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中心的鬼佬每次上課都會例行公事的讓大家重復的自我介紹(每次都要耶,超煩)。隨便說了幾句話后,鬼佬很奇怪還要逐個問下Are you a local?(我很像問,這個關你屁代志哦?)
也許在飛機上,有人對空姐說我想要一杯蘇打,你可以斷定客人來自菲律賓。有或者馬來西亞人說要喝skyjuice,你就可以腦袋清醒地想到是清水(註:這些地方特色都是從國泰著作《藍天約會》中看來的)。不過説到本地人(是否可以解釋為原著民呢?),我卻很遺憾沒有什麽可以凸顯我們閩南文化或者能強調我來自XX。
看到現在幼兒園的小朋友張口閉口就侃國語,真不知道他們長大會不會講閩南話否?我們的方言正在全國推廣普通話的運動中漸漸的失去主導作用。再來就是我們地方文化也在邊緣化,“高甲戲”和“南音”後繼無人,“蒸哥郎”幾乎絕跡(這是一種街頭藝術,在普度的時候,會有民間藝人擺攤現場用不同顔色的麵粉粘成豬八戒等等人偶出售給小朋友)......很多我們的地方文化在外來衝擊和國家推行的“標準化”中慢慢被邊緣直至消失。
知道爲什麽“面綫糊”店裏總是年紀大的人在吃東西嗎?---因爲少年仔都愛吃Pizza和漢堡了。
知道爲什麽很久都沒看到戲班在廟前“鏘鏘鏘”了嗎?---因爲“普度”越來越沒人重視,頃刻劃拳的場面也不如以往熱鬧和喧囂了。
知道爲什麽唱片行的閩南語CD永遠都是最低價嗎?(台語天后--江蕙都不例外哦)------因爲人們都在瘋類似“HO HO HA HI雙節棍”類似的怪怪國語歌了。
還有就是我們中山街被評爲“聯合國文化保護遺產什麽的”,可街頭上那些幾十年前用錐子打上名號的老店鋪,你還能找到哪一家?
就如同廣東的涼茶鋪越來越少,年輕人讀不出許多“粵語文字”一樣,現在的我們無論來自哪裏,卻越來越相似,沒有任何的個性,沒有任何的特別之處。一個國家,大大小小三十多個省的人越來越同化,好無趣耶。
今天,我寫這篇日誌卻找不到也想不到我能用什麽具有代表性的東西放在圖片上,能讓人一看就知道我是閩南人。所以我找到了香港的許留山作爲延續“地方文化”的代表。
我們也許真的要學習下香港,在物欲橫流的商業社會中,依然重視粵語教學,延續粵劇文化,還有衆多永續經營的“百年老鋪”。
爲什麽很多人喜歡香港,因爲香港有特色,中西並存,歷史與現代和諧輝映。再來看看我們自己,如果除去一口嚇死人的閩南腔國語,我們還能拿出什麽讓別人知道我們來自閩南?
下次如果外教再問我“你是本地人嗎”? 我會反問他:本地和外地,你覺得有差嗎?
以上的圖片是香港維多利亞港天星碼頭的鐘樓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