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一向就以山光水色聞名,尤其埔里位處台灣地理中心,更是許多景點的中繼樞紐,而禪寺的主體建築含藏佛法五化內涵,集生活、教育、學術、藝術、科學於一身,寺內建築、佛像、壁畫、彩繪、雕刻、書法等,蘊含豐富藝術內涵,呈現出至真、至善、至美、至聖的佛法精神,無一不藝術,無一不莊嚴,走一趟中台巡禮,可比一趟洗滌心靈之旅,讓你輕鬆休閒之餘,又能獲得內心祥和平靜。
2001年崚工的中台禪寺莊嚴宏偉,為因應現代時機與潮流,名建築師李祖原居士在設計的內涵上運用了「直了成佛」的頓悟法門與「因次第盡」的漸修精神,融和了宗教、文化、學術、藝術為一體,又不失禪宗舊家風,誠然為佛教史上空前之創舉。
中台禪寺的開山方丈為上惟下覺老和尚,是四川省營山縣人,三十歲時剃披出家、受戒。先後到過宜蘭吉祥寺、新竹圓明寺、香港大嶼山等地閉關。西元1971年代末期從香港返回台灣,繼續他的清修生涯。逐漸地,老和尚的名聲一天天的傳播開來,到今日親炙學人逾數十萬人。
禮佛之餘,您也可到釋迦公園稍作歇息,公園入口處左側是許願池,一塊塊層次分明的岩石,圈構著一池碧綠的清水。倘能坐下來,靜靜聆聽淙淙水聲,您將會發現,身心的塵勞憂苦頓時隨流水而逝。
中台禪寺主體建築以石材為主,象徵修行的堅固和永恆不變。由側面看主體建築,彷彿是一位在青山中禪坐的行者,正面外觀則像蓄勢待發的噴射機,象徵禪宗「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的無上心法,設計兼具時代開創新意與綿長的禪宗古意。
禪寺頂端的金頂意喻摩尼寶珠,象徵人人本具的圓滿性德。球形結構由空間桁架組成,外層覆蓋金色鍍鈦板。內部天花以中台拈花圖騰為中心,環繞漸層的彩繪蓮花藻紋;牆面為不銹鋼鍍鈦蝕刻的佛陀六度本生故事,訴說菩薩累劫修行的慈悲願行。期勉行者圓修六度,徹悟清淨自性,以顯自家珍寶的無窮妙用。
一樓四天王殿中供奉彌勒菩薩、韋馱菩薩及十八羅漢。
彌勒菩薩
傳說五代後梁時的布袋和尚即是彌勒菩薩的化身。祂是浙江奉化人,自稱為契此,但是卻沒有人知道他確實的姓名。他長得矮矮胖胖的,整天笑容滿面,常以竹枝挑著大布袋在街上化緣,所以大家都稱他為布袋和尚。有一天,他走到奉化岳林寺,坐在一塊大石頭上,口中說著:「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世人皆不識。」說完後就安詳地往生了,眾人才知道他原來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宋朝時,岳林寺依布袋和尚的形像塑造了彌勒菩薩像,自此天下佛寺山門也紛紛仿效,以笑口常開、大肚能容之彌勒菩薩像為鎮山之寶。
以黑花崗岩雕塑成的四大天王,高十二米,分鎮於殿堂四方,每尊天王皆有四位天王的頭像,是結合佛法與藝術的創舉,象徵一即四、四即一,每位天王皆具足四大天王的功德願力。
韋陀菩薩
很多學佛者認為韋陀菩薩只是佛教中一位以天大將軍身應世之護法,是四大天王中南方增長天王的部下將領。若從這個角度去解釋韋陀菩薩,韋陀菩薩的名字叫做「韋琨」。這個在慾界四大王眾天中修行的將軍,祂是修童貞梵行體的,不染婬慾,亦不受天上的各種慾望;祂是協助欲界忉利天(三十三天)帝主釋迦提婆因陀羅(道教中所說的玉皇天尊)及其部下四大天王保衛天上人間的護法正神。
但在佛教修行者馮馮先生的著作中,韋陀菩薩是宇宙古佛帝釋因陀羅之化身。有別於天界的韋琨將軍,祂是帝釋古佛化現於三界中的護法降魔身,一般都以天大將軍身的形態出現,身穿盔甲,手持降魔雷矢寶杵,而帝釋古佛所示現的標記,就是七色的弓狀彩虹。
二樓大雄寶殿供奉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佛具大智力,能降伏魔怨,威德高上,故稱「大雄」。殿堂空間以紅、灰為主色,象徵佛陀化現於五濁惡世普度眾生的慈悲願行。兩側脅侍殿為祖師殿及伽藍殿,供奉禪宗東土初祖──達摩祖師與守護道場安寧的伽藍菩薩。
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俗名悉達多,生於西元前五六六年,原是釋迦國的太子,二十九歲出家修道,從當時著名的沙門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修習禪定。不久就達到他們所教導的一切,但這並不能滿足他的希求,經過六年的苦修,在一次夜晚的修禪中,他順次經歷禪那的四種境界,然後繼續集中精神,做最大的努力,就在那晚證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覺。從此以後,他被稱為佛陀。並到處說法,組織僧團,直至西元前四八六年圓寂。
達摩祖師
學佛的人都知道達摩是中國禪宗的初祖;社會人士則馬上會聯想到與「少林寺」或「少林功夫」有關。民間對其生平事蹟有不少的傳說與不同版本的「小說」、「戲劇」;而正史的記載卻不多,單是來華的時間,就有百年的差距。
菩提達摩傳說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三子,種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後緣遇廿七祖般若多羅;昔年般若多羅尊者到南天竺,受其父王供養,知師密跡。尊者拿出香至王所施摩尼寶珠,讓他與二位兄長就此發表對佛法的見解。聞後,尊者對菩提多羅說:「你對佛法已通達無礙,而『達摩』有通達廣大之意,因此,你可取名達摩。」菩提多羅因而易名為「菩提達摩」。
伽藍菩薩與關聖帝君
據《佛祖統記》卷六智者傳記載:隋天台智者大師來到荊州,想在當陽玉泉山創建精舍。一日於定中見關羽、關平將軍父子顯靈,化玉泉山崎嶇之地為平址,以供大師建寺弘法,並向大師求受五戒,誓願生生世世護衛佛法,至此成為佛教護法迦藍菩薩。
在道家、儒家視菩薩為「忠義」的象徵,尊稱為「關聖帝君」。於道家,又稱「蕩魔真君」、「伏魔大帝」、「恩主公」。於儒家,因精通儒家經典,為儒家的「文衡帝君」。是唯一為佛、道、儒三家所共同尊崇的菩薩。
十八羅漢
在大乘佛教中,修行成就的最高果位則是佛,其次為菩薩,然後才是羅漢。羅漢的流傳方式與形象,則又和佛或菩薩有些不一樣,佛與菩薩多半是個別的成為主要奉祀或崇敬的對象,而羅漢則通常以成組或成群的方式出現,例如四大羅漢、十六羅漢、十八羅漢或五百羅漢,但宋代以後流傳較廣的無疑是十八羅漢。
十八羅漢是由十六羅漢衍生出來的,其中增加的兩尊,後來被定位為降龍和伏虎。對於後來大多數的民間信仰者來說,降龍與伏虎幾乎就成為所有羅漢的代表,除了佛教學者或許會記得其他羅漢的原本名號之外,大部分的人一提到羅漢,想得起名號的,恐怕就只是降龍和伏虎。
PS:第一張禪寺全景照片來源:
http://ctzen.org/sunnyvale/zh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Itemid=51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