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5-08 11:45:56| 人氣2,587|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平地高山觀星差異‧赤道儀刻度盤改良‧星野攝影拉線之解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9-05-08‧平地高山觀星差異‧赤道儀刻度盤改良‧星野攝影拉線之解決


平地高山觀星差異

  昨晚測試新買的配件,因為一直做視訊,大約有半年以上沒有用望遠鏡直接目視觀星,連20cm反光鏡也難得取用。就目視而言,雖然20cm長焦反光鏡解像力在都會平地並未優於8cm折射鏡,但是 可以在適當倍率下,可以察覺12等(或更暗)的暗星。

  在平地仰角45度視相會明顯例劣於天頂,但是在高山兩者差異就會減少,因為在平地介於天頂與仰角45度的大氣層厚度差異,要比在高山環境下多出許多。大氣層雖然很厚,但是高密度區域是很薄的。

赤道儀的刻度盤改良

  筆者去年建議過善用赤道儀刻度盤尋找天體,如果赤道儀極軸準確,要使用刻度盤尋找天體是可行的,可惜赤道儀的極軸望遠鏡精準度有限,影響刻度盤法的精確度,所以建議觀星倍率低於40倍比較好,如果是星野攝影視野較寬,就沒有這個問題。筆者是建議天文機材的工作室可以製造套環增加刻度環的直徑,因為原廠的刻度環直徑太小,而且刻度環擴大以後,也可以直接加註梅西爾天體等『熱門景點』。

  筆者一向喜歡多功能設計,建議刻度環的標示還可以依據倍率不同,顯示視野範圍,這就好像昔日單眼相機鏡頭標示的景深刻度一樣。

  


  
追蹤攝影超過十分鐘就會拉線!?
先找出原因.......
(以下討論以144齒赤道儀為準)

  最近聽說有攝星人士抱怨追蹤攝影無法超過十分鐘,這要看是源自極軸不準還是周期誤差,其實筆者教一個辨別兩者因素的妙招,照做就對了。請隨意挑選天體拍攝(北極星也一樣沒差),對144齒赤道儀而言,請以間斷遮光方式做重複曝光拍攝一分鐘‧遮光九分鐘‧拍攝一分鐘‧遮光九分鐘‧拍攝一分鐘‧遮光九分鐘,這樣星點沒有拉線的話,那就單純是周期誤差過大所致,以後照相可以用間斷遮光的方式,舉例來說以拍攝五分鐘‧遮光五分鐘的方式反覆進行,這樣周期誤差的影響就可以減少1/2到3/4,大幅減少因周期誤差拉線的機率了。 (180齒赤道儀請反比例減少曝光/遮光時間)

[補充] 基於赤道儀極軸偏差與周期誤差的導星偏差,北極星和天球赤道的恆星幾乎是一致的,不會有明顯的差異。極軸偏差的導星最大誤差不超過極軸偏差角度的2倍,周期誤差的導星最大誤差是赤道儀精度的2倍角度,兩者均與恆星的赤緯值沒有密切相關性,所以用北極星也一樣可以測量赤道儀的極軸偏差與周期誤差。

  

 
 

 
 

 
 

 
   

  • 會計較周期誤差的都是長焦距攝影,若要做單張重複曝光(或多張疊圖),在紅色箭頭接觸前後攝影就不要在綠色箭頭接觸前後照相,反之亦然。
     
  • 要做間斷遮光的話,可以先測試出赤經軸周期誤差速度轉折時之驅動齒輪相位,並在赤道儀驅動齒輪或轉軸做上標記提示曝光/遮光時間,不需要用手錶、碼表及電氣設備之類的贅物,請參考上方相片。

  如果幾次間斷遮光拍攝下來,在相片上留下幾個星點的話,大概就是就是極軸不準,不致於是赤道儀配重失衡等問題,馬達不準的可能性更低可以先排除。十幾年前的準精度機材馬達就已經很完美了。即使是筆者使用的準精度赤道儀也可以禁得起連續曝光/遮光的測驗,星點會在同一個位置,不會有幾個星點這種事情的請安心(請參考下方歷時20分鐘的動畫),因此只要極軸完美對準,否則做上20或30分鐘『曝一遮九』的測試,也不會有兩、三個星點出現的(以後筆者會稱此為『一九測試』)。

  下面是筆者去年為赤道儀校準極軸時拍攝的20分鐘動畫,要極軸完美對準才看得到。仔細參考這個動畫,有助於完美追蹤攝影。請注意下方的時間,這部144齒赤道儀周期誤差10分鐘來回振幅13秒角。日本官方指定精度測量是偏離極軸再做追蹤測試,這是底片時代的紀錄測量方法,現在有了數位攝影機,完美對準極軸再紀錄測試更能做到迎合攝影觀測需求的精度測量。

  赤道儀的追蹤結構原理雖然簡單,但是不如大家所想的那麼精密,加上驅動馬達開機之後也需要讓整個系統暖機,而且齒輪間隙、遊隙寬緊不一,使得輔助攝影的CCD自動導星修正裝置內建程式想精確運作卻不知所措,還有PEC(周期誤差修正)裝置也會在廣告時註明不排除會反而擴大周期誤差,其實弄懂問題的成因,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會變得格外簡單,不像大家(包括廠商)所想的那麼複雜,有時不必用上電氣設備就可以完成(在赤道儀上面上牽拖一堆電氣設備,很麻煩的)。

台長: 8cm
人氣(2,587)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星座命理(星座、命理、心理測驗)

Alget
感激閣下的分享, 我有朋友遇到同樣問題, 他花了不少錢在高橋的P2Z赤道儀和馬違上, 卻無法進行超過4分鐘的曝光. 他看到這BLOG後, 說真的很實用, 他會按照閣下的方法找出問題所在.




另外, 好奇問一下, 是什麼驅使閣下這樣熱心分享?

你分享自己僅有的心得, 卻不見得別人都會和向你分享些什麼.

有時我覺得華人天文愛好者所謂的交流, 不過是與A對話, A for Air. 每個人都怕教懂徒弟無師父, 不太熱衷分享, 即使是分享, 都是因人而易. 要麼詳細地回覆, 卻故意說一些只有圈中人才明白的暗號, 更常見的是故意無視別人的回應和問題. (這個在台灣可能好一點, 最少未遇過任何暗號.)

這點令我很介懷, 所以我太不願意寫BLOG, 現在寫BLOG都不過是受閣下的影響, 還有一位日本BLOG的影響, 始終會有知音客吧.

我所說的日本BLOG在此:
http://mononoke.asablo.jp/blog/
2009-05-10 22:29:55
版主回應
會分享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研究是賺不到錢的,無利可圖還故作神秘是浪費大家時間,真正有利可圖足以致富的才值得保密。至今新的研究還是在做,有結果就會公開。筆者接觸有限,像冷卻CCD之類的筆者就一竅不通,最近幾個月才有一點點了解,不過有實際接觸到的就會思考,有時會研究出意外有趣的結果。

寫部落格要字句斟酌是很花時間的,不過工作很重要筆者不會偏廢,否則個人的社會機能出了狀況,傷心之餘研究工作和部落格都無法繼續進行。每個人的專業不同,筆者是針對興趣研究下手,研究出最簡解決方式(所以都不太牽拖電氣設備的)。寫部落格不是為了個人社會聲望地位,所以不是以私人利益考量,是以社會利益為出發點,很高興對P2z同好能有一點點幫助。

筆者觀星技術很差,不能當師父也不需要徒弟,關切自家在社會的生死存亡,無暇躋身小眾相互取暖,不需配備名機支撐身價,二十年來沒有參與社團,和誰都沒有競爭關係。筆者是做社會服務,沒有足夠的熱情參與交流,所以選擇在部落格向大眾報告,沒有什麼暗語,只怕外行技術差,用詞會不夠專業,歡迎隨時回應糾正,筆者也是感謝的。

社會的規約是很簡單的,縱使日本的天文商家不知道筆者的來歷,只要筆者看起來有支付現金或刷卡的能力,一樣可以得到客氣的服務。筆者認為高精度機材價格昂貴,超出台灣和日本大眾的理解範圍,所以用便宜大眾化的準精度機材,以貼近社會價值觀,只要精度足夠,並不妨礙研究工作的,有點誤差也能啟發研究的樂趣。

昨夜也是做到天亮,趁觀測極軸偏差的時候,順便改做了周期誤差的赤經軸齒輪標示相片,看齒輪上的標記就可以掌握周期誤差的韻律,速度轉折的位置的周期誤差最小,可以把握這個位置前後一、兩分鐘照相(在紅色箭頭接觸前後照相就不要在綠色箭頭接觸前後照相,反之亦然,請參考相片示範),相片已經補貼在這篇文章裡。如果齒輪組生產的時候有要求製造規範,其實這些標示可以在出廠時完成,不過暫時還是由大家自行測試改良手上的機材。現在照相曝光時間越來越短,聰明使用準精度機材,也能輕鬆超越高精度機材。
2009-05-11 10:41:57
Alget
>寫部落格不是為了個人社會聲望地位,所以不是以私人利益考量,是以社會利益為出發點,很高興對P2z同好能有一點點幫助。

很喜歡閣下這段話, 它啟發了我, 感謝. 我都會分享自己僅有的知識, 盡管我都只會一點望遠鏡歷史, 和目視的心得罷了.

提外話, 閣下的BLOG名很簡單直接, 讀起來真的很輕快. 我本來打算把自己的BLOG命令為102mm榴彈砲, 但覺得這個名和天文沒太大關係. 都沒理由把”8cm”偷龍轉鳳為10cm吧......

突然想到, 某些人喜歡取笑8吋以下的小望遠鏡, 為它們起了堆花名, 例如”水管”. 60mm的更被取笑為礦泉水瓶......

於是我就將計就計, 把BLOG名為以管窺天, 一來引經據典, 二來可以表明心志, 不屑與某些人交往.
2009-05-12 12:44:27
版主回應
  感謝您的認同,筆者喜歡用創意手段,颯爽化解問題,所以會研究如何依賴觀星者的自身素養適應手上機材,而不是盲目升級機材或牽拖一堆配件(何況這些看似可以解決問題的配件製造商,也未必了解問題的本質,因為解決的方式顯然不夠颯爽)。筆者的見解是『問題』就像一顆方糖,只要放入足量的水中,要不了多久就會在視覺上消失,方糖不再礙眼,水也變的甜甜的很好喝。筆者經常要做就是做讓問題消失,而且經驗起來會更加愉快的改良工作,問題化解了,筆者的存在就可以隨問題一起消失,只留下讓問題消失的方法。觀星不算市場沒有利潤,企圖博取名聲是徒增困擾浪費時間,有礙於提升自家生死存亡之優勢,這是筆者的看法。
  再來就是筆者沒有向特定對象收取報酬,自然不需要針對特定對象量身訂做報告內容(例如為廠商美言,或是批評款式缺點),這樣自然就會輕快了。有喜歡的品牌款式的付錢就是表達支持了,有意見的話私下交代兩句要低調改進的地方就可以,不用聊天攀交情了,機材廠商愛聽的也應該是筆者這句才對吧。
  筆者喜歡用不著痕跡、難以察覺的方式,明顯的解決問題,檯面上的目的要達成,檯面下也要低調收益,這樣才有情緒在沉重的眼皮下,鍵出輕快的見解了。只要遇到有趣的事,我們的知識就會透過刺激、吸收、重組、進化,因此每個人的知識都不會是僅有的,而是因時因地不斷衍生,這是筆者的經驗。
2009-05-13 03:46:5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