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他們真正要告訴年輕人的正是「不要在意別人的想法。」
有沒有那個「太」字都是一樣。
太在意與完全不在意別人的想法,兩者都不好、都是極端。
太在意別人的想法就會壓抑自己的想法,做事顯得畏首畏尾;
太不在意別人的想法則是孤芳自賞、自我中心。
而時髦作家把重點完全放在前者,他們迎合了年輕人那種無拘無束,
崇尚自由、享樂的心理,使現代青年的「自我中心」思想變本加厲。
時髦作家這種矯枉過正的作法造成青年們由一個極端跑到另一個極端,
反而變成「太不在意別人的想法」。
權衡二者,似乎「太不在意」的態度有更多的缺點,
有更多值得商榷之處。
一個人太不在意別人的想法,就會自以為是、驕傲自滿、
獨斷獨行。
甚至連同理心、同情心都會低於常人的水平。
當你非常在意別人的想法,那也不見得完全是負面的。
你想要求好、求完美,甚至有一些虛榮。
於是人家說你不切實際、愛面子,但其中還是有你的「自尊心」啊!
其實你這些想法,除了虛榮、面子,也還有你積極的、向善的一面。
當你屢次被碰得灰頭土臉,別人看到你的狼狽像,就會勸你
「要作自己,別太在意別人的想法」。
如果你聽信朋友的勸言,僅僅是丟掉了虛榮,那是好的,
但你卻可能連「自尊心」都一起丟掉了。
人之所以為人,就是你還會「在意」一些東西,
你還具有同理心和同情心。
像已經伏法的綁匪陳進興,他除了在意他自己的享樂、利益,
還會在意社會上的其他東西嗎?
一個大奸大惡之徒正是最不在意別人想法的人。
中國傳統的人際關係有「情、理、法」三個層次,
而傳統社會總是把「情面」擺在第一,就是太在意對方的想法,
結果就造成心裡的負擔。
我們看到社會上年齡層次越大的人越有這種負擔。
例如,他們仍堅持「禮尚往來」,也期待有來有往,
就是深受舊社會的影響。
反過來看,年紀越輕的人,尤其是部分新新人類的一輩,
正是已經不在意太多的東西。
一般來說,他們嚮往無拘無束的「絕對自由」,
對道德、倫理,像忠、孝、愛國等觀念都會嗤之以鼻。
表面上,他們唯我獨尊,其實那是假的自尊,
骨子裡他們是最沒有自尊心的一群。
而時髦作家對這些年輕人說「別太在意別人的想法」,
豈不正是推波助瀾,找錯了對象!
與其說「別太在意別人的想法」,
其實我們真正該說的是:不要太期望「回饋」,
不要太期望「掌聲」,
不要每次都期望對方給你令你滿意的「正面」回應。
但是,當別人給你的是善意的規勸,你就一定要「在意」,
千萬不要忠言逆耳!
不要把人家的好話當作無需在意的負面回應。
即使對方對你是惡意批評,你也不要完全棄之不顧;
對方未必完全是無的放矢,
其中還是可能有小部分是真實的,那就是你需要改進的地方。
有心人就會平心靜氣下來,自我檢討,進而謀求改進,
在沙礫裡撿到黃金。
太期望「回饋」或是太期望「掌聲」,
就會落入「太在意別人的想法」的極端。
但些許的期望「回饋」或是「掌聲」,卻是一個人奮發向上的力量。
筆者寫這篇文章,也會期望讀者的迴響,該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吧!
「掌聲」有什麼不好呢?
掌聲是我們生活中動力的來源,掌聲有鼓舞、激勵的作用。
在大家同樂的聚會中,我們不是常聽到「請掌聲鼓勵」這句話嗎?
正常的期待也是人之常情,過份的期待才會有負面作用。
但是,在意與不在意、期待與不期待的拿捏
是一門「中庸之道」的大學問。
太在意與太不在意的極端比較容易處理,
而中間的模糊地帶卻需要個人的智慧
來做抉擇,那通常是一個成熟的人才能作出的判斷;
而初入社會的青年總是想法極端,要經過不斷的學習和修正,
才能逐漸學會採行不偏不易的「中庸之道」。
所以,人要活出真正的自己,不要為別人而活;
但也必須以同理心瞭解別人的想法,那是人際互動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