僥倖,一定是上行下效。我們從「行止不端」這句要省思的是:孩子有沒有具備一生家業、事業成敗應有的人生正確態度。



(感言:
教育孩子要高瞻遠矚,要以德為本。學才藝不如學德行, 父母正確的身教言教,才是可以留傳給子女,使其受益一輩子的無形財富。

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的家訓說到:「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

 


 

台長: gary
人氣(31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逆旅 |
此分類下一篇:素食─熱食 分類:生活保健
此分類上一篇:古韻驚艷 分類:美图分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