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先前一本聽力書《新托福聽力100+》確是力作,當中提到了許多富思考性的主題,包含像是《複利效應》等實用話題。考生在練習聽力之餘,亦能夠藉由這些話題同時在生活和工作等層面有所提升,迎向更好的未來。此外,參加新托福測驗的考生其報考年紀大約介在大學和研究生的年齡層,許多些微的思考、決定和改變都對於個人的未來影響甚鉅。當中,即使有些一畢業就順利找到高薪資工作的求職者,在面對許多事情時,仍缺少了能做出更好決定的能力,這些都深深影響30後的你/妳。
有鑑於此,這本書的規劃除了延續「具思考性主題」、「強化核心聽力能力」和「就業力」,額外增加了「跨主題」的學術演講內容。這也意謂著考題內容更為多元,且並不單一,這絕對有助於考生更靈活思考(因為考生亦不太可能期盼在考場時寫到完全一樣的主題,靈活應對考題的能力遠比考古題更為重要多了)。在思考能力和核心聽力能力提升的同時,考生在考試的成果上就會有顯著的進步。例如在第一個話題《科學怪人》中,包含了英國文學、社會和心理學和法律主題的融合。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經典的著作確實不是短期流行劇可以比擬的,它是永垂不朽的。它包含了許多具深度的思考性話題,這些都能幫助每位考生在回答寫作和口說話題時,更具備深入探討一個主題的能力且不辭窮、腦力源源不絕,等同於一石三鳥,準備聽力亦能迅速在寫作和口說單項中有所斬獲。
這個學術講堂特別選取了包含英國文化和法律等結合的話題,比起單一的文學主題更具吸引力。從賈斯婷的自辯陳詞,就能有眾多的感受,法庭如此的要求更不利於賈斯婷脫罪。更之後事情的進展並未因為受殺害的小男孩的表姐伊莉莎白的協助辯護,而使得聽審的民眾和法官們對案情有所改觀,反而使人民對於賈斯婷更為反感,最後法官們秉持著「寧可錯判10個無辜者,也不放跑一個罪犯」的態度令人瞠目結舌,此舉更使得賈斯婷受到絞刑判決並含冤而死...。
第二個話題則是《百萬英鎊》,這是個結合美國文學和商管的一個有趣話題,關鍵在於這一百萬英鎊是無法找開的,主角亨利要如何在具有百萬英鎊的這段時間運用這個好機會獲取更大的財富呢?故事的橋段亦讓人想到關於《Storynomics》中講述到的名聲和品牌,這些都能協助考生在寫分析時,有不同的思考點。
第三個話題亦是跨領域的主題,講堂的描述是以學生在來上課前都已溫習過指定閱讀內容,所以會是以教授接連叫學生接續回答的方式呈現。在學術講堂的設計中,除了此篇章外,其實避開了這樣的題型設計,一來這樣的搭配對考生來說難度會太高,在不具備文學背景或閱讀過這篇作品的考生來說會較為困難,因為考生要在不熟悉的主題中聽出許多細節性資訊且快速完成試題。但如果是到外國上課,這樣的討論性課堂的學習方式則較為常見。故事中亦包含很多具討論的話題,在當中選取了主角夫妻對於「選婿」的有趣話題。不可否認的是,女主角確實具備生意頭腦也在故事一開頭就以儲蓄和被動收入增加了自己和丈夫的資產。但後來的三萬美元的遺產也打亂了他們簡單的生活(這部分不經讓人想起在許多商管書中都曾提到的一個問題,更多的金錢只會製造出更多的問題?)。在後期,隨著他們的資產以各種方式的提升,他們對於選婿的條件也日趨嚴格,從一開始看不起泥瓦匠和補鍋匠意欲追求自己一雙女兒,到後來認為牙醫和律師也不夠格,就這樣越挑越令人張口結舌…到後來甚至在4位公爵人選裡亦挑三揀四…。
第四則亦是跨領域的主題,是廣為人知的《亂世佳人》著作,除了在螢幕上所看到的浪漫愛情故事,當中有太多可以討論的主題,包含金錢和友誼等等(這部分很常被忽略掉了)。在前期,女主角思嘉莉曾在富有的男主角瑞德的好意提醒下,回應了帶點傲慢又斬釘截鐵的話,亦即她認為自己並不需要擔心錢的問題。她父親是莊園主人。雖然她並不愛首任丈夫,但她丈夫亦留下了亞特蘭大的房產給她,這也使得她對瑞德的建議嗤之以鼻。哪知道後來一且都變了,她甚至盛裝打扮到監獄去跟瑞德借300元以繳取租金等等。到後來她甚至對天發誓「她再也不讓自己餓著了」。在中期,她和瑞德的對話揭露了她所選擇的道路。是的,她要錢,為了錢她甚至可以不擇手段。這把她推往了一個極端的道路。但這是思嘉莉的選擇。瑞德回應她,那麼妳就該要為此付出代價,那就是寂寞(這句話也深深打擊她的內心)。在亞特蘭大因為她的風評沒人願意跟她交朋友。也因為她母親早先的過世,她不能像往常那樣靠在母親的膝上傾訴。最後,她不經詢問瑞德,那麼在世界上,我還有朋友嗎?(這就是這篇講堂中,教授所要探討的主題,這篇也是稍微難答的主題,它包含許多跳著敘述的部分,需要比較多的組織和整合能力)。
第五到十一單元的講堂話題則是以「商管+職涯規劃+心靈成長」為主題。這部分對考生來說更為直接且實用性高,也能對求職面試等提供更多的思考面向。求職面試是所有人都要面對的議題。一位畢業後順利經由面試找到工作者和一位歷經千辛萬苦花費一年,面試了30幾間公司的求職者。我想後者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面試表達和關鍵掌握了。我相信對這位求職者來說,這樣的安排是幸運的。有些一開始順利就業但中年後突然換工作或轉行的求職者,反而卻因為面試的問題而卡關了。這也跟收錄的第五個話題有關。
在話題中Libby是位具有西南航空13年經驗的中高階主管,當她選擇跳脫舒適圈並離開西南航空時,浮現在她腦海中的是,她已經有多少年沒有面試過了。面試包含了太多其他因素(在雅思閱讀書中,就有寫到的準備面試基礎一百題是遠遠不夠的,或是甚至在《新托福口說100+》中工作面試話題中也有提到面試建議,你至少需要練習完《knock’em dead》再投履歷並參加面試。或許這些還可能不太夠。)以這本聽力書中某個講堂一開始的話題切入來說,一位名廚具備數年的工作經歷,所以他認為自己具備工作經驗等等,理所當然自己面試和面試官閒聊後就會雀屏中選,但卻在他講述完自我介紹後,女老闆遞給他一張名片,並要求他準備好再給她電話,就這樣面試結束了。這也跟第十一個講堂所講述的話題有關,或許你需要的是跳脫面試基礎一百題和《knock’em dead》這樣的書籍,轉而借助像是《44 Insider Secrets That Will Get You Hired》這樣的書籍,直接了解面試官心裡。如同這本書所提到的一個關鍵,「妳/你正在被淘汰」。這就像是在美劇《謀殺入門課》中Connor所遇到的問題一樣,,Connor很幸運在第一季的開端被身為名律師和大學教授安娜莉絲挑中,協助處理法律事務,但在第四季隨著名律師放手讓他所挑的五位學生出去闖的時候(找律師事務所的實習工作),Connor在面試的情況慘不忍睹(教授也替每個人寫好了推薦函),也會被認定是在背誦像面試基礎一百題那樣的回答,在一連串的回答後,面試官只說了We both know you are not going to get the job.,Connor甚至一間律師事務所都沒獲得錄取。(而第十一個講堂中所討論的書籍,是資深人資跳脫這些傳統和背誦回答,協助求職者找到工作)。
從名廚師的面試結果,又令人拉回到第八到第十一的主題。所以找工作時要抱持的態度是什麼呢?像鄉民版等所提到的,認為有朋友介紹就不認真看待或認為不需要準備面試,又或是認為有學歷和證照,認為公司就該錄取你?(但是別忘了在另一本暢銷書中所提到的Resumes are just lists, and lists are not compelling.)關於求職,具劍橋大學學歷,儘管剛畢業就找到工作《The Skills》的作者所提供的看法又是什麼呢?又或是像星巴克前執行長和董事長Howard Schultz當初大學剛畢業時的求職態度是怎樣呢?他又是如何進到像Xerox這樣的大公司呢?
另外在第九個講堂也跟第五個講堂中有些重疊的部分﹕轉職。其實如果名廚具備像講堂五中的主角Libby一樣的洞察力,他就能馬上吸引老闆的注意並獲得錄取,因為Libby完全站在執行長的角度在思考所有事情。關於這部分《Tip: A Simple Strategy to Inspire High Performance and Lasting Success》這本書的主角Brain也曾遇到工作挫折,但在後期卻能自發性的講述出一個發自內心、並非背誦的答案且符合面試官的要求。不過這則講堂則是側重在另一個思考點上面。故事要回到Brain受到無預警的裁員,這跟新聞中常出現的裁員故事雷同。他也認為很突然,他在公司做得好好的,然後就被裁掉了。事實上,他在這間公司有11年的工作經歷。書籍中提供另一個思考點是,早在Brain工作5-6年左右,他就被公司標記成「對公司未來不會再有任何貢獻了」。(但是公司必須要營利,且需要做事情都超乎預期的員工不斷地帶來收益以維持營運)。公司其實多給他這麼多年了,但他的工作表現並未改變。受到裁員時,他亦不這麼想,甚至氣憤到連主管寄給他的信也沒讀。Brain一直是個每件事情都只做到剛好的工作者,然後就下班了去從事他所要從事的休閒活動。他也一直認為他會在這間公司一直待下去。最後,他後期勉為其難的去從事了吧檯的工作(他和吧檯老闆都知道中年轉職有多不容易,他如果想要找到他心儀的白領工作確實也需要時間)。這份吧檯工作對他有很大的啟發。公司有個規定就是每天會結算一大桶吧檯一整天所收取的小費,而公司老闆、員工Kelly和Brian會均分這些錢,即每個人都會獲取1/3的金額。Brain剛來什麼都不懂,也都還在學習,且還打破酒杯等等,但是仍均分這些小費。Kelly很直截了當地說,如果是原先沒離職的員工在的話,他們每天可以比現在多賺多少錢。也因為Kelly的抱怨,他開始思考自己在前公司的價值,而開始發憤更努力工作等等,最後離開這份工作時,他像脫胎換骨般,這些都幫助他找到了他最後的理想工作。
第十個講堂則是關於蘋果工程師Ken和Don。時間要回到他們被裁員而且在找工作。Don則掛保證要他不用擔心,其實Ken甚至不具備寫程式等能力,但也因為Don而進入蘋果。這時候蘋果的智慧型手機還沒開始研發。就只有Ken和Don兩個人在摸索,但算是毫無頭緒。Don甚至還敢向公司要求要請假去旅遊。Don和Ken是很具革命情感的工作夥伴和朋友。時間很快到了後期,Don當了部門主管,甚至得到蘋果的另一次升遷,於是部門主管的空缺就空出來了。Ken非常想要這份工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部門中其他工作能力出色的工程師也想要得到這份部門主管的工作,最後Don並沒有選擇Ken,而是將部門主管的職務交給部門裡的另一位同事,這當然使Ken很不好受。於是Ken投了履歷,也收到Google的邀約,迎接而來的挑戰是Google內部工程師們接連詢問他一連串艱難的問題,並要求他在白板和平板上作答。這不經又令人想到了,Ken具備足夠的硬實力以獲取Google這份工作呢?還是Don並沒有評估錯他,Ken其實不夠優秀到可以成為部門主管呢?還有進入工作後是否就該不斷持續累積實力呢?(這本書當初有全部看完,這個是其中一個吸引點。扣除討論和製作手機的部分,其實還有幾個值得令人思考的點,包含Don在公司已經升遷兩次了,贏在起跑點的他,會一直贏著Ken嗎?等等的,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這本,可能對理工科系學生會蠻有吸引力的。)
關於「成功」的話題,講堂六就提到了追尋自我,Rebecca從爬聖母峰的目標中找到自我,亦或是爬高山的人背後都有個故事。而成功和獲取財富也跟運氣脫不了關係,這也呼應了講堂七的話題。最後要說的是,在前一本書中有收錄了海洋生物等生物類的話題了,這次關於生物類的話題就只收錄了生物學中幾種蜜蜂的比較。另外,在心理學方面則是包含了關於探討感情關係,故事中的男主角和第三者如願在一起了,但最後兩人卻過得不快樂,到底又是為什麼呢?。簡言之,這本書的規劃,不管在主題上或是...,似乎都貫穿著「疑問」和「為什麼」,不論是亂世佳人中的,那麼我還有朋友嗎?或是第十三個講堂中探討的,為什麼如願在一起了卻又彼此都感到不愉快呢?最後要祝所有考生都能獲取理想成績並且都有更璀璨的未來。
內容連載
Test 1
1. What can be inferred about A Tale of Two Cities?
(A) The defense is made only by the accused.
(B) The protagonist has slim in picking moves.
(C) The conviction is not overturned.
(D) It’s a happy ending.
4. What is untrue about Frankenstein?
(A) The devil is evil in nature.
(B) Justine is forced to confess.
(C) The devil acts on impulse and kills the little boy.
(D) The devil puts the picture into Justine’s pocket.
Test 3
3. What does the author mean by saying…“Vast wealth, to the person unaccustomed to it, is a bane; it eats into the flesh and bone of his morals.”?
(A) to discourage people from getting wealthy
(B) to warn a certain age group of the danger of the wealth
(C) to show the insensitivity phenomenon
(D) to indicate the body condition getting torn apart
Test 5
5. Listen again to part of the lecture.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
According to her, she hadn’t been on a job interview for 13 years…what she eventually came up with was amazing….she found a coach to articulate answers that would resonate with the CEOs.
What is Libby’s solution to the bottleneck?
Test 6
4. Listen again to part of the lecture.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
To her, it was more than writing a story…like what we have stated so far… she falls into the category of being aimless in life…she said “I had never sought out anything with such conviction as I did to climb Everest.”
What can be inferred about Rebecca’s viewpoint about climbing Everest?
Test 7
5. Listen again to part of the lecture.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
Furthermore, despite the fact that 100 millionaires interviewed by Swiss sociologists said that they have been lucky in life, scholars believe that “Wealthy individuals tend to ascribe their wealth overwhelmingly to personal qualities.” It’s an indication that pure luck isn’t enough to make it last.
Why can be inferred about the study?
Copyright © since 1995 book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