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在2004年12月11日举行的“立委”选举中只获得89席,离预期的“民进党101席,泛绿过半”的目标相差太远。民进党“全面执政”梦想破灭,陈水扁第二任“总统”生涯陷入提前跛脚的困境。在“朝小野大”格局未变,“枪击案真相调查”,“军购案”展开新一轮较量的情况下,陈水扁的党内威权遭到挑战,“阿扁独大”的形势提前结束。
阿扁已于12月14日辞去党主席职务,党政同步的陈水扁体制结束,民进党回归派系共治的局面隐然浮现。民进党已经不再是个统一的党,其走向、理念、未来战略都要分开来研判,而不能继续以前任主席陈水扁或是继任主席苏贞昌的个人言论为依归。
半年来岛内气氛的大转变
陈水扁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会谈后,达成10项结论,并且签署联合声明。陈水扁表示,在任期之内坚守“四不一没有”的承诺。海外分析家都认定台湾民进党当局在“立委”选举失败后试图回到中间路线。泛绿“立委”席次未能过半之后,陈水扁提出“政党协商合作”,民进党公开表示台湾现阶段不适合“制宪正名”,试图向中间路线靠拢。而陈水扁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扁宋会”的朝野和解大戏,不论“独”派如何反弹,各家的民调都显露出主流民意的期望——岛内安定、海峡和平。这使得在当“总统”的与想当“总统”的人都知道:在岛内愿意为台湾“独立”不惜与大陆一战的人越来越少;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人相信台湾没有能力与大陆一战,美国日本也未必会为台湾与中国一战。
美国插手民进党接班布局
“美国在台协会”(AIT)人员最近频繁出动,故意绕开陈水扁,和民进党内的各股势力进行沟通。AIT的驻台北办事处处长包道格先后约会“行政院长”谢长廷和民进党新任主席苏贞昌,AIT的政治组组长谷立言也同民进党内的其他大佬们展开了私下交流。台北政治圈传言,自陈水扁去年12月辞去民进党主席后,美国为避免民进党内再冒出像陈水扁那样变来变去、不服管教的枭雄,已开始介入民进党接班人之争,防止陈水扁在2008年后通过其代理人继续控制台湾政局。甚至传说如果陈不听话,将公布枪击案真相。这个圈内传言在2005年2月底被台湾媒体报道出来,但没有哪一方出来澄清或否认。所以相信民进党高层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台湾的领导人需要美国的支持,而民进党内再出现“铤而走险”的领导人的可能性也在降低。
阿扁改变路线:以长期“执政”为首要目标
国民党发言人张荣恭表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台北演说特别提到敏感的两岸关系,指出两岸问题的解决应获“两岸人民同意”,这异于他在任内所说的应获“台湾人民同意”。联系到目前布什总统的立场,可以看出美方的用心,在于阻断民进党的“台独”之路。
而阿扁,他终于敢跟“独”派说再见了,因为他不想未来3年日子难过,不想和美国人过不去。当然,到下一届“总统”选举时,民进党的候选人仍然需要“独”派、台联的票源,但是炒作族群、统独议题的可能性和热度将会降低,在这种形势下,向多数民意靠拢,争取美国支持,才是比较稳妥的“执政”之道。
民进党内的派系政治地图
以阿扁为首的“正义联机”转换立场
美国对扁言而无信的作风,感到非常厌烦,从而,避免台湾大权再度落到陈水扁式的人物手中,或是被陈水扁扶植的代理人掌握,可能成为美国目前对台政策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阿扁为首的“正义联机”派系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3月1日晚,阿扁透过视讯会议方式,与欧洲议会议员及新闻媒体进行对话,并接受现场记者的提问。他颇反常态地表示,在他任内,“独立”、更改“国号”绝对办不到,因为以民进党在“立法院”的席位数不够,“我不能自己骗自己,不能骗别人,我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他还说,李登辉过去在位12年都没有做到,即使现在让李再做“总统”也一样办不到。与其说他这个举动是要回到新中间路线,还不如说是为自己所属的“正义联机”这一派留下政治空间,因为他不能再选“总统”,而党主席、“行政院长”、“总统府秘书长”都是其它派系的人,目前“正义联机”唯一的明星是阿扁(明日之星可能是罗文佳、陈其迈);如果给别人留下“正义联机”是极端派的印象的话,无疑是自掘坟墓。所以阿扁在剩余不多的任期内,最重要的就是洗清自己是“台独”极端派的形象,为自己的派系留下发展空间。
党主席苏贞昌与“新潮流系”合流
被安排当党主席的苏贞昌,曾经传出因为跟以邱义仁为龙头老大的“新潮流系”这一派走得太近,阿扁有所顾忌,才给他一个没有资源的党主席干。这次“立委”选举,很多名“新潮流”年轻候选人意外落选,苏又很热心地与“新潮流”并肩作战,准备今年年底的县市长选战。一来是县市长有在地资源,二来民进党不突破台湾北部蓝军的堡垒,就永远不可能拥有一个多数“总统”。“新潮流”过去“挟天子以令诸侯”,“立委”选举失利后,邱义仁说自己快被阿扁推出午门斩首了,落选的段宜康也说“新潮流”向来不是靠阿扁关爱的眼神来生存。由此种种研判,“新潮流”仍然在努力维持在民进党内的重要地位,并寄望在今年年底的地方长官选举中夺取更多实地,然后再来与眼神对他们有所淡漠的阿扁讨价还价。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