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透視/連戰?反中?台灣的自我傷害文化
.名家縱論/陸企颳「台」風 台灣如何自處?
.畫中有話/誰為他撐傘
.我們的國際觀 缺了第三世界
.原廠藥更高「貴」? 請證明療效
.登陸閱兵/扭曲抗戰史實 求榮反辱
.消滅登革熱 先廢臭水溝
.教師導護/導護老師需肯定 更需協助
.教師導護/教育缺口 老師不補靠誰補?
.教師導護/共體時艱! 主任、老師一起來
.教師導護/出勤老師 應有高額保險
.教師導護/師者傳「道」 不該斤斤計較
.教師導護/老師付出 學生感受得到
名家縱論/陸企颳「台」風 台灣如何自處?
2015-09-06 02:21:18 聯合報 簡立峰
近來大陸企業颳起「台」風,包括阿里巴巴董事長馬雲、小米科技雷軍、獵豹移動傅盛都來台布局,爭取台灣的市場、人才與供應鏈夥伴,台灣該如何看待這現象呢?
過去兩岸人才互動,多是台商到大陸投資,或者西進擔任幹部,人才扮演經營、管理角色。隨著中國崛起,在網路與新興產業,不論是市場規模與人才素質,足與美國競爭。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大網路公司,中國有三家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百度,手機品牌聯想、華為、小米,後發先至大幅超越hTC,緊追蘋果與三星。
展望物聯網,不論是穿戴裝置,工業機器人,預估中國將是最大市場。中國已從世界工廠,逐漸轉換到世界市場與科技輸出大國。以中國企業成長速度,兩岸語言文化接近,來台挖角就不意外,不過還是深究其細微處。
中國企業崛起,某種程度是中國築起的經貿防火牆下,靠著龐大內需市場成長茁壯,但隨著手機市場成長趨緩,上網人口增長趨於穩定,企業意識到需開拓海外市場尋找成長動能;台灣因消費者對新事物接受度高、語言可溝通,正是海外練兵絕佳的第一站。
另一方面,台灣不少職場菁英具備不錯的國際經驗,特別是科技業與國際大廠合作多年,對陸企具有很高的吸引力,因此來台徵才動作不斷。
這波中國企業爭取台灣人才,對台職場產生不小影響。首先,陸企提出高於市場的薪資條件,向半導體、手機、網路業等特定菁英招手,對薪資水平產生相當程度刺激;其次,借助台灣人才發展國際市場,也強化台灣年輕人面對國際市場的動機,當年輕人無須西進就進入中國企業任職,人才板塊移動速度加快。不論台灣對此發展看法是正面或負面,兩岸已進入新一波的人才競合,台灣明顯已處被動。
在這樣發展態勢下,台灣產業應該如何思考下一步?政府與企業領袖應該務實面對,企業必須要有自己特色與角色,才能與大陸爭取優秀人才,避免被邊緣化。比較世界各國,同樣身處大國旁的科技小國,以色列與瑞士的企業發展模式,或許值得參考。
以色列身處中東,其科技產業發展與美國市場連動。人口不多,但菁英多為美國各行各業的翹楚,非常瞭解美國。由於人力資源有限,以色列重視創新,不斷鼓勵新創,集中發展具特色產業,以深度技術、差異化、關鍵零組件為主力出口到美國。例如,美國發展大型網路服務,以色列公司就提供資訊安全技術;美國發展生醫產業,以色列提供網路醫療檢測技術。以Google為例,Google搜尋平台有很多特色技術,是以色列團隊開發出來。
台灣某種程度已扮演這樣角色,很多台商深耕中國、對大陸傳統產業有相當了解,中國企業投入大市場的同時,不少台企提供關鍵技術,成為供應商。以色列過去也曾羨慕台灣以大陸為工廠,發展國際級代工業。但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台灣可能要反過來學以色列,如何與大市場互補重新定位自己產業,特別是網路與新興產業。
台灣市場小,不易發展B2C平台產業,但可考慮強化B2B品牌,例如中國食品需求大,台灣可發展精緻食品與食安履歷與檢測技術。大陸醫療需求大,台灣可結合醫療與電子技術,提供高階醫材與物聯網時代醫務管理。大陸企業面對大市場競爭普遍較焦躁,台灣新創公司就應該冷靜深思、深度耕耘。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只要設定取得一%的市場,就有生存機會。
至於瑞士模式,就是在大國間找到自己位置。瑞士雖然資源有限,又鄰近德、法與義大利三國,但它努力營造最佳生活環境與公民素質,吸引周邊國家人才,在瑞士創業。
瑞士不是沒有製造業,只是集中高附加價值產業,例如高級鐘錶業。另外,瑞士了解周邊大國需求,發展高端服務業,如金融、時尚等產業。台灣概念上與中國、日本、美國等大國市場互動密切,也可師法瑞士,一方面強化差異化產業,另一方面藉由深度了解三國,不斷發掘機會。例如學習日本服務業精神,提高台灣食品質量銷售中國;因為與美國科技大廠互信佳,可結合美國深耕半導體產業,且加快醫療電子產業發展。
台灣出生嬰兒只有十六萬人的那一年(二○一○年),中國正好出生一五七四萬人。中國經濟已崛起,台灣不能沒有務實的產業政策與人才培植計畫。如果這一代的我們沒有作為,試想廿年後當少子化的這批台灣年輕人投入職場時,他們的競爭優勢何在?
(作者為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