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5-01 21:57:53| 人氣8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段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是李根在」,急切的想發出聲音在這個大都市,想要被看到的慾望如此強烈,我們就來聊聊這個既有趣又有勇氣的行動家。
以下為設計人版主與李根在的生活訪談:

版主: 您在設計這一系列作品時,是否曾思考過觀賞者看到此作品的感受和想法?
李根在: 在紐約的外國人感觸可能會大點吧!
這個都市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口出生於一百多個國家,數百萬的移民者來到這個都市,要學會告別自己的出生地,離開自己的親人、朋友所有的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學會克服語言的問題,想找到好的工作機會,是很難的事,這些都是在台灣的台灣人比較難感受到的。
一個在台灣的前輩看到這作品,說人在歷史洪流只是渺小之點,何必在乎這些身外之物呢?
其實他並沒有太多的感覺,因為大多數台灣人在台灣是有相同的競爭力,說一樣的語言,有家人、有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只要努力機會是有的,換個角度看在台灣工作的東南亞國家的人,大部份人的工作是屬於藍領階層,及便有些人在他原先的國家可能是高階的工作人員,你能想像一下他們的心情嗎?
再加上傳統士大夫觀念,追求名利是粗鄙的,是士大夫最不屑的。
以前在台灣多少受這觀念很深,以前總認為驕傲自己從沒做過自我宣傳,總認為自己努力做,總有一天會被看到。所以不管是出書,被報導都是因為別人來找我,從不去和別人攀關係。
這些來到紐約後都改變了,我把這觀念和我一個也是學設計的韓國同學談起,他覺的這樣的想法很不適合在設計工作上,學會自我經營很重要。
而我自己的轉變則是從一個在自己專業領域有點成績的大學老師,突然變成什麼都不是的外地人,記得第一學期的語文課,剛上課碰到一對也是台灣來的姐弟,姐姐畢業於我曾兼課夜間部的日校美工科,弟弟剛畢業於私立高中普通科,因姐弟二人都沒考上大學,因此被家人送到美國來念書,大家都是英文很破的階段,弟弟和我同在第三級,姐姐在第四級。
第一天上完課一起回家搭車,姐姐聽到我曾兼課在她畢業的高職,笑著要我叫她學姐[因為她在第四級],接著笑說,如果她以前導師知道他同事的英文爛成這副德性,不知會有何感想,第一週過去了,有一天她弟說:喂!你的發音很爛耶!上課聽你在唸課文都聽不懂你在唸什麼[這是事實,平常和別人說都沒問題,但一但被老師點名唸課文,我就開使緊張]我強裝鎮定說,大家都在同一級,都一樣糟阿!他回說:但你特別爛阿!當時的心情實在很難講。
坦白說,當時自尊心被打擊的很大,雖不敢說被以前教過的學生多尊敬,但稱的上是認真教書,以前老師、同學也多稱讚自己在設計上的堅持和努力。突然覺的跌進人生的谷底,真的是從零開始。
第二周碰到一個abc,一個在美國念書正好要回台灣做設計的朋友介紹認識,畢業於耶魯大學的平面設計研究所,公司在SOHO,第一次見面自己就很想哭,他告訴我他以前的學校,他現在做的案子,參觀他的公司…條件本身就不一樣,怎麼比
You can make it here,You can make it anywhere.
你可以在紐約成功,你將可以成功在任何地方。
Andy Warhol說:每個人都會成名十五分鐘。
這些話在當時對我而言真是很諷刺,尤其在語言學校裡,年輕的、老的、每個人有不同的目標,有的人只想念念英文,然後回自己的國家;有的人想在紐約找工作,有的人是新移民…
想被看到的欲望很強烈,對學設計或藝術新移民而言。
新移民沒有相同的條件和美國人比較,大多數移民者第一代多寄望第二代能受好的教育,能說一口漂亮的英文。

種種的一切讓我有了my name is ken-tsai lee的想法
這個創意來自生活中,一個異鄉人在外地的心情,想要有好生活是大家都要追求的,
因為是人,所以有七情六欲。



版主: 您在35歲時,辭掉大學講師的工作,拋掉台灣既有光環,毅然決然飛往紐約實現自己的夢想,點起這個轉捩點的導火線為何? 是什麼念頭讓你付諸行動去追尋夢想?
李根在: 小時候家裡經濟不好,家中4個姐姐雖考上日間部,但要工作補貼家裡,因此都念夜間部,因為是家中唯一男生,因此考上日校可以念,高職畢業後想當然就上班,當時班上將近20個同學到補習班重考,其實在高中階段術科很糟,快畢業時突破熱衷參加比賽,那時還被同組的笑,工作時白天上班,晚上還在練噴修,隔年參加北市美展拿了第2名得了4萬元的獎金,也有了補習費[當時月薪只有7千元]。
大一時還是熱衷參加比賽賺了一些獎金,有些老師很不以為然 [因為覺的我愛錢,功課不認真],但他們不知到那是我學費的來源。大二就很少參加,因為老師說我的設計已經死了,勸我不要再做設計,我得很多獎阿,我的設計怎會死掉呢?我反而好奇老師的看法。後來看清楚自己,因為當時我不斷的重覆一些東西,或許有些還不錯,僥倖得了獎,但缺乏嘗試的勇氣,也因此作品得獎賺了獎金,設計反而沒進步。陷進框框裡,再加上當時的設計世界是很小的,如果沒有老師的提醒,可能我也找不到問題在那裡。
畢業後在國華及太一當AAD,當時有同學在紐約念書,當時很好奇她在紐約的狀況,剛好她回台灣,她劈頭就輕蔑的說,你還在用噴修阿,現在我?都用電腦…那時覺得,一定要到美國才做的好設計嗎?我在台灣也能做好設計[因為沒錢出國,只好這樣安慰自己],很認份的做工作,也沒想過出國的事。
教書是偶然,但也把雞婆個性發揮到底,但還是努力在設計的探索上。
在明志,真的有安定工作的感覺,相對於前七年換過6個學校,總因為是學歷問題,而到處換來換出。

學校對老師很尊重,學生素質也不錯,距離家裡還算近,而且因為在工設系,對我反而有一些不同的思考,會離職的理由是發現自己成長的動力變弱了,再加上幾個明志優秀的學生總讓我憂心,現在他們老說,有問題找李老師就對了,如果我沒進步,過幾年他們會怎樣看我呢?
加上從96年開始,陸續的參加國外的比賽,從香港、大陸、歐美日,當時我的英文爛到連看報名表都不懂,每次都要拜託朋友幫忙翻譯,或有些國外信件的往來,隨著參加次數的增加而增多,再者,有些設計界的朋有看我常參加比賽,以為我英文還不錯,找我幫忙翻譯一些東西,天知到我英文真的不好,婉拒了,也讓別人誤會我不願意幫忙。
英文對我而言真的很重要,之前幾次與國外設計師交流體會到有口難言的困境,當然在吸收資訊上就困難許多,我想要看到更多東西,我想知道更多東西,是時候該出去看看的,雖然是對未來忐忑不安,那時知道,繼續呆在台灣,未來的路還算明確,但似乎應該去試一試,雖然已經不年輕了,但人生會不會有不同風景呢?很多事,要試過才會知道。
離開明志,是猶豫將近一個月的考慮。



版主: 我們和所有人一樣,看到的是您光鮮亮麗的展覽作品和洋洋灑灑的得獎紀錄,殊不知您背後所做過的努力有哪些? 請您聊聊您生活中付出最多時間在什麼地方?
李根在: 沒有天份的人,只有努力才能補足天份不足的部份,這就是我的想法。
當然沒努力前,你怎會知到自己沒天份,高職術科不好,高一差點留級,一直到畢業展前,突然覺得應該認真點,印像最深的是校內畢業展布置完那天,組員都回家,只剩我一個人在練噴修,畢業後白天在出版社上班,晚上沒事還在做作品,可能是因為沒半點專長,因此想有一些可以被認同的,後來好像開竅了。
多年後教書,有幾次碰到高職同學都驚訝於我在誤人子弟,直一點的還會說,你這種程度也能教書阿!
另曾在某校兼課碰過以前高職的國畫老師,驚訝的對同事說,以前李根在是那種在班上懶懶散散[台語]的學生,跟現在很不一樣……
很幸運的碰到很多好的老師,一個好老師絕對有可能改變學生的,我自己就是一個例子,從高中對自己的不瞭解,到現在對自己人生目標的明確,我自己跳脫自己來看,有時想想都覺的很不可思議。
在Phaidon出版AREA一書時,有一天晚上快睡覺前突然想到這一點,,激動地打給以前職校同組的同學,跟他講這消息[我很少和以前高職同學連絡和講我在幹嘛],不是炫耀,而是感嘆人生真的不能用某一個切面來看。

版主: 因為您曾在學校教書,又在一些設計比賽中嶄露頭角,請問您能談談做為一個設計人該有怎樣的素養或態度?以老師的角度看?或是以設計者的角度看?
李根在: 現代設計起源於西方,對設計的想法和觀念有太多我所不知到的。
多看、多聽、了解當看待一件設計作品要多一些不同角度的思考,講一個我的經驗,
學校畢業後第一張設計印刷海報是因為當兵時被借調到藝工大隊,因為本身就是負責印刷品設計,也有機會接一些稿子,幫朋友設計這張展覽海報當時引起朋友及前輩的觀注,自己也頗得意,由於長久關注香港的設計,由其是每兩年一次的香港設計師協會雙年展作品集,看了很多年,覺得入選的作品雖然不錯,但也不是非常難,96年剛好開放亞太區的項目,原以為入選不是問題,但還是沒入選,當時給我一個想法,當我都用自己角度去看時,我真的那麼相信自己的眼光嗎?
有人可以看穿一道牆後的東西,有些人連一張紙的表面都看不到,
我是透過比賽讓自己成長的,不是我拿第一名就代表我好,透過比賽去瞭解評審的看法才是我的目的,在國際上越是權威,知名的比賽對評審的選擇更是謹慎,國外比賽報名費動輒數千,甚至數萬,這些形成良好的機制,這是一般台灣設計人比較難理解的。
還有對設計資訊的掌握,對當代設計動向的了解,對過往設計史的理解,知往鑒今。甚至對不同領域的了解,都很重要。



版主: 對於比賽,您認為什麼樣的比賽是您想參加的?最有興趣的?
李根在: 1999年底在Idn辦的亞太區設計競賽僥倖穫得全場最佳平面設計獎[Best of Printed Award],及2000年香港設計師協會舉辦的亞太區設計競賽中所頒出六個金獎,個人穫得兩金,兩次都在頒獎典禮上被要求致詞,我都高喊-台灣第一,我知道有現場的前輩覺得這個舉動很突兀。但當時的感受很激動,從小學設計,看的是老外、日本、香港的設計,當第一次作品被刊在國際年鑑上,第一次在海外得獎……這些都是慢慢一點點的累積,我沒做過什麼世界級的大案子,我就像在看這篇訪問的台灣設計人一樣,在台灣受教育、做設計、沒喝過洋墨水,甚至很多台灣人都會認為台灣的教育出不了人才,且當時的英文程度可能連一句完整的句子都寫不出來,我只能從年鑑的圖片來欣賞作品,猜測作品所包含的意義,實踐的老師告訴我,當我?能在自己所及的範圍內努力把細節處裡好,就代表這個教育觀念成功了,一開始做工作室,我就認定案子大小不管[其實是接不到大案子],當有機會表現時及便是一張小DM也全力以赴。所以這些因素讓自己的好勝心啟動起來。
去年[我是李根在]這一系列作品入選D&AD獎,也從紐約飛到倫敦參加頒獎典禮,在現場近2000位歐美設計師,看到一些久聞其名不知其人的設計師,我知道標準已經是不一樣了,以前只能抬頭仰望的人都近在天邊。嗯,在D&AD上喊台灣第一可能會蠻爽的,哈!!


版主: 往後,您對自己的期望或目標為何?有什麼樣的計劃?
李根在: 一些朋友老問我,我到底要什麼?
其實及便那一天回台灣再當老師,能做個有遠見、有見識的老師,就足夠了。


版主: 喜歡現在的自己嗎? 聊聊您現在身在紐約環境的生活,感動或感覺。
李根在: 每個移民者背後都有著不同的故事,這是紐約最不同其它都市的,每個人都適度的保持某種距離。
美術館、展覽多到爆,你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衝擊,這些都是學藝術和設計的人最佳養份。
在這我體會到什麼叫資本主義社會。紐約的職場競爭十分激烈,一般人到退休前都要很努力的工作,一般人在餐廳打工時薪只有7元美金,在廣告公司接稿的設計時薪可到5,60元。但表現不好被辭退的機率很多,這裡的企業不像台灣公司會講人情,被辭退有時不見得有特別的理由。[這是觀察的結果,如有問題請指正]
以前就知道美國是資本主義社會,來到這裡感受最深,這個是富人和窮人的天堂,是中產階級的地獄,稅之高[約百分之35],以前聽在美國工作過的朋友說他以前收入快100多萬台幣。抱怨台灣薪水多低…現在想想扣掉稅再加上紐約的高消費,台灣的生活水平是不錯了,對了,沒有保險在診所看病光是掛號費就要2500元台幣左右。
當然,台灣也有台灣的優點,從生活面談,台灣真是好,好方便!!



版主: 最後,有沒有什麼經驗或心裡的話想分享給大家,共勉之。
李根在: 瞭解自己,瞭解環境,找自己要的,努力的做,把自己的價值發揮到100分!
每個人有天生的不公平,如果只看到不公平的部份,就會忽略自己有的,
周邊因為有朋友有類似的例子,所以感受很深。
我都處於選擇和被選擇間,以我個人為例,
學校剛畢業時,有的同學因為家境不錯,因此有機會出國念書,我則乖乖的找工作賺錢,到了三十幾歲,自覺的對設計還有熱情,家裡和個人的經濟條件也慢慢變好了,因此有了選擇的機會。當初決定出國前的確是很猶豫,母親說,家裡背景不好,我考上研究所,當大學老師,她已經很有面子,人生的路已超過家裡父母所能給與指導,就走自己要的路吧。
很多時後,把人生的面切開成一面面,很多事似乎都有很多問題,當連成一條線則有不同風景,堅持自己,有一天會找到自己的路。
再者,所謂的成功是建立自己的認知上,對我來說,克服自己的弱點,找到自己的價值,就是成功。
這些話或許很八股,但卻是這幾年來的感受。





此期設計人,很高興能與李根聊到生活環境及心裡深處的一些對話。電話訪談中,筆者就深深感覺到李根在坦率直接的個性,不多加矯飾的回答每一個問題心裡感受,得知他的成長背景環境,就像我們一般大眾一樣,不一定盡善盡美,不一定家境環境充裕。
成功,在於自己有沒有花時間去用心。訪問了幾期設計人,很多事、很多話都知道,都知道成功需要努力,需要付出。但是,往往很多時候,我們會有藉口說忙,忙工作、忙生活,忙的時間不知不覺,設計人一年就過去了,對於自己的目標方向,我們都是夢想家,卻不是實踐家!希望此期設計人,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加油唄!!

○轉自設計魔力●



台長: 燦小爛
人氣(8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