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幼年的家庭
一至七歲
戴德生幼時感覺靈敏,聰明可愛,但是身體非常軟弱,父母為此擔憂,因為一面要鍛煉他,預備將來對視負起使命,一面又怕他忍受不了。可是雖有種種困難,還是不能放鬆,因為知道幼時若不加以訓練,所受的害將來無法補救。好在這對賢明的父母知道從哪里去得力量蒙恩惠。他們不是正在和神同工,造就這小孩來做主的聖工麼?如果他們缺少智慧去應付這重要的工作,神能不照祂的應許厚賜他們能力和智慧麼?
小孩在慎重教養之下,漸漸長大起來。父母在快樂平安的時候,從來不忘記小孩將來的使命。他們自已的德性,也因教導小孩而進步。希奇得很,戴德生所記得的事,最早的就是他的祖父戴約翰。他記得祖父抱他的時候,笑容滿面。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抱他到禮拜堂去作禮拜。如果他特別安靜,就必在禮拜完畢的時候被抱到祖父的懷裏去受他的誇獎,然後再被抱到家裏,坐在祖父的膝上烤火或飲食。因此,他最早的印象就是,守本分必得獎賞。還有一件事他記得很早,就是他最後一次看見祖父的時候,祖父疆臥在床上,他覺得希奇。大人對他說:“祖父找耶穌去了。”他沒有懼怕,只覺得希奇,祖父冷冰冰的不動,這時候他才二歲半。還有其他不平常的回憶,一個就是坐在父親膝上學希伯來字母,另一個是第一次寫小說,那時他約四歲。後來他的子女問他:“寫的什麼,是不是仙人故事?”他答:“不是,是敍述一件嚴重的事,就是一個八十歲的老人,行為非常不好,也不肯悔改歸主,而快要死了,得救希望很少。我只寫一章,字寫得很大,很費力氣,篇幅不長。”
到了五歲的時候,已添了一個弟弟,一個妹妹,三個小孩一天到晚忙得很。禮拜天“晚會”,哥哥講道,弟弟恭恭敬敬的聽。父親的椅子是講臺,藥店後面的房間便是禮拜堂。聽見曾祖父戴雅各在大佈道家衛斯理的時候所作的事,和看見父親的榜樣,鼓起了德生對於傳道的興趣。四五歲的時候,聽人講到外國人不信耶穌,人民如何黑暗,大受感動,常對人說:“我長大成人的時候,一定要到中國去傳道。”同時他禱告說:“主耶穌啊!求你幫助我作你的好兄弟,到非洲、中國去做你的辛苦的工作。”
不久以後,德生的大弟弟惠廉死了,使他傷心得很。小弟弟提阿多也相繼離世歸主。兩個妹妹都長大成人。大妹阿美麗雅,年齡和他相近,成為他的心腹。他眼見祖父和兩個弟弟與世永別,使他自小就體會到不能看見的真理,而促進他深思好學的天性。可是他也喜愛兒童的遊戲與大自然,並富有同情心與觀察力,巧於窺探大自然的秘密。有時入樹林遊玩而帶回鳳尾草,或野花,必煞費苦心,盡力培養。飛禽走獸及昆蟲的生活習慣,也必細心研究,不遺餘力。凡是有生命能生長的東西,都能迷住他的心。年齡愈大,興趣也愈高。
在他年紀還很小的時候,有一次鎮上開了一個特別有趣的賽會。會場上有大馬戲,音樂,及旋轉的木雕車馬,怪獸,供兒童騎乘。德生所最歡喜的就是各種用防腐劑保存的鳥獸,和它們天然巢穴的模型。德生帶一辨士(約合美金二分錢),興高采烈,闊步走入遊戲場。按照戴家的規矩,小孩必須做工,方才可以得錢。工作的性質,按照年齡的大小而定。很小的時候,不能做工,就叫他安靜坐下,不許亂動。如能遵命靜坐,就給他工錢。賺到四個小銅錢,就可以換一個辨士。德生在這時候,只賺得一辨士,就把所有的錢財拿去看熱鬧。他走入遊戲場,找到他所要到的場所,但見場的四周都圍起來,不能進去。門口站著一個大漢,態度可疑,神氣逼人。德生大著膽,取出那辨士,要求入場。“不行”,大漢很不客氣的說,“入場費二辨士。”“我只有一個辨士,”他回答說,“如果你肯讓我進去,我就把這一個辨士給你。”說時有點膽怯。看門的說:“那可不行!”小孩還不灰心,和他力爭,終無效力。乃含淚跑回家去,放聲大哭,儼如心將破碎。母親抱著他,柔聲說:“我兒,那人只是盡他的責任,並無惡意。每人必須出二辨士,方可進去看那些可愛的鳥獸。你近來很乖,我賞你一辨士,你再去,那個人一定很歡喜讓你進去看。”母親這樣補救,使他快樂極了。到了七十歲以後,還是喜歡題到這段故事。
關於他母親溫柔賢慧的教訓,他曾題到以下幾段事:有一次他的母親忙於招待客人,忘記給德生東西吃。他忍耐等著。後來肚子餓得利害,就拿一個空盤去討一點鹽。一個客人問他說:“你要鹽作什麼?”他回答說:“因為預備預備,等一下母親會給我東西吃。”又有一次,他等了很久,沒有得到東西吃,就乘賓主不說話的時候,問說:“媽媽,你想小孩吃蘋果餡餅好不好?”他向來不敢巧避家裏的規矩,一部分是因為知道那是行不通的,也是因為怕使他的母親心裏難過。可是有一二次,他也想規避取巧。德生最喜歡看書。有一個冬天,他正讀一本最有趣味的書,他很想把它快快讀完,可是冬天夜長晝短,又有許多的事不能不做,睡眠且有一定時候,不准遲延。上床的時候,母親將被把他蓋好之後,把燈拿走,無法看書。左思右想,無計可施,而故事越讀越有味,最後他想出一個辦法:他知道家裏有許多尚未點完的蠟燭頭,母親都放一定的地方,他想這許多蠟燭頭拿了幾個,母親也不會知道的。起頭他覺得偷蠟燭不對,後來良心所發的柔聲,因一再被抵擋,不再控告了,他就決定照計畫行。當這時候,恰巧有一位客人來拜訪他的父母,他想機會已來到了,就將蠟燭頭裝滿他最大的衣袋,提早來對客人及父母說:“明天會。”這位客人很喜歡小孩,就把他抱在膝上,問他愛聽故事否?德生平時最愛聽故事,但是今晚卻不然,他生恐坐在火爐邊,蠟燭融化。因此,力言他睡的時候已到了,應當上床去睡。他的母親止住他說:“時候還早,今晚可以特別優待你,讓你多聽一點故事。”他更形局促不安,非常焦急。他想蠟燭一定融化了,他知道已在融化了。假使母親嗅出羊脂味兒怎麼辦呢?如果融化的蠟滴在地毯上,不是糟了嗎?故事剛告一段落,他就力請告退,並強調說:“時候已過,應當睡覺了。”父母覺得希奇,客人亦感掃興,但是故事還是繼續講下去。最後他被釋放了,他跑進臥室,母親也跟上來,看見他哭得淒慘,衣袋中蠟燭都融化了。他將經過的情形據實通盤托出。母親非常難過,更使他永遠不能忘記,而從此得到寶貝的教訓,終身不勝感激,自不待言。
他的母親常常和他在一起,看顧教導他,不斷的對他發出光和愛。她的感化力非常之大,子女服從她已成為第二天性。她靜默寡言,而接物待人,靈巧婉轉。說話行事,態度安嫻,而效力弘大。她暗示一句,比他人反覆叮嚀更有效力。比如她說:“親愛的孩子們,吃午餐的時候快到了。”小孩立刻知道必須洗手、梳頭,快到餐廳去等候父親。家裏的陳設,清潔整齊,一絲不亂,物無大小,都有一定位置。小孩年齡雖小,也必須整潔。作事必須按步就班,有始有終,做好一件,才准開始做第二件。該做的當天就做,不許等到明天。玩耍的時候,更不許煩擾別人。母親教小孩,完全以身作則。她自己的東西絕對整潔,從來沒有見過例外。小孩的手臉衣服必須時時乾淨,衣裳襤褸不整絕不能容。平日在家,必須將指甲修剪,將手臉洗淨,將衣服刷好,將皮鞋擦光。這樣做目的不是求人的好評,乃是在培養好習慣與自尊心。父母不在的時候,也要認真讀書做事,不可陽奉陰違,當面討好。下午她做針線,兼課子女讀書,生字及難記之名,必須熟習牢記,不許胡混過去。德生日後做事勤慎精細,不辭勞苦,都是幼時從母親學成的。
德生的父親戴雅各,雖然威嚴可畏,有點性急,可是他影響德生的品格非常之大。他確是一位篤信教導的家長。他認為遷就小孩的好惡,叫他開心,絕非正道,必須教練他們怎樣盡一生的責任,成一世之事功。他有無上的責任感,也是最有信心的──不是空談的信心,乃是切實有為的信心。光使兒女快樂、健康,乃至順服,不能滿足他的標準,必使他們時時盡責,作完每日的工作,習慣成自然,變為第二天性,來日做個絕對可靠的國民,才能使他滿意。他以身作則,培養子女守時間的習慣。他常說:“假使你使五個人等你一分鐘,豈不白白犧牲了五分鐘,無法挽回嗎?倘若每日三餐叫人等候,一年之內,要荒廢多少時候呢?又如每日穿衣解衣,若多耽擱時間,該做的事,慢慢下手,就是耗費光陰。”他常對小孩說:“穿衣要快,因為每天最少要穿一次衣;如果每次慢幾分鐘,一生合算起來,必有驚人之數。目前有什麼工作,立刻就做,拖延無益,只叫工作更覺煩難。”
還有一個格言叫他的子女遵守的,就是“試看能不能減去一點享受”。就如少吃一點好東西,少穿一件好衣服。這個教訓,目的在訓練兒女節制和自治的能力。不久之後,父親解釋說:“許多的時候,你們不能不對自己說‘不’,可是對於你最喜歡的東西說個‘不’字是不容易的啊!所以要趁早練習,越早開始練習,越能養成堅定的習慣。”小孩若做不到標準,父親並不責備他們;如能做到,就獎勵他們。母親在晚上,早預備好一些獎品──幾粒杏仁或葡萄乾,一隻紅柑或幾個額外的香吻。
小孩必須努力工作,才可以賺到一個“便士”,所以很知道錢的價值,因此從來不想自己買糖果餅乾來吃。每個小孩有一個瓦瓶收錢,積到十一個“便士”,父親就加一個“便士 ”,而兌一個明亮奪目的“先令”給他。這種“交易”是小孩切切盼望的,也很有效的教他們對於用錢的謹慎,事雖微小,似不足道,卻能養成良好的習慣,樹立堅強的品格。
對於小孩的屬靈生命,父親尤其注意。每日早餐、晚茶之後,必做家庭禮拜,全家大小必須參加。讀經之後,父親用最切實簡易的話加以說明,叫小孩也能知能行。他必將全部的話依次講給小孩聽,一點也不漏掉。禮拜日雖然很忙,也必親自領導子女讀經,詳加解釋。
每日父親必在一定時候,懇切為子女禱告,並教小孩作禱告。從作嬰孩的時候,每天所遇到的事,不論大小,都要帶到神的寶座前。他以為生身的父母,因為疼愛子女,就沒有一件關係子女的事看為太小不足注意的。天父的愛既比父母的愛更大,就沒有一件事 不注意的了。小孩若有什麼要感謝父母,或請他們幫忙的,決不等到晚上。對於天父也當這樣,所以孩子從小就學習不斷的禱告。阿美麗雅妹妹,三歲的時候,就很自然很恭敬的禱告說:“ 主啊!求你把我的頑皮性除去,給我一個新的心。”有一個時期,每天父親必帶德生和阿美麗雅到他的房裏作禱告。三人跪在床邊,父親雙手抱著子女,把他的心事,一一吐露在神的面前。小孩有了這種經驗,是終生所忘不了的。他不能把許多錢財給子女,但他能夠,也確已實行,將他的赤誠堅固的信仰種在兒女的心中,並教他們尊重神的話。聖經要從頭到尾篤信不疑。“神不能說謊,”他強調的說:“神不會領你走錯路,他不會誤事,不會失敗!” 不知不覺小孩也這樣信了。
等到小孩較大,能夠明白的時候,他說明每日讀聖經和禱告的必要,正如身體必須日日飲食運動一樣。忽略了這一件事,便是忽略了人生最大的需要。他常常力言這件事的重要,並在家裏佈置適當的環境,叫每一個人都可以用半個小時單獨親近神。結果連小孩也發覺了快樂的秘訣。每日早餐之前及黃昏的時候,都走入自己的房間去讀經禱告。他們也實在需要這樣做,也漸漸覺得非這樣做,無法在一日之內做一個快樂的好小孩。但是他們是從好榜樣學會的,不是從話語得著的。
德生身體孱弱,不能上學,但是他從父母所學的,遠超過學校所能教的。他的父親常和愛主的朋友談到國外佈道的事,尤其注意中國的需要。他對於外國可怕的需要,以及教會冷淡的態度甚為焦慮。想到中國有四萬萬人民,而傳福音的寥寥無幾,他感歎說:“我們為什麼不派傳道人到中國去?這樣多的民眾,精明強幹博學的民族該成為我們當注意的目標啊!”德生在此時,即立志要來中國傳道。後來全家屢讀巴彼得的書“中國”,興趣更為濃厚。德生來華傳道之志益堅,父母因他身體軟弱,負不起出國傳道的重擔頗感憂慮,望其自動放棄。
關於家教還有一點,戴雅各十分注意的,就是服從。他說:“放任小孩隨自己的意思而不服從長輩,不但是對神不忠,而且是對小孩不仁不義,叫他完全誤會了片刻不能脫離關係之天父的品性。家長必須訓練子女迅速誠實的服從生身的父母,然後他們才會同樣順服神的旨意。”他並指示小孩,真正順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運用最大的能力──信心、愛心、忍耐和克己──才行。除非從小學起,將來必長成剛愎自用,恣情任性的野人,哪能服從天父的旨意呢?他深恐小孩過於放縱情欲,因此管理往往過嚴。小孩有時心中不服,母親便從旁說:“親愛的,他是你的父親,不可出一言。聖經說:‘當孝敬你的父親。’”
但德生的父母教導子女雖嚴,全出乎至愛,所以也常常讓小孩享受正當的娛樂。禮拜六下午必領他們到野外郊遊,或讓他們自己到樹林裏去采野花,捉蝴蝶,觀察昆蟲飛鳥。但是絕對不准虐待下等動物,有違必罰。父親常說:“你種了因,必自食其果;若故意使生物受苦,後來自己也必受苦,因為神是無所不知的神。”就是花草,若無正當理由,也不准小孩剪拔。一年二次的賽會以及耶穌聖誕,更是快樂的日子。但是最快樂的時日,卻不在節期,乃是在禮拜天。這一天,母親必為小孩的喜樂而用心。最好的玩具、圖畫、衣帽,都在這一天拿出來,並用她美好的聲音和小孩一同唱歌,講聖經的故事給他們聽。下午必有好水果吃。母親嫣然含笑,態度安逸,也是大家快樂的一個大因素。是的,世上最近天堂的莫過於這個家庭,因為堂上的母親有神的愛,大量澆灌在他們的心中。
注:“關係我本身與神准許我做的事,我欠我所敬愛的父母一筆說不盡的恩債。他們已進入永久的休息,但是他們行事為人的感化力永遠不會消滅!”
戴德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