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1-16 18:15:02| 人氣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盧溝橋事變中日軍力懸殊,蔣介石選擇抵抗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
  
  这一次,蒋介石并没有像以往一样退让,而是毅然选择了抵抗。
  
  68年过去了,是非已有定论,我们不能原谅蒋介石的一切反动行为,但我们同时也不应该忘记:在淞沪抗战的危急时刻,他没有妥协;在日军兵临南京城下时,他没有投降;在国际制裁无望之后,他也没有丧失信心。在那民族危急的时刻,蒋介石也企图力挽狂澜。
  
  在长江三角洲4个月抗战中,蒋介石的战略、战术显得呆板,同时对国际力量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期待,这些都影响了抗战的进行,但淞沪、南京之战显示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使得日本的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美梦成为泡影。此后,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广大战场上愈陷愈深,终致不能自拔。
  
  卢事发生不作避战之想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长期对日本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摸不清日方底细,方针难定。当时,中日两国国力、军力相差悬殊,因此,在国民政府内外,都有一部分人积极主和,或者设法推迟大战时间。军委常委徐永昌认为,中日空军力量之比尚不足1∶3,抗战准备至少尚需6个月,他于1937年7月14日致函军政部部长何应钦,主张“和平仍须努力求之”。在知识阶层中,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和教授胡适等当时也都主张“忍痛求和”,认为“与其战败而求和,不如于大战发生前为之”。
  
  和战是攸关国家命运、前途的大计,蒋介石不能没有矛盾。7月16日,蒋介石邀集各界人士158人在庐山举行谈话会,讨论“应战宣言”。该《宣言》坚决地声称:“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但是,对于这份宣言应否发表,众议不一。蒋介石自己也犹豫不定,7月16日日记云:“此宣言发表,其影响究为利为害?”到7月19日,蒋介石决定排除阻力,公开发表“应战宣言”。日记云:“人人以为可危,阻不欲发,我则以为转危为安,独在此举,但当一意应战,核发战斗序列,不当再作回旋之想矣。”为了减少这份《宣言》的冲击力,他将之改称为“谈话”。
  
  庐山谈话的措辞空前激烈,但是,蒋介石并没有下决心关闭“和平解决”的大门,所以同时表示:“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战事的解决。”此后,随着日本军事行动的扩展,蒋介石的抗战决心逐渐坚决。27日,日军全面进攻北平附近的通州等地,蒋介石日记云:“遭必不能免战之祸,当一意作战,勿再作避战之想。”

台長: 清风一笑
人氣(8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