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5-22 07:39:23| 人氣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陳水扁設下"台獨"五大伏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陈水扁的“五.二○就职仪式”在一片凄风苦雨中举行。一如既往,陈水扁是一个非常善于玩弄文字游戏的狡猾政客,他今次的就职演说继续玩弄“华丽词藻”,东遮西掩、煞费苦心,在不敢公然喊出“一边一国”、“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的情况下,为今后继续推行“台独”分裂活动埋下伏笔。有了这些伏笔,陈水扁也就为今后四年“台独”势力的发展预设了相当大的政治活动空间。看来,陈水扁“独”性不改,在北京发表了“五.一七”声明后,依然不肯悬崖勒马,继续玩火。可以预料,未来四年海峡的局势将会非常严峻!


  伏笔一,陈水扁鼓吹透过所谓“公民社会的建立”,以“偕同参与、集体创造的土地认同与共同记忆”,令台湾“迈向一个新的国家共同体的重建”。

  这里,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土地认同”不见了,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不见了,有的只是台湾的所谓“自主意识”。陈水扁提出这样的主张,是在割断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土地认同”,是在割断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同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记忆”。这难道不是在培植、凝聚、提升分裂中国的“台独”意识吗?有了这样的伏笔和政治指向,陈水扁政府就可以在未来四年继续推行所谓“去中国化”,为“台独”的实现做好准备,建立所谓“新的国家”。

  伏笔二,陈水扁鼓吹要“推动宪政改造工程”,在二○○八年完成“合时、合身、合用的新宪法”;他声称“宪政改造”不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及统独的议题”;但会为“未来人民公投复决国会宪改提案奠定开阔的基石”。

  这里,陈水扁玩弄了一下“宪政改造”的词语,没有像前一阵鼓吹的要“制宪”,但在讲“宪政改造”之后,还是落在搞“新宪法”上。陈水扁虽然声称“宪改”不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及统独议题,但避而不提是否会涉及更改“国徽”、“国号”、“国旗”的问题。其实,陈水扁近年来一直在鼓吹台湾“已经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所谓“领土”也是他们只认可的台湾和金、马、澎等诸岛,这些议题讨论不讨论,根本不影响他们“制定新宪法”走向“台独”!因此,陈水扁在演说中声称不涉及这些议题,只是欺骗世人的障眼法而已!更何况,他还要顽固推行“公投入宪”。

  伏笔三,陈水扁利用所谓欧洲联盟的“宝贵经验”,鼓吹所谓“区域整合不仅是当前、也是未来的趋势”。他声称两岸领导人“应该都能前瞻这个新趋势”,“处理两岸未来的问题”。

  这里,陈水扁是企图把台湾当成“独立”国家,把两岸关系当成欧盟诸国的关系;企图先分裂成功、先“台独”成功,再谈所谓“区域整合”。两岸问题和欧盟问题有本质的不同。两岸问题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必须统一的问题;欧盟是独立国家整合的问题。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何来欧盟式的“区域整合”?陈水扁拿欧盟做文章,拿“区域整合”做文章,妄图用“区域整合”取代“一中”原则,这是他妄图继续搞“台独”的又一伏笔。

  伏笔四,陈水扁声称他“体会”北京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坚持。但“相对的,北京当局也应该要充分了解台湾人民要民主、爱和平、要生存、求发展的坚定信念”。

  这里,陈水扁把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台湾人民要民主、爱和平、求生存、求发展恶意的对立起来,为他们一伙煽动和推行“台独”制造理由。“一中”原则和台湾人民要民主、要和平、求生存、求发展从来就不是对立的。北京领导人早已反覆声明,在“一中”原则下,两岸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一中”原则从来没有妨碍台湾人民要民主、要和平、求生存、求发展。恰恰是,在“一中”原则下两岸追求统一,将为台湾人民的民主、生存、发展带来更广阔更美好的前景。

  伏笔五,陈水扁声称,两岸之间本着善意,共同营造一个“和平发展,自由选择”的环境,“未来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或者台湾与中国之间,将发展任何形式的关系,只要两千三百万台湾人民同意,我们都不排除。”

  这又是一堆看似非常漂亮、“充满善意”的话,但稍微留意就可以看出所谓“自由选择”大有文章,难道“台独”可以“自由选择”吗?难道台湾永远分裂可以“自由选择”吗?在一个中国的原则问题上,在两岸未来实现统一的问题上,是没有“自由选择”余地的。陈水扁企图用台湾民意打“选择”牌、“民意”牌也是枉费心机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陈水扁的就职演说暗藏着为“台独”张目的五大伏笔。面对陈水扁的花样百出,未来四年两岸人民、全球华人反“台独”、反分裂的斗争的确非常紧迫!

  《大公报》

台長: 清风一笑
人氣(6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