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8-19 12:11:13| 人氣598|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8-19‧面對交流才知道 幻滅是成長的開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9-08-19‧面對交流才知道 幻滅是成長的開始


  最近看過一些外國觀測網站,就會想起二十五年前的過往。當年有人面對本地同好就說 自己在觀測,遇到外國同好就說自己『只是看星星而已』, 『前倨後恭』這個成語就適用於這種情況,這種行為在當年做做無妨,現在可就不行了,因為現在是網路時代。

  外國人說要『交流』,其實就是競賽的意思,坊間都說網路無國界,只要貼上網,就已經以個人/團體身分報名參與國際競賽了,筆者在這裡寫的,內容大多有意識到這一點。國際『交流』的前提在實力對等,其次是語言相通(因為有翻譯軟體,所以此屬次要),從初學入門者到資深觀測家,不同級別的競賽隨時在進行,檯面上的觀察重心是名家而不是名機(和F1賽車注重車手相同,與賽馬注重名駒不同),所以觀賽時要背記人名與其慣用機材,而參賽者也請注意鍛鍊與升級方向(名家大多在自家進行觀測,現在有CCD天文相機輔助更方便,人機一體參與競賽,經常換機有損名聲)。

升級的重心並非機材,請不要被口徑論誤導了競爭方向,建議從8cm以下口徑望遠鏡踏實起練,已用大口徑者若基礎不札實,可逆進化改用小口徑重練。

  因為坊間取定的兢爭方向錯誤,甚至還誤解交流是在交朋友(筆者交代一句論語「無友不如己者」,原意是謙虛用語,但是現實解讀另一種意思,也不算太違背原意的),這樣的天真令人羨慕,筆者也希望有這樣的天真,只是看清殘酷的現實,努力學也學不來,看得越久幻滅越多,還好人家說幻滅是成長的開始,也許真的有些成長也不一定。

  舉例來說,不是有很多高人標榜靈視力量,這回不必全省跑透透,上百位就在面前,既已事過境遷無法挽回,高人應已無罣礙可以從容出面,可是面對最佳公測時機,至今一個都不見蹤影!?由此可知,筆者這回又多了些幻滅和成長了。

 

台長: 8cm
人氣(598)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星座命理(星座、命理、心理測驗)

Alget
Off-topic:

剛才在某動畫討論區了一張南十字座的圖片, 結果竟然被人質疑我造假, 有人GOOGLE了一堆資料, 然後說什麼香港看不到南十字座, 實在很無言.

http://www.sosg.net/read.php?tid=318464

玩天文, 不但要看外國人在幹什麼, 還要語文好, 看懂別人在做什麼, 更要懂得用google, 只是google後還得提防錯誤資訊. 要玩天文玩得好, 殊不簡單, 過程中更有能誤入歧途, 走火入魔而不自知.

我看過80個以上的深空天體, 儘管有些同好稱本人為人間星座早見, 但和外國比較不過是菜鳥.

(外國同好平均可以看到250個左右的深空天體, 少數資深同好還可以用50mm望遠鏡找到近千個天體, 不能不佩服.)




早前看了一套生態記錄片, 說螞蟻, 魚, 蝙蝠, 椋鳥等生物個體的智慧不高, 單獨時很易被捕食. 但當牠們堆在一起, 互相交流資訊, 就會形成集體智慧, 輕易地把高智慧的捕食者耍弄.

交流資訊的另一好處是, 最初只有少數個體知道的休憩和覓食場地, 很快地就會傳遍整個族群, 最終大部分個體都可以活下來.

牠們互相通風報信, 於是感觀大幅度加強. 同時牠們會觀看身邊同類的動作, 維持隊形之餘, 只要有一個個體做閃避動作, 其他同類都會做閃避動作, 避開攻擊.




自從出現網路, 人們就好像那些螞蟻般形成一個大的群體. 業餘天文何尚不是互相通風報信, 觀看身邊同類的行為? 不過, 要是當中出了些什麼錯, 而個體們全盤接收, 那麼整個群體都會往錯誤方向走.
2009-08-19 14:36:59
版主回應
  筆者就是看破想開,才逆進化到8cm折射鏡,很多用20cm折反射鏡做不好的研究作業,後來靠8cm折射鏡輕快完成。很多人想做天文觀測始終無法上線作業,是因為初入門者天真的把升級成長定位在口徑和載重的越級挑戰,沒有從小口徑望遠鏡練起,作業方式未經研究實證全靠人云亦云聽說轉述,一直被牽著鼻子走,一直無法定下來,總是在思索舊換新的買賣價格,要說是見賢思齊也好,要說是見異思遷也好,總之這樣就無法實現人機一體的觀測體制。

  如果大家發現很多資訊經不起實證,自然就會認真質疑資訊來源乃至於脆弱不堪的師徒關係,還有大口徑望遠鏡的優勢。
 
  筆者也聽過外國資深天文攝影者檢討自己不知為何而拍,追根究底旁觀者清就是他是個希望別人模仿他的模仿者,前倨後恭多年之後自我審視當然落寞,再看到初學後進者買了電氣配件,不必也不會模仿他,就可以抵過自己多年功力,繼續不知為何而拍的宿命,有如金毛獅王謝遜發現屠龍刀已經大量生產滿街在賣,其感傷可想而知。
 
  網路時代資訊流通迅速,更多更好的相片很多,很多天文攝影者找不到自己作品的存在意義,其實筆者推想,現在有些人在找木星衝擊前數日內的未修正相片,試著透過影像處裡找出接近並衝擊木星的天體影像,有點拉線的也沒關係。
2009-08-21 22:54:55
Alget
I have just came across a website in which talking about observing Great Red Spot with a 60mm telescope. The writer is probably a Mainland enthusiastic, as he used Panda refractor, a famous band in China. He refuse to believe those uncertain information, dislike 人云亦云. And he finally find out the answer. He should grain the respect!

http://74.125.153.132/search?q=cache:jZUP3_fh0TUJ:www.geocities.com/meredithchan/9902r2.htm+%E5%8C%97%E8%B5%A4%E9%81%93%E7%B4%8B&cd=1&hl=zh-TW&ct=clnk&gl=hk (中文)




(Sorry for typing in English, but as I have problem to type Chinese, and I have to save the time, please forgive me.)
2009-08-20 23:54:29
版主回應
  看久了就會知道,及早開始建立自己和特定天體的觀測關聯資歷,才是在天文小眾安身立命的長久之道,也就是說觀星者要靠天體定位自己,而不是靠機材和信徒建立身分。入門初學者滿懷期望買支大口鏡望遠鏡,卻慘遭小口徑觀測者羞辱的情況會經常發生,幸好筆者早有準備先行逆進化到8cm折射鏡,不再靠20cm折反射鏡自成一格,否則6cm導星鏡慘案下的受害者不就多出一名。

  筆者自成一格,沒有在天文小眾安身立命的煩惱,只要預算許可,就會和天文商家有點關聯,最近就耗費鉅資訂購一個目鏡座接環。

  筆者看過一些資深觀測者,感覺上大家都認為選鏡是哲學範疇,而不是性能、品牌和價格取向。筆者歸納自己心得,結論是自己不喜歡開放式光學系(討厭清理),不喜歡花時間調光軸,操作四公斤以上的鏡筒覺得太累,開鏡作業不喜歡超過三分鐘,不認為都會平地的天體清晰度能經常發揮大口徑性能,相信長焦折射鏡的技術成熟,喜歡銷售至今數十年的款式,綜合以上要求以8cm長焦折射鏡為準,日本廠商只有一款可選,就花了接近一萬元台幣買入。很多人也是基於自己的用鏡哲學規劃性能取向,雖然都是老手但用鏡習慣不同,和武術門派差不多。

  大口徑望遠鏡的優勢越來越小,時至今日軟硬體都有進步,集光力可以靠電氣克服,反差可以靠軟體解決,這種態勢並非筆者造成的,筆者只是分析態勢而已。大口徑望遠鏡在機能上的最佳逃生路線是目視星雲等微光天體目視觀測,可惜早年買大望遠鏡很少是為了目視觀察,直到有些人推廣杜布森式望遠鏡目視觀察,才稍稍和外國描繪高手路線靠近(他們有很多是靠杜布森式望遠鏡觀察)。
2009-08-21 23:30:1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