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無人知曉的我」?
陳雪在這本書中再次提出這樣的想法。
幾個短篇故事當中的主角都稱作「李美雲」,過著完全不一樣的人生,不同的關係與人物環繞在不同的李美雲生活四周,發展出看似獨立卻互相呼應的兩片森林。
相同的是:「李美雲」及「無人知曉的李美雲」。
這本書令我產生了比較與遙遙相望的感覺。
如果我們相信書中所有的人物都自我為中心,發展出「被覺知的自己」與「不被覺知的自己」兩個完整的世界,那麼其中許多人物的混亂與認知錯置,是否就可以得到一種合理的解釋?
這個合理的解釋是:雖然有兩個完整的世界,卻缺乏連結這兩個世界的方法。或是,已經發展出兩個完整的世界,所以不願將其連結,以保有兩者的完整性。又或是,正因為極力想連結兩個完全不應該連結的世界,所以產生巨大的混沌。
如果不能以此為這些人物的混亂做解釋,是人物本身的性格否認這樣的事實?或是,故事提供的面向拘泥了我的思考?
我的想法源於自身經驗的比較。
「被認定的自己」往往是由日常生活累積出來的印象,同一件事情、同一種論調、同一類用詞堆積的多了,就成為別人眼中的自己。
然而,有多少人會為自己做紀錄?有多少人願意這樣刻板地面對自己-每當自己說出同一類的用詞、事件,就在心中刻畫一條痕跡,一段時間之後回顧心板上的正字記號-以求客觀的事實?
如果,如此實踐記錄自己,會發現自己什麼樣的不同點?
-自己其實也並未多麼高明,同樣犯著被嗤之以鼻的錯?
-其實並不冷血,只是反應總無法及時出現?
-根本不喜歡義大利麵,每次吃完半盤就開始作噁?
-身體完全不是自己想像的耐操,沒有睡午覺,晚上和情人作愛都會睡著?
-經過擺滿絨毛玩偶的店面,其實只想到自己想抱著哪一隻,根本不是想買給情人?
(當然,以上例句並非個人的觀點,純粹舉例說明罷了。)
而我總是不斷踹測他人心中「被認知」與「不被認知」的自我。
不可否認的,我這樣一個人,恐怕大多數時候根本算是沒有靈魂的存在。
而那樣「被覺知」與「不被覺知」的我,也顯得更加難以認定。
那麼,我自己到底該選擇相信什麼?
生命認知只存在灰色的人,真的可以感覺到天藍的魅力?
察覺自己的表象與隱晦,會不會其實只是悲劇的開始?
不知道自己正在演戲的演員,也等於領不到酬庸,那麼,還要演下去嗎?
其實無需煩惱。
既然不知道自己正在演戲,當然也不知道應該停下來,回頭去找製作人談談身價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