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長久以來,每個人都在尋找心目中的桃花源。
有人說,那桃花源裏宛如天堂,
沒有生,沒有死,
只有快樂,只有永恆;沒有悲傷,沒有痛苦......
每個人在其中,可以隨心所欲,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毋需言語,
透過心與心之間的交流,便能了然於心。
這樣的桃花源,有的人,終其一生,
耗盡所有的積蓄與精力,
最後只落得一場虛空。
但仍有少數的幸運兒,
在因緣俱足之下,
仍一窺其中的奧秘。
就這樣呀,
所有的人,找呀找的,
用盡各種方法,
只為一償夙願。
但,摸得著根的成佛祖,摸不著根的瞎修行。
即使如此遙不可及,但仍有少數的幸運兒,
得以找到桃花源。
曾經,就有這麼一個人,
心想,一旦進入桃花源,
應該就可以遠離塵世間所有的煩惱、紛爭,
遠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在一個無憂的環境下,
只有平和、快樂;
然而,這是他窮盡畢生最大的渴求呀!
就這樣,一天、兩天、三天…….
一年、兩年、三年…….
很多年過去了,
他發現,自己越來越不快樂,
他發現,桃花源中仍充斥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他發現,桃花源中的人們,仍然會有私心,仍然會相互計較,存有偏見。
他發現,這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桃花源……
但,由於離開紅塵太久,
他早已無法適應,俗世的生活,
內心的矛盾,讓自己一天比一天沈默。
他開始懷疑,
自己當年的選擇,
放棄了俗世的一切名利、親情,
不顧一切地到了這兒,
這樣的選擇,
究竟是對還是錯?
他 迷惑了
卻,無處可訴
就這樣蘯呀蘯著,
直到有一天,他 遇到了一位長者,
長者的年齡已無從考核,
他老人家只是用著慈悲的雙眼,
注視著桃花源人們所言所行的一切,
並未有太多的言語。
他終於忍不住,問了長者:
為何他拋下一切所追尋的桃花源,
竟是如此不堪!
那他當年何苦,
放棄所有的一切,放棄專屬他的一片大好前程,
來到這個是非之地?
他 後悔了
長者緩緩地抬起頭來,
用深邃睿智的雙眼看著他,
那眼神彷彿可以穿透他整個人,
洞徹他的內心,
長者緩緩地說:
孩子,真正的修行,
仍在這些是是非非之中;
如何在這些是是非非之中保持如如不動之本心,
才是真修行。
說完,長者閉上雙眼,不再言語。
此時,他宛如當頭棒喝般,
才明瞭桃花源真正的奧秘。
真正的桃花源,
不是一個有形天堂,
而是處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當你能夠放下一切,
放下所有的批判、執著,
當心清淨無染的那一刻,
你 就身處在桃花源之中。
他的心 豁然開朗,
與長者相視一笑,
一切 了然於心。
~~~~~~~~~~~~~~~~~~~~~~~~~~~~
桃花源記.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佁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