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人花了兩天完成的功課,請細心閱讀
By the way, I like Candy and Cheers Chan *o*
二十出頭的我,對世界充滿好奇,尚未定型。這七個著名的哲學故事饒富啟發性,使我加深對自己的認識,從不同角度思考人生,有助我尋找定位,設計屬於我的人生藍圖。
從前,我總是顧著讀書,認為書本上的知識是一切。柏拉圖洞穴的比喻教曉我無知便是枷鎖,居住洞穴的人們因為不曾走出洞穴,只能把假象視為事實,實在可悲。所以,現在我也嘗試多結交朋友,多聊天,從而了解別人的不同想法。原來,書本的知識只能作為參考,這個世界充滿無限的可能性。當然,我走出洞穴之後,可以選擇返回洞穴,安於穩定的生活,但這至少是經過選擇的決定,杜絕日後追悔莫及的機會。
對學業和感情,我從來認真,只是兩者都不是太順利,就好像蒒西弗斯的神話描述的情景一樣﹕不斷推著一塊始終會滾下山去的巨石。我不可能擺脫巨石,正如我不可能擺脫學業和感情。石頭雖重,但我仍用力推,即使巨石有滾下山去的一天,我還是記得推巨石的過程。因為我盡力,所以刻骨銘心。我不想人生留白,所以我決定繼續用力推石頭。雖然我的學業和感情的道路不平坦,然而,換另一個角度想,這些失敗的經驗何嘗不是豐富了我的生命?
每個人都會有一些不愉快的經歷,我也不例外。有時候,我也不想談及過去,漠視一些傷口,正是沙特的自我蒙騙論及的自欺。其實漠視只不過是逃避事實,與其逃避事實,倒不如讓我處於事實的處境中,一方面認清事實是不可被否定的,另一方面介定其意義,關於不愉快的經歷,我可以視之為人生的污點,也可以視之為人生的插曲。
從尼采的精神三變,我發現自己暫時只具備駱駝的精神,即專注吸收外界的知識。我常常覺得,作為一個未來的英文老師,自己的專業知識不足夠,所以我希望先好好裝備自己,以免誤人子弟。與此同時,我也明白獅子和孩子的精神非常重要。首先,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對學童未必奏效,大量的背誦使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若我具備獅子的精神,便能勇於創新,發掘填鴨式教育的另一個可能性。另外,當我施教,不免有氣餒的時候。若我具備孩子的精神,為了尋求最適合的教育方法,可以屢敗屢戰。
卜巴提出兩種溝通模式﹕我與它、我與你。我發現,不少人採用我與它的溝通模式,他們都害怕付出感情之後,受別人傷害,所以他們不與人深交,彼此只流於表面的認識。然而諷刺的是,我與你的關係卻是人所渴求的,我們內心深處都有感情的需要。我很喜歡和補習學生相處,他們天真無邪,不怕對別人開放自己的內心世界,因此,我很容易和他們發展我與你的關係。關係是雙向的,其實,我也特別容易對小朋友開放。原因是小朋友比成年人單純,斷不會傷害我。可是,想深一層,關係的意義和溝通模式有直接的關係,聖經說﹕「若要人怎樣待你,你就要怎樣待人」,所以,假設我想和別人建立深入的關係,就必先採用我與你的溝通模式。
本身是一個蠻執著的人,而莊子的逍遙遊尤其啟發我。我明白現在我需要「積」,先學習知物和知人的知識,才能化「有待」為「無待」。我盼望我可以善用時間,有天能夠學以致用,畢竟,知易行難。另一方面,我還需要學習不執著於固有知識,達到「吾喪我」的境界,才可破小知以求真知。對我來說,最困難的功課莫過於懂得「無用之用」了。我往往只顧大用而忘了小用,例如,裝飾品固然沒有實際的功用,卻可美化家居的環境,使人心情愉快。
我讀書多年,頭腦的知識累積不少,可是,如果我不付諸行動,再豐富的知識也是無用的,正如年青教授與老水手的故事描述的教授一樣,博學多聞,最後卻因為不諳泳術而溺斃。我也有不付諸行動的毛病,原因是自己懶惰,總覺得付諸行動很花力氣,又怕嘗試之後可能出現的失敗。為了不讓自己落入教授悲慘的景況,在「積」的同時,我也需要學習逐步「行」。
總括而言,我在這七個故事領悟的道理是﹕走出自己的世界,不要執著於固有知識,破小知以求真知,盡我本份,不讓人生留白,懂得變通,活在事實的處境中,真摯地愛人,也開放自己讓人愛,既知且行。事實上,我在課堂所學到的人生道理實非筆墨能形容,但最要緊的還是「既知且行」,實踐在日常生活裡。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