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1-30 13:03:07| 人氣34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郁達夫的】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论沉沦—从表面的情色到内心的呐喊

前言
短篇小说《沉沦》是郁达夫早期创作的代表作(留学日本与好友郭沫若、成仿吾等成立创造社所发表之首部短篇小说集),即于1921年七月。《沉沦》是描写一个处于理性萌醒而于性苦闷中的现代青年“沉沦”的悲,其目的主要反映了患有时代忧郁症的一代青年知识份子的复杂心态。郁达夫在其《沉沦:自叙》中说:“《沉沦》是描写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Hypodnondair 解剖,里边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沉沦》主人公的悲剧既是性格悲剧,也是时代兼社会的悲剧。这种种悲剧反映了留学生于异国所遭受的屈辱和内心苦闷,同时也表现对祖国的热切期望。

学者对《沉沦》的评语
《沉沦》的问世,一直处于矛盾的状态。在出版后,一方面受到五四青年读者热烈欢迎,使社会上出现了“沉沦”热;另一方面却受一批守旧、卫道之士的谩骂与批击,因为认为这作品的问世时大逆不道之事。有些人更骂郁达夫是在“诲淫”,称他是颓废派的“肉欲描写者”。指责这是本不道德的小说。当中苏雪林是对郁达夫批评最犀利的作家。她在《郁达夫伦》中处处针对郁达夫的思想与病症。她认为《沉沦》的主人公一见女生就“呼吸急促,面色涨红,面上筋肉就发起痉来,浑身就发颤”这病态不是一般的性苦闷,而是倾向于色情狂的强烈病态。这病态只能荼盲青少年心灵发展,而不是如院阮文钊论郁达夫所说的“每一个人在青年期从生理的发展,必然会发生…. ,而像郁达夫这种病态在一时为青年苦闷的典型。”

此外,苏雪林还说《沉沦》只充满“肉”的臭味,却丝毫不见“灵”的馨香。她也认为作者原旨是想描写灵肉冲突,奈何却穷与心理学研究,自己向来是肉的奴隶,对于灵的意义原也未曾体会过,写作技巧又幼稚拙劣得非常,所以成了此四不象的作品。至于从主人公的意志消沉神经衰弱,结果投海自杀,自杀前泣 着道:“祖国啊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她不认为那堕落青年的自杀是受中国的伤害,也不认为和中国不富不强有关系,却不知爱国思想与这样自杀共存实为极度滑稽兼不和谐。纵观此点,苏雪林终结说明:“作者作品本来没有力量,即说有点力量也被他自相乘除而消失无踪。…郁氏本来是个除了自己实生活就写不出东西来的人,又是喜欢乱发牢骚的人,其作品成这怪现象,我尚不引为奇,所奇的居然还有部分盲目批评家,替他捧场,称赞他能表现现代青年困于经济和情欲的苦闷。”

所谓有贬必有褒,周作人以北大名教授的身份为《沉沦》辩解。他郑重声明“《沉沦》是一件艺术的作品,但他是“受戒者的文学”,而非一般人的读物。这种文学虽然属于非意识的不端方的文学,但已经受过人生的密戒,有他的光与影的性的生活的人,自能从这些书里得到稀有的力,但是对于正需要性的教育的“儿童”们却是极不适合的“(周作人:《沉沦》1922年3月26日《晨报副刊》“文艺批评栏”)。周作人对郁达夫的申辩因此充分肯定了《沉沦》的价值。

二十年后,郭沫若回忆当年的情形时也说了如下公正中肯的话:“他的清新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阵春风,立即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爆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的大丈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作假的困难。”(郭沫若《论郁达夫》)

探讨情色到心理
《沉沦》一开始就突出了主人公由性觉醒而性苦闷,由自省到麻醉,由沉沦到绝望的变异特征。留学日本的他,具有追求真挚的友谊与渴望爱情:“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处,她要我死,我也肯的。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爱我,我也愿意为她而死。”当爱情只是一种幻想而在现实中遭到回绝后,忧郁的病态心理,性苦闷带来的慢性自戕便使他陷入沉沦。他感到自己与人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孤冷得可怜”。后来他的“忧郁症越闹越甚之”。他觉得同学们都在“凝视”他,眼光怀有恶意,后来发展到性变态,寻找情欲刺激,从生理上摧残自己,加速了自己的“沉沦”。他形成了惯性的自淫,即“在被窝里犯罪”,自己恐惧又陶醉,自我意识到这是犯罪,“每深自后悔”。后来他又偷看旅舍主人的女儿洗澡,再往后在野外窥听一对男女野合,他终于不可自拔,走进了妓院的大门。在女人的柔的气息熏染下,陷入道德的沉沦。这种种怀着激动与陶醉的兴趣地渲染,既表现病态心理的渲染,是郁达夫通过作品来对现实生活与满足不了的性欲望的压抑起了相代的作用。

由于种种原因,主人公渴求爱情却不得,便深深地陷入“孤伶”苦闷中,不断折磨自己的精神和肉体,导致沉沦不能自拔。一人独处异域,走投无路,又不甘堕落,只能以死了结。这是人物情绪发展现实的一个必然终点。这并非所有青年皆如此,但却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从以上的分析,《沉沦》是以情绪结构来表现。按常理,主人公可断然与旅馆主人的女儿发生复杂曲折的恋情,也大可不必偷听人家“偷情”、进妓院。然而,恰恰是这些可以衍变为故事情绪线索,借此串联人物的全部自我感觉与心理活动。这篇小说很明显的受到很重视暴露私生活的官能刺激与苦恼的心理的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这篇小说典型的反映了历史新旧交替时期的觉醒了得知识之苦闷。他们在个性解放的启迪下,渴望自由、爱情,却摆脱不了拘囚、得不到爱,寻求出路又别无选择,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这都构成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所谓“时代病”的普遍心理苦闷和情感忧伤及思想困惑。同时,在主人公这种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自我剖白,在在也是对封建旧道德的抗争及挑战。

这小说自叙传的倾向,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心理描写技巧有了很突出的开创性的贡献。这类自叙传小说的主人公与作者的生活意志遭遇紧紧的切近着,也体现了作者的生活应该和作者的艺术紧抱着一起。从中外文学发展史来看,这技巧的发达,和感伤文学有关,是通过主人公的悲苦遭遇,寂寞的境地,孤独的心灵来实现,这与郁达夫当时于日本留学的近十年生活,受海外文化对比所产生及强化的自我意识和民族意识息息相关,并将这些忧郁情绪从作品中坦然地发泄出来。因此在郁达夫在回忆写作《沉沦》的情形曾说:“人生从十八九到二十余,终是要经过一个浪漫的抒情时代的,当这时候,就是不会说话的亚鸟,尚且要放开喉咙来歌唱,何况乎感情丰富的人类呢?我的抒情时代,是在那荒淫残酷、军阀责权的岛国里度过,眼看到故国的陆沉,身受到异国的屈辱,与夫所感所思,所经历的一切,剔括起来,没有一处不是忧伤,同丧失了夫主的少妇一半,毫无起立,毫无勇毅,哀哀切切悲鸣出来的,就是一卷当时惹起了许多非难的《沉沦》。”

当社会打破了宪法制宁静,出现了社会的不平衡态,也引起人们心理不平衡态。作家无法控制自己心灵,更无法于社会有稳定的位置,于是在情、知、意失平衡下,人们进行对自己内心反省,也既是病态社会引起人格结构的变异,因此此小说也推进了心理描写的技术。

《沉沦》实际上是从一 种追求个性解放之感情的热流来冲击封建礼教的巴士地狱的。从传统角度,诗文之作要受理智约束,因温柔敦厚的格调,勿过于强烈与情欲色彩。但《沉沦》却过去士大夫看的惊心动人的真诚激烈的感情及生理、心理的清淤,一泻无余地表现出来,在当时引起了很多非难。乍看之下,一般人会将《沉沦》冠为带有点色情和颓废的小说,更把它定义为卖淫小说。其实这小说属于非意识的不端正的文字,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并非不道德的性质。实际上,它包含着一个初步觉醒者在社会环境的人格障碍,是对压逼的一种逆反心态和报复行为。由于这小说是以人性的解放与意识的觉醒的出现,这必然会引起当时小说形式的变化既包括了人的观念和文学的观念的变化。

“五四”的重任是批判具有残酷性、虚伪性和陈腐的特征以扼杀人欲来维护秩ギ澈坅?#20262;理道德。在这斗争中,鲁迅不愧为勇猛的闯将,以其小说对付封建道德的残酷性;而在批判封建道德的大方向上,郁达夫却以自我暴露为武器来抨击礼教的虚伪性。他的惊人之处,并非是其笔下的那些猥亵、色情与肉感的细节内容,而是他自我的将真血肉、真灵魂和盘托出,一反旧传统的伦理精神的含蓄与矫饰,一一展示与普罗大众。这种“自我暴露”不仅是一种艺术手段,更是对封建旧道德的进攻。

结语
纵观全文,《沉沦》对当时候的人们看来,是一部充满色情色彩的颓废小 来发泄自己内心世界的苦闷与他现实世界中所遭遇的种种不满。郁达夫的小说虽然写了青春期的苦闷,写了变态的性心理与行为,但他内心深处不外乎欲揭示封建时 代所表现的对性与爱的保守却又渴慕的思想,已达到了破除旧礼法与释放他们对性的封闭。从作者内心来看,中国的弱小也是他小说中所要表现的。中国当时社会的腐败和不争气使得生在日本的、异族中的作者明显感到内心的自卑。但与此同时,作者内心还是充满对祖国的热爱和骄傲。作者仍希望凭着自己微小的力量来唤醒祖国和人民。
《沉沦》这小说对当时的青年带来了来了两极化的影响,部分青年仿效了小说主人公的颓废性格与行为,错误诠释了作者写作的用意。另外一部分青年因为这本书而更加理解了中国当时的困境,进而释放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因此,《沉沦》对解放封闭思想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台長: Y P LOO
人氣(34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纯粹分享 |
此分類下一篇:【魯迅的】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