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個城市,太擁擠。
早上六點,好夢正酣。
當我還想在被窩中,打算安穩的睡到自然醒,近在半公尺之遙的那獨棟的房屋,總有一個比鬧鐘還要準時的老先生,每天早上在他家屋頂的揚台上,很有朝氣的做運動。
做運動不打緊,但他偏偏卻喜歡在做運動時,用一聲聲「氣沉丹田,聲如洪鐘」般的吼聲,證明自己的老當益壯。
我終於發現我家那似乎沒什麼用處的鬧鐘,唯一的功用,巴不得窗戶一開,從我這九樓的陽台丟出去,不偏不倚的砸中那個老人家,怒睜睜的瞪他,再惡狠狠的要他閉嘴。
然而,說歸說,想歸想,本著敬老尊賢的基本倫常,我還是將被子拉高,將頭悶在枕頭裡,暫時忍耐,或是在悶著咒罵了事。
可是明天的他,同樣又會站在屋頂,用那清亮的嗓音,為我叫床。
2.
這個城市,太擁擠。
早上十點,打了通電話給我的朋友。
他說,「A跟B分手,轉而跟C在一起,分手的原因很簡單,因為B覺得D比較適合她。」我問,「C是誰啊!」
一番解說之下才釐清關係,原來C是E以前的女朋友,而E是我的朋友。
只是,我記得E在前幾個月前才在F與G當中舉棋不定,沒想到這麼快又換了新對象。
他幽幽的說「是啊!更令人訝異的是,沒想到A以前曾經是G的情人。」
A、B、C、D、E、F、G生活再同樣的一片城市的天空下,卻能交錯出這一片錯綜的食物網,你與我,我與你,不管誰是第幾級的消費者,似乎都只等著被愛情這個分解者分解,然後塵歸塵、土歸土,心如死灰,最後回到循環再重頭來一遍,誰都有可能與誰有關。
或許說,誰的靈魂被分解了之後,茁壯了另一個人的靈魂?
然後,下一個又是誰要加入這個生態系中?
3.
這個城市,太擁擠。
下午二點,烈日當空,烤出我的一身熱汗,幾近脫水。
前鎮子股票收市的指數直直落,這陣子氣溫卻居高不下,履創新高,聽說這幾天台北的指數一路狂飆到三十八度。
想起了前幾天看到了一份報紙的報導,專家嚴重警告,人類如果在不改變其生活型態,將會面臨一場浩劫。
所謂的浩劫是指氣候的異常,由於過多的人口活動,導致過多的有害氣體,例如冷煤與二氧化碳,於是乎各地氣溫像是再挑戰金氏紀錄第一般的,努力不懈。
然而,人類為了存活在這悶熱的氣溫下,冷氣的使用率與二氧化碳的製造率,更加向上攀升,接下來又是一個惡性循環。
原來,一個城市的體溫是在其中活動的人類硬生生擠出來的,果然是人定勝天。
聽說東京的夏季已經異常到跟新加坡那些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城市一樣,每天出現典型的熱對流型雷陣雨,而東京都政府考慮興建全市的冷水循環系統降低溫度,已作因應之道,免得惡性循環不斷惡化。
而下一個會是台北?高雄?上海?還是紐約?
4.
這個城市,太擁擠。
傍晚五點,我在已經佇足其下的公車站牌下,看著已經載滿乘客的空車,進退為艱。
坐嘛!似乎太凌虐自己。從窗邊看著裡面每一個的臉孔,那並不是每一個原本就長得如此猙獰,而是被身邊的人給拉扯推擠出來的模樣。
不坐嘛!誰知道能夠搭成舒適公車的機會是否遙遙有期?
硬著頭皮,努力擠到了一個站票,心理想的是,忍耐一下就過去了!下一站購物中心的站牌,應該會多少將車內清倉。但滿心盼望的下一站,不見魚貫而下的乘客,卻見大排長龍等著上車的人群。
前門一開,幾個衝鋒陷陣的敢死隊擠了上來投錢,畢竟付了錢的就是大爺,至於其他沒什麼機會先付款的,一副懊惱的聽著司機對他們說「抱歉,太多人,請搭下一班。」
正安慰自己,還好我提早再前一站上車,剛上來的那幾個人,似乎又不是很安份的想調整出一個寬廣的空間,方便自己站立,基於排擠效應,如同浪潮一般的湧來,冷不防的被我旁邊那個人踩了一角。
車上每個人相距不到五公分,甚至一不小心就導致肌膚相親,即使司機把冷氣調到最強,可是每個人還是熱到汗流浹背,原來公車的溫度也是人給擠出來的。
在空氣中醞釀著一種鹹濕的氣味,是誰把鹹濕當成了慾望或興奮的代名詞?
文章定位:
人氣(9)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