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們經常叫別人待物處事要客觀一點. 因為若果太過主觀便會出現偏坦或不公平的出現. 但其實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客觀是真的存在嗎? 要討論存在性的問題. 那麼應首先討論甚麼是客觀.
從字面上的釋義客觀應該是指用一種不受任何利益影嚮的觀點去作評論或批判. 以這種角度出發得出的結論應該是絕大多數人都贊同甚至是公認的. 很明顯地它是和主觀狀態相反而誕生的. 可以用集合論來描述. 客觀就是所有人主觀意識的共同交集. 客觀的結論就是一種不容置疑權威的絕對存在.
一提到”絕對”這樣容易令人質疑的字眼. 首當其衝想到的便是牛頓苦心創造出來的絕對時空觀被今天的量子世界完全打破了. 隨著愛恩斯坦相對論的出現. 那種”絕對存在”的客觀在物理學上來說已經是消失不存了.
先不去理會那個用數字描述的理性世界. 把客觀的思想討論回感性的層次. 客觀最初的原意是一種為人們尋找公平的工具. 但我們要客觀去判斷是非前首先就要作客觀的理解. 溝通中存在客觀嗎? 同一句話由不同人口中向你說出來. 會給你不同的意思吧. 那是為甚麼呢? 明明是同一種語言同一句說話同一個發音. 為甚麼會存在差異? 關鍵其實在于你自己理解的問題.
或者我換個例子. 10個人看魯迅同一篇文章後可能會寫出10種中心思想. 但那就奇怪了. 文章里面應該隱含了一些作者的思想在其中. 但若果不同的人看完後會有不同的感想. 有些甚至扭曲了原作者的本意的話. 那麼是大文豪魯迅的文學功力不夠? 還是文章本身其實就沒有這種傳遞筆者意思的功能? 我們讀了十几年的語文課. 一直在背誦的甚麼課文中心思想其實都只是老師們在瞎猜? 有人這樣說. 文章在寫的時候作者是存在的. 但一旦文章完成了之後. 作者便死了. 而讀者每看一遍文章其實都是在重寫那篇文章. 即讀者理解的其實都已經過自己再詮釋一番. 我們以為文章本身是具有一個客觀存在的作者的靈魂. 但是作者和讀者的關系看來已經含糊不清. 唯一確實存在的只有那文章而已.
下雨是討厭的天氣. 但對于蜜運中的男女可能會覺得打傘雨中漫步二人可以靠得更近. 同一件事物有不同看待的態度. 但它們都是來自自己個人本身的. 沒有一種觀點是外來世界標準附加給你的. 就正如別人對你說一句話. 你根本無法單憑那句話去判斷他的意思. 應該說你不是因為那句說話而理解. 你的理解必然受自身個人的判斷影嚮. 即你看到的所有事物. 其實都是在看你自己.
既然每個人都只可以作出主觀的判斷. 那麼那個的客觀標準從何而來? 美學中的好像存在過客觀. 或者叫它做審美觀較為貼切. 為甚麼? 因為在藝術中可能會存在不會被所有人都認同是藝術品的藝術品. 就例如我把感冒時用過的紙巾用漿糊堆砌成塔. 以去紀念在我身體內和感冒病菌艱苦作戰的白血球兄弟們. 再取一個像”英魂長存”那樣氣勢磅礡的名字. 那是藝術品嗎? 不. 為甚麼? 因為我不是藝術家. 那麼甚麼是藝術家? 從事藝術創作的人就叫藝術家. 那麼甚麼是藝術? ………… 若果你可以給我一個客觀的藝術定義. 那麼才可以證明我那堆”雲吞”不是藝術品. 所以人們換了以審美觀來批判藝術品而不是客觀. 因為若果沒有審美觀人們可以說你沒有審美能力. 但凡是有獨立思想的都容不下客觀的存在.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