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後自己也忍不住的深深一嘆,有人說:”世界的麻煩在中東,中東的麻煩在以阿,以阿的麻煩在耶路撒冷”這真是一針見血.基督教說這裡是他們的聖城,耶穌在這傳教,升天,復活,猶太教說這是他們的首都,他們的聖殿,伊斯蘭教說穆罕穆德在這裡聽到天使的福音,大家都搶著要這塊土地把她壓不過氣了.
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像她一樣背負著那麼大的壓力,承載了那麼多的歷史.民族,宗教,政治糾纏不清後,她就剩下說不完的故事和回憶,我到寧可只有故事,偏偏這些故事又說著民族的發展和宗教的濫觴,然後被粗魯的政治操縱把玩.余秋雨先生說”歷史終究要歸還歷史”要是有這麼簡單就好了.我曾經在別的書上看過形容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的關係,他用”兄弟鬩牆”這四個字來當標題.根據舊約上說亞伯拉罕是兩河流域的一個家族領袖.兩河流域上的人是不是就是現在的阿拉伯人,我不知道,不過我想這兩對兄弟或許吵太久了,吵到已經忘記是兄弟.於是你包圍我,我追殺你,你占領蘇伊士運河,我就拿下戈蘭高地,你發動以阿戰爭,我找英美聯軍.苦的是人民,苦的是耶路撒冷,而哭牆,始終在哭.
哭牆是耶路撒冷的”代表作”,就像到北京一定要去看紫禁城一樣,不同的是中國的紫禁城是王權帝制的象徵,是唯我獨尊的霸氣.哭牆是一種民族力量的凝聚,一種對上帝的謙卑.猶太人漂流三千年好不容易回到了故國,看到的是斷垣殘壁當然痛哭失聲,余秋雨先生說”就像一個大家族流離失所,回來後只剩下一面破壁,能不痛哭失聲?”猶太人以頭抵著石牆默默的禱告,然後把一張寫好的紙條塞進石縫中,他們說這是送給上帝的信.而信的內容只有自己知道.
有人說了,中國為什麼沒有哭牆沒有一個凝聚中國人民力量的象徵?我想是因為中國太大了,雖然也常常戰亂,常常惹事生非,但在怎麼鬧都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在自己的家.我們沒有寄人籬下的感觸,也不需要有一個精神上的”指標”雖然中國的災難也不少,比起猶太人算是好很多了,我引用余先生的話”我們沒有哭牆,因為我們不哭”.
有一個觀點我覺得非常有趣,是余先生寫的,他說在全球反猶太的熱潮中,中國用一種天真的寬容和善良,從宋代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上海都善待了猶太流浪者,所以西伯來文越來越接近上海話,越來越接近河南梆子.我聽過希伯來文但我不知道是否相似?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