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2-04 21:31:54| 人氣5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臺灣與大陸源遠流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臺灣”這一名稱出現不過300多年,但是兩岸民眾對臺灣早有稱呼,歷史上對臺灣的稱呼有近十個,如《禹貢》中的“島夷”,漢代的“東”、“東鯤”,三國時代的“夷洲”,隋代的“琉求”、“流求”等,明代萬曆年間在公文中出現“臺灣”。從有記載的文字看,兩岸早在西元230年,東吳君主孫權即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水軍到達被他們稱為“夷洲”的臺灣,這也是歷史上有書為證的中國王朝第一次與臺灣的聯繫……
三國時吳國與臺灣接觸
  在中國三國時期,臺灣的正式稱謂是夷洲。三國時的吳國立國於江南,領域包括會稽及東南濱海地帶,與海外的關係極為密切,造船業與海上交通的發達都超過了前代,所以孫吳政權對於海上經營頗為注意。
據《三國志•吳志》孫權傳記載,黃龍二年(西元230年,下同)春正月,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渡海去夷洲及稟洲。由於稟洲絕遠,沒法到達,只到了夷洲,並俘數千人而還。此役是大陸王朝開始經略臺灣的一個里程碑。
《三國志•吳志》記載,此役歷時“經年”,士卒多染疾病,死者十有八九。由於上萬甲士到達夷洲,而且停留將及一年,自然增加了吳人對夷洲的瞭解。
  夷洲所以能確定為臺灣,有賴於吳國丹陽太守沈瑩所作《臨海水土志》,書中記載:“夷洲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
吳國臨海郡的地域,大約北起今浙江寧海、天臺,南迄福建閩江入海口以北沿海一帶,所謂夷洲“去郡二千里”,這與臺灣的方位正相符合。至於夷洲的氣候、地形、山夷等,也皆與臺灣相同。《臨海水土志》又記述夷洲物產及山夷居住、飲食、嫁娶、穿耳、鑿齒、獵首等習俗,所述情形都可以在明清時關於臺灣的著述裏找到對證。只是《臨海水土志》說到山頂有越王箭射之白石,在明清時代的臺灣已無跡可尋,大概是由於時代久遠不存了。
臨海水土志》中又說到山夷處於石器時代,使用青石做成的箭頭、刀斧等,這種情形在明清時代的臺灣也不見了,這是由於臺灣番族已脫離了石器時代。
  沈瑩于吳主孫皓在位期間(164—280年)撰成《臨海水土志》,記載夷洲具體翔實,有如親歷目睹,學者們推測沈瑩可能參與黃龍二年夷洲之役,至少也應是接觸過夷洲之役歸來將士。由於《臨海水土志》所提供的記述,絕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夷洲確是臺灣,現已成為定論。
隋代再次進入臺灣
  到了隋代,中央政權對臺灣又有大舉動作。臺灣在隋代稱為流求。據《隋書》流求國傳、陳棱傳等記載,大業元年(605年),有海師何蠻上奏,每逢春秋二季,天清風靜時,向東方望去,依稀似有煙霧之氣,也不知有幾千里。大業三年(607年),煬帝派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何蠻一同前往,到了流求,因言語不通,掠一人而返。煬帝雄心不已,次年,再派朱寬前往招撫,流求仍不服從,朱寬取其布甲而還。
煬帝因見招撫不成,決定以武力討伐。大業六年(610年),煬帝派武賁郎將陳棱、朝廷大夫張鎮州,率領兵萬餘人,自義安(今廣東潮州)渡海,先到高華嶼(今澎湖群島的花嶼與大嶼),又東行二日,到高華嶼,又東行二日到甓嶼,(今澎湖群島的奎壁嶼),又過一日,便到流求。流求人初見船艦,以為是商旅到來,紛紛至軍中貿易。這說明當時大陸與流求之間有商業往來。陳棱率兵登岸後,要求當地酋長歡斯渴刺兜投降,遭到拒絕,於是隋軍“虜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還”。
  目前學者大都認定隋代的流求就是臺灣,理由主要有兩點:第一,以方位與距離而言,《隋書》的流求應為臺灣,而非今日琉球。因臺灣距大陸福建甚近,所以天晴時自福建沿海可以望到。《隋書》流求國傳說;“每春秋二時,天清風靜,東望依希似有煙霧之氣。”第二,就風土人情而言,《隋書》的流求也應為臺灣,而非今日琉球。《隋書》流求國傳所載風土事物,與清人筆下的臺灣風物大都相合,而與《使琉球錄》中的琉球國風物不合。
轉自USA僑報[http://www.chinapress.net]








君仔:)

台長: 我系我系~一個中國人
人氣(5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