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23 13:58:21| 人氣16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給未來我的孩子第六封信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孩子今天我要跟你講一個故事

在幼稚園工作的一個大哥哥要出外辦事

但是他希望孩子乖乖的...

於是準備了很多糖果,

有50個孩子

他對孩子說

如果孩子能耐心地等到他回來,就可得到兩顆糖果

如果孩子不願意等候,則可立即得到糖果,但只有一顆。

有些孩子開始耐心等候,甚至想盡辦法克制自己,以得到兩顆糖果。

有些孩子則忍不住衝動和想得到糖的渴望

在大哥哥離開幾秒鐘後,便拿走糖果吃了。

大哥哥15分之後才回來

有25個孩子當場就拿走了糖果吃...

剩下25個耐心的等候大哥哥回來

一位父親看到這樣的情形後...

看到他的孩子是當場就拿走的糖果的

回家問孩子...

如果再給你選擇一次

你還是會當場拿走糖果吃嗎?

孩子回答:是阿

這位父親於是開始跟他的孩子

解釋大家一樣同樣的時間那就邊玩邊等阿..

但是卻是不同的結果..

因為父親想著孩子是可以吃到兩顆糖的

只是沒人跟孩子講

沒人教孩子

沒人訓練孩子而宜

當幼稚園的大哥哥在一次這樣做而宜

這位父親的孩子

在等待了10分之後就沒耐心的等待下去了...

父親回家後激勵孩子...

他比上一次進步很多...

再加油一點...

就可以得到兩顆糖果了...

大哥哥在一次這樣做的時候..

這位父親的孩子....

就很有耐心的等到大哥哥回來...

這次就很快樂的吃到兩顆糖果

因為他知道他辦的到的...

其實這位父親有在網路上看過相關文章

他相信孩子是很聰明的

是可以訓練可以教導的

於是這位父親的孩子

在成年之後成就不比其他一開始就選擇等待的孩子差...

========================================

孩子這是我第一次改寫故事...

我發現改寫的不好...

改天再重寫

下面這是故事的原文

糖果的實驗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 高曼所著「EQ」一書中,提到一位心理學家
在史丹福大學附設幼稚園,從事一項「糖果實驗」,必須長期追蹤至青春期。

他設計一個情境,讓四歲的孩子有兩項選擇:一個大哥哥出外辦事,如果
孩子能耐心地等到他回來,就可得到兩顆糖果;如果孩子不願意等候
則可立即得到糖果,但只有一顆。有些孩子能夠耐心等候,
甚至想盡辦法克制自己,以得到兩顆糖果。
有些孩子則忍不住衝動和想得到糖的渴望,在大哥哥離開幾秒鐘後
便拿走糖果吃了。

此項實驗一直追蹤到這些孩子長大成為青少年。研究發現,對糖果有不同
反應的孩子,在控制情緒或社會適應上有很大的差異。
能控制衝動,努力等待以得
到兩顆糖果的孩子,較能承受壓力,人際關係較好,且勇於接受挑戰,
因此他們的社會適應應較佳。
只拿一顆糖的孩子缺乏前述的特質,具有下列的負面特徵,
如較羞怯,害怕與人交往,易感挫折,嫉妒,易怒,多疑…
等等社會適應不良的現象。

由此項實驗可知,克制衝動是心理基本能力,更是情感控制的源頭。一個
人能不能成功,與自我控制及自我調適的能力密切相關。
由許多大大小小的成功實
例可知,成功取決於壓抑、控制衝動能力的表現。
例如運動減肥,攻讀學位乃至一個計劃的完成。這種目標導向延遲的滿足,也就是調整自我,運用方法使自己的衝動逐漸趨向最終目標。若將此策略落實在孩子的教養上,對孩子而言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發。
父母親除了注意孩子的課業發展,也要教導孩子能控制衝動,
學習調整自己的情緒,並運用各種方法幫助自己持續到成功,
讓孩子能夠在人生競技場上永不退出,直達終點。


如果我真的有孩子的話

我真的會請人這樣測試你

如果你是當下拿走糖果的孩子的話

我只會教你3次吧!

孩子你還是學不起來的話

我不會勉強妳的

畢竟這跟資質有關...

不過我會因材施教啦!

會讓我改寫故事的

是下面這篇書評(海上小精靈)

當然以後也會買這本書給你看的啦

故事不一定要有結局

去年我到東京參加書展,拜訪了不少日本出版社,希望可以買到一些好書的版權,把書引介進台灣。日本出版社在介紹他們的書給我之前,先很客氣的提醒我:「台灣的童書出版公司都會要求故事一定要有一個結局,可是日本的童書有很多故事是沒有結局的......」

我笑笑說:「不要擔心,我的公司沒有這種堅持,沒有結局的故事若是很棒,也請介紹給我吧。」

結局就是答案。

我們唸書時,上課習慣要老師教一個標準答案;考試時,當然也要給一個標準答案。看電視、電影,一定要劇情交代得很清楚哪個是壞人、哪個是好人,最後男女主角到底有沒有在一起、壞人死了沒。沒有結局的,就是沒有答案,我們就不懂了!這也是我們整個文化表現對一個作品能不能理解的標準。所以,很遺憾的,我們的編劇就覺得只要給觀眾「台灣霹靂火」這種東西就可以了。好人一路好到底、壞人完全沒心肝,非黑即白,沒有灰色地帶,壞人不會有好下場,好人一定有好報,答案清清楚楚,完全不必用到大腦。

其實,我們都知道--人生很多事情沒有答案。

一個在公司討人厭的傢伙,可能回到家是個好得不得了的爸爸,因為他要給兒子最好的,不得不在公司壓過別人、好多掙一點錢給兒子買好東西。你說,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一個每天安分守己過日子的老好人,竟然得了癌症.....你說,這是好人還是壞人的下場?

這些有關人生、人性的複雜多樣,我們一直要經歷過很多很多事之後,有幸的人才可以有一點點體會理解。這要怎麼教給孩子呢?

很難!真正的人生是要自己親身走過才算數的,別人怎麼教都有限。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給他設限、給他太多所謂的標準答案。

好的故事是會讓人留在心裡想很久很久的。有沒有答案都一樣。

我曾經看過一些法國童書在最後給了三個不同的結局。明明是同一個故事發展出來的,卻可以有三個不同的結局。我問過法國出版社的人,他們的小朋友怎麼看待這種多樣結局的故事呢?他們說:「很平常呀!就跟看一般書一樣。」顯然這對法國小朋友來說,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的當一個問題看!

我很心懷嚮往那樣的閱讀胸襟,所以很大膽的引進一本看似沒有結局的法國童書--《海上小精靈》(Un gnome a la mer)。故事裡的小男孩有一本很心愛的書,可是那本書因為太破舊了、缺了幾頁,真糟糕的是,缺的那幾頁正好是最精采的結局!一本沒有結局的書呢!真是吊人胃口!小男孩於是自己開始往下編故事了,他的結局是.....

當然書裡面有小男孩編的結局,聽故事的小朋友是不是也可以試試看編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呢?

這就是人生!有一些是我們無可選擇的,也有一些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控的。故事跟人生一樣,都需要一點時間練習。

沒有從小一直接受別人給答案的小孩,會相信世界有無限可能,不會只拿一條路來堵死自己;也會相信人是有千百樣的,不會因為別人跟自己一點點不一樣就恨別人或怪自己,對世界的包容性會較強。

我的蝴蝶才一歲四個月,我喜歡看她自己吃東西的樣子.....

一般人會給一根小湯匙,教這樣的小小孩用湯匙舀起食物吃。我也是。不過當她舀不起來時,我沒有說:「唉喲!搞得一身髒,讓媽媽餵!」我讓她自己一直不斷的試。起先她也想用湯匙,每次快到嘴邊了,東西就掉出來,吃不到。她只好換個方式--用手抓!哈哈!這招有用!吃到東西了!蝴蝶笑得好開心.....

衣服髒不髒,對我是其次。蝴蝶習慣自己摸索著學習一些事,用她的方法,這才是我在意的。她的答案是她自己找出來的,不是我給的。就算她找到的答案不是最優的,我也相信有一天她自己會慢慢調整,那是她自己的東西了。

我唸書時,也是從小唸一個標準答案長大的。很慶幸的是,我在家沒有被一個標準答案壓著,我的父母容許我胡作非為、胡思亂想。我受過學校很僵化教育的苦,也在家領略過沒有被硬性規定施壓的樂趣。所以,今天我這樣對待我的女兒;所以,我今天做童書、寫文章,想告訴所有父母--我們每個人對這個世界的了解,都只是一部分而已。不要急著給孩子答案、不要隨便剝奪孩子自己嘗試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去看、去感受這個世界。沒有答案的故事,其實有更多可能...........

〈本文摘錄自Carol 的魔法圖文書,推薦《海上小精靈》大穎文化出版〉

台長: 香吉士
人氣(16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給孩子的信 |
此分類下一篇:給未來我的孩子第七封信
此分類上一篇:給未來我的孩子的第五封信

羊老師
先前看過這樣的文章,
沒有結局的故事確實能提供孩子不同的思考角度,
但對孩子而言,是在結局要有人陪他們思考和討論,
否則可能就少掉某些意義了吧。
2007-06-26 21:16:18
版主回應
我會為你找灰姑娘的故事來PO的
2007-06-27 17:07:4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