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 來到緬甸已有12天. 抵達的第一天, 就要強迫自己投入整個團隊, 每天早上5點起床, 6點左右吃早餐, 然後隨團出門家訪, 發放物品, 與當地緬甸農民互動交流.
在緬甸幾乎都是以緬甸語為主, 出門沒有翻譯很痛苦. 如果是進入村莊,翻譯人員就要隨身, 不然被村民圍繞問東問西, 根本就無法溝通, 比手語也不行.
說起來, 還滿好笑的. 我就試過單獨走在村莊, 距離賑災團員不遠處. 突然幾個農婦走來, 幾哩呱啦在我面前講了一堆緬文, 還比手畫腳. 頓時傻眼, 唯有聽完其中一位婦女說話, 馬上比手語叫停, 所謂的手語就是- 右手指著自己的耳朵, 左手開掌搖一搖, 表示我聽不懂! 幾個村婦也很聰明, 馬上看著我笑笑, 彼此說了一些話, 我想應該是在講我聽不懂吧. 以上的情況, 遇過好多次了. 有些村民還會不死心, 一直拍拍我的肩膀, 要求去他家看看.
緬甸話 , 我也只是會說兩句, 而這兩句就幫了我不少. Mingalaba- 明格拉巴 意思是你好. 每逢遇到當地人, 脫口而出的就是這句. 再來就是 Desuzimbalei –爹蘇金巴勒 (音譯), 因為無法正確的寫出, 唯有使用阿拉字母音譯出來. 這句話呢, 就是謝謝的意思啦. 還有幾句緬甸語, 都無法打出來, 因為不懂得怎樣拼音, 他們的語言很獨特, 就算簡單的數字也是與眾不同. 完全看不明白那個是 一 , 那個是二? 有些話還特別的蹺舌, 記得有天前往一個小村莊, 村民幾乎都是佃戶. 當拍攝採訪結束後, 我就請翻譯志工問村長, 這個村莊的名字是甚麼, 村長自然說了出來, 當下我突然好想笑, 不是要取笑對方, 而是笑說我又遇到一個超級難唸的村莊名字. 後來還是沒有笑出來, 翻譯志工看到我眉頭皺了一下, 又馬上轉頭跟村長唸幾次, 我跟翻譯2人才拼出音譯.
也有會說英文的緬甸人, 是我在Ta Tar 市遇到的一位女官員. 或許與她有緣吧, 英文很爛的我, 竟然可以與她聊天. 因為賑災團隊在地方法院舉辦義診. 除了談談她的健康狀況, 還聊到她在馬來西亞工作的兒子, 問到為何要當外勞, 她說錢不夠用.
風災災區幾乎都是在鄉下, 賑災團除了坐小中巴陸地前進外, 有些地區還需要通過水路進入, 目前自己坐過最長時間的, 就是3小時小中巴,轉 2小時大船, 再轉約20分鐘小船, 進入村莊. 單單路程就消耗不少的時間, 還有體力.
雖然以乘坐小中巴抵達目的, 發放儀式結束後, 就要開始做家庭訪問. 覺得這裡的農民時間觀念不好, 有一位農民跟我說, 從村莊的馬路要去他的家, 進過田地, 只需要走5分鐘而已. 因為聽到只有5分鐘, 就相信對方, 隨同他走路回家, 順道看看他的田地, 他的稻種植生長如何.
結果, 那段去他家的路, 我跟幾位的志工就走了約半小時. 還不時通過翻譯問他, 你家要到了嗎? 他猛點頭說, 快了快了…就在田中央那個紅色的小點….
天啊! 所謂的小點是真的很遠..加上田地路實在很難走. 雖然穿上了雨鞋, 還是那樣的難走. 不時整隻腳被卡在泥濘內, 然而當地人走路如同飛燕. 村民看到我跟幾位志工走路如此克難, 村民就一人拉著一個, 拖著我們走過那段 “泥濘大道”…
其中一位志工與大隊的距離, 有一畝田那麼遠. 眼看快要追不上了, 我馬上跟當地農民說停一下, 請他幫忙那位志工, 就要開口說的當下, 才知道農民根本就不了解我的意思, 還以為我要他趕路, 拉著我的手臂往前.. 當下我猛有手指一指遠處的志工, 然後指一指自己, 再一個表情我很累的樣子, 然後指一指他, 去幫忙那位志工..
結果, 做完了家訪, 來回路程, 花了整一個小時, 穿越10畝田地. 其實感覺滿好, 站在田中央, 處在一片綠蔥蔥的稻田, 感受風的力量. 突然想起了動畫電影-龍貓帶著一對小姊妹, 乘坐貓巴士, 穿越田地. 看不見貓巴士的人們, 只能感受它帶來的狂風.
語言不通, 有時會常鬧笑話. 團隊中有一位來自langkawi(蘭卡威)的志工. 他負責賑災先遣部隊, 引領當地緬甸志工. 活動結束, 要負責收拾旗子, 抬上車子的時候, 因為志工弄不清, 他看到了馬上脫口而出說, “ ini bukan letak sini , letak sana…” (不是放在這裡,要放在那邊)當下, 站在車子附近的幾位志工, 頓時放聲大笑! 回神過來, 才知道自己處在緬甸, 不是在langkawi…
to be continue….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