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家的概念
「國家」的真正本質為何?現代政治學對國家的通常定義,大多都只將其描述為具有領土、人民、政府與主權,而對外自主、對內最高的政治單位。然而,這樣的定義並無法完全掌握住國家真正的本質為何,進而了解國家一切作為的意義。其實,國家是一擁有合法使用暴力裝置的單位,因此,國家真正的本質事實上與「強盜集團」無異,國家藉由武力的使用滿足自身利益,因此國家無時無刻不在準備戰爭,備戰狀態可視為是國家存在的常態。如果由此來檢視日本,則日本對台灣的野心正是以這種強取、掠奪的強盜心態為基礎的。
日本的強盜心態不單只是出現在對台野心上,國內政治也有相同的情況。史料一般所謂的日本「明治維新」,更精準的說應該是「王政復古(Meiji Restoration)」,因為在此之前,日本採「幕藩體制」,全國各地由幕府與諸侯所統治,天皇並無實質的權力,直到1868-1869年的戊辰戰爭,薩摩藩、長州藩與土佐藩等倒幕派以實際的軍事力量支持擁護明治天皇,各方藩國「版籍奉還」,明治天皇得以一統全日本領土及人民,實施新政。這樣歸還政治權力的過程,未嘗不是明治天皇以暴力搶奪其他藩國人民及土地的強盜掠奪行為!
二、征台的源起
日本對台灣的野心主要起自於為了解決當時日本國內的財政問題。在明治復政以後,曾發行貨幣「太正官札」,但效果不彰,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在不願意向西方列國舉債的情況下,「征韓論」主張出現。只是這樣的主張各有正反不同意見,主張征韓者有西鄉隆盛,反對征韓者則有大久保利通。1871年,發生台灣事件,琉球人在朝貢清朝的途中因天候因素漂流至台灣南部,卻遭到台灣原住民殺害。日本因此得到出兵台灣的藉口,既有征韓主張便轉為征台,而反征韓論者也支持征台主張,再加上當時日本朝中有諸多有志難伸之士族意圖謀反,為了消解這股抑鬱之氣,征台已成無可避免之勢。
三、1874年日本出兵台灣
由於1871年琉球人遭台灣原住民殺害的事件,日本亟欲藉由國際法規訂的漏洞,取得出兵台灣的正當性。中國清廷知曉後,便以「化外之地」、「政教不及」等語向日本解釋,殊不知如此更提供日本出兵台灣之藉口。日本出兵後,由於台灣當時並未有任何現代化建設,若要有效利用台灣資源,則必須先投下不少成本建設當地,反觀琉球則早已納入日本實際管轄範圍中,統治成本必然較低,因此在出兵台灣以後,日本先正式取得統治琉球的名義,而未取分毫台灣領土。從後來的歷史發展看來,日本這樣的政策相當正確,因為1895年馬關條約取得台灣時,清廷已對台灣投下為期20年的投資心血,日本可直接接收清廷對台投資的成果,相較於1874年時的攻台情況,等於立即省下20年的投資成本。
四、當時的琉球地位
琉球的情況與日本其他地區不太相同,並非崇尚日本天皇,而是有自己的國王。因此,琉球與中國維持宗主關係,雙方並且定期進行朝貢貿易。然而,另一方面,日本薩摩藩也以武力等不正當手段脅迫琉球提供物資,因此名義上琉球雖然與中國維持宗主國關係,但是實際上已由薩摩藩取得實際控制權力,這種情況可稱為是「一國兩屬」。薩摩藩在當時仍繼續維持琉球國王的地位,主要是希望琉球能從中國朝貢貿易制度中取得貴重物資,以利薩摩藩的生計。然而,1871年台灣事件後,日本便開始要求琉球必須切斷與中國的關係,並且將琉球事務納入日本內務部的管轄範圍中。1874年出兵台灣後,日本要求統治琉球的正式權力,並於1879年正式廢琉球藩設置沖繩縣。
五、心得結語
這事件整個過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它正符合了「國家的本質是強盜集團」的概念。雖然我主修國際關係,理當為國家間彼此爭奪利益的行為及國際間的無政府狀態習以為常,但是這種直呼國家就是強盜的主張,真讓我的腦袋翻了好幾轉。尤其這種「國家的強盜本質」用於「明治維新」時,更是顛覆了我從小到大的認知,原來所謂的明治維新,其實也帶有著深刻掠奪意味。但冷靜以後再想了想,其實政治領域上的作為有哪一樁不是為了權力競逐而起,只是這樣的爭鬥場面常會在史學家的語彙中被抹滅,取而代之的是史學者忽略政治所產生的史觀。對於日本明治維新,過去我們都太著重於明治天皇進行現代化改革的過程,不論是王政復古、還是版籍奉還,都不在理解明治維新的範疇內,使得我們在處理相關歷史事件時,無法得出一個完整歷史脈絡以分析事件的來龍去脈。一旦我們理解了明治維新背後的那種強盜掠奪的特性與本質,之後的征台事件的起因與發展便可較清晰且完整地掌握。
然而,日本在1874年出兵台灣後,只要求正式統治琉球、未取台灣的成本分析上,我有個小小的問題,就是雖然我們現在可從歷史發展了解日本取得台灣的時機正確,但在1874年當時,日本如何能夠預測20年後能夠取得台灣,而且在這20年之中清廷對台灣進行現代化建設?這是很值得探討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