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雙面維若妮卡】一樣,這是金馬影展的「經典影片回顧展」(有點類似回鍋影展啦,把以前的影展片選幾部再重新放映)裡面的片子。
只不過,我沒注意到這部片子的導演是誰。
一個法國年輕人千辛萬苦跑到羅馬尼亞的吉普賽村落去,想要找尋在他爸爸臨終前聽的一捲錄音帶裡,唱歌的吉普賽女歌手。
他覺得錄音帶裡的歌聲很動人,那是很美的音樂。
從一開始被喊著「外族人」而被排擠,到後來的融入吉普賽人的生活,跟著他們一起唱歌喝酒、一起生活。
他到各個吉普賽村落去,採集他們動人的音樂,並把它們錄製成一張又一張的錄音帶。
對他來說,「那是很好聽的音樂及歌聲」。
當村子裡的吉普賽老婦人唱著悲傷的歌曲時,陪他一起去的吉普賽女孩已經聽得淚流滿面了,他的表情也只有感動(其實他並不能體會當中的悲傷)。
村子裡的吉普賽人受僱到婚禮上表演歌舞,用他們的音樂來娛樂大家,賺取生活費。
當老人的朋友去世時,老人在他朋友的墳前悲傷地跳起舞來,法國年輕人臉上有些些的不解。(他一定還沒體會那樣的音樂與舞蹈背後的辛酸)
片子裡,有八成的時間都是在呈現吉普賽人的日常生活,劇情有點鬆散,讓人感覺有點像是吉普賽人的半紀錄片。
一直到最後,羅馬尼亞當地人因為一些糾紛,大舉燒燬吉普賽村落時,才讓人真正去了解吉普賽人生活上的悲哀之所在。對羅馬尼亞人來說,吉普賽人只不過是一堆老鼠,任人趨趕、殺害。
最後,年輕人終於懂了那些悲傷的音樂裡面的悲傷,他燒燬了他之前錄製的所有吉普賽音樂,他在老人的墳前,悲傷地跳著吉普賽人的舞。
無論他再怎麼融入吉普賽人的生活、再怎麼懂吉普賽人的悲傷,他也永遠只是個「過客」。
這部片子的結尾有很大的情緒震撼力,一直到散場後,全場為數不多的觀眾全都繼續坐在原地,直到片尾的吉普賽音樂全部播完,大家才慢慢地,帶著沈重的心情,走出戲院。
【後記】
這部片子之所以會讓我特別有感覺,是因為我很喜歡台灣的原住民音樂,我以前甚至還會特地到台東參加原住民的豐年祭,去感受他們歌舞的生命力。
有一次,還因為週末去看豐年祭,又買不到回程的機位,耽誤了週一上班的時間。
隔天老闆把我叫去訓了一頓,還跟我說:「是呀,你只看到他們慶典時唱歌跳舞的樣子,你真的去關心過、了解過原住民的生活嗎?那些在都市邊緣討生活的原住民青年、那些被推入火坑的原住民雛妓、那些長期失業在家的原住民….等。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