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8-21 22:26:18| 人氣67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當一滴水融入了大海 ─《第二座山》讀後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壹、前言─歡喜付出,人不再是孤島

「孤獨、徬徨、焦慮、欠缺安全感」是現代人的通病,在這個講求個人主義的社會裡,每個人天天在競爭之中,為個人的成敗,患得患失,對生活的熱情消失得無影無蹤,活得相當掙扎。幸而我們可以看見許多社會名人在事業成就之後,開始回饋社會,從他們身上,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光與熱。

聖經上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1]這說明當我們歡喜付出之時,就與全體人類產生連結,個人不再是孤島,心中發出源源無盡的喜悅,來自環境的能量不斷加持我們。樂於付出的人,他的生命是開放的,他的人生必然是一場豐盛之旅,因為他所思所想都是如何利益別人,如何有利於國家社會,不是為了自己,外在的各種因緣會源源不斷地幫助他。可是如果我們秉持著個人主義,所思所想都是自己,那無非對世界採取封閉的態度,最後生命的格局會越走越小。

因為從事公益,歡喜付出,無怨無悔,而活出了生命的光彩與豐盛,最好的例子就是孫越,他自60歲左右開始全心全力投身於公益,一直到88歲因病去世。如果「孫越叔叔」沒有投身公益,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演員,他的存在對社會對國家並無重大的意義,他因從事公益,將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擴大,更在西元2000年被天下雜誌選為臺灣最有影響力的200個人物之一。[2]

人活在世上的目的,在於服務他人,因為我們的生活所需,一絲一毫都來自於各行各業的供給,「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當我們理解世界是由各種因緣交織而成的整體,而個人是無法獨存於世的,我們自然而然就會生出感恩之心,進而歡喜付出,貢獻一己給社會、國家。「服務的心」正是與萬有再度取得連結的契機。

貳、專書內容:喜樂來自於奉獻的承諾

    本書《第二座山》是作者大衛‧布魯克斯前一本書 《成為更好的你》(原書名品格)的補充。作者鑑於《成為更好的你》偏於個人主義,進而寫出《第二座山》這一本書。《第二座山》所論述的是臣服的智慧,臣服於志業、婚姻、人生觀與信仰以及社群,藉由這幾個面向,融入社會。作者將本書分成前言與五大部進行論述,前言〈你的第二座山〉中作者認為個人主義與關係主義最大差別,就是喜樂的生活,在此作者論及喜樂的各種層次。第一部〈兩座山〉論述著個人主義導致孤獨,失去與全體的連結,自由使一個人變得漫無目的地生活,聲名、財富無法使人免於孤獨,免受苦,免沒有安全感,那些看似風光的人生勝利組,永遠在比較之中,心中永遠無滿足感。唯有來到人生的曠野,曠野的寂靜使人得以重新審視自己,心與靈產生服務他人的渴望,來到「第二座山」的人融合各種承諾,持續為他人服務,為人生帶來意義。第二部談論志業,以單純的心接受志業的招喚,才能觸及更高層次的熱情,而志業總是在神奇的時刻,透過美麗的事物點燃我們心中的熱情,後以熱情不斷地專精技能,進行奉獻。第三部談論婚姻,這一部說明親密關係的各個階段,經由注意、好奇、對話、磨擦、寬恕,最後進入婚姻,兩個人在日復一日的磨合中,不斷修正自己,最終在婚姻這所學校的道德教育中獲得完整與淨化。第四部談論智性的追求,智性的追求最終是追尋美的永恆形式,最後觸及神性;人類的榜樣是耶穌,而耶穌的偉大在於獻身,獻出自己去愛。第五部談論社群,在社群之中,我們透過遊戲、運動及為抽象概念進行奮鬥,因而產生了情誼,並從社群公約與可能性的對話中找到了連結,最後在〈結論:關係主義者宣言〉一節中,作者將書中論述的觀念,以條列式的宣言加以濃縮總結。

參、專書評價:層次分明的論述中闡明奉獻的智慧

    本書的評價,可從形式與內容進行評論。形式方面,作者條理清晰,論述有理,層層漸進,文章到處點綴著警句,有著畫龍點睛之效;內容方面,作者觀點新穎,發人省思,並且引用各方面的見聞例子來作見證,意趣風生。茲就本書優點進行論述:

一、論述有理,層層漸進

    作者大衛‧布魯克斯不愧為美國知名的專欄作家,其行文論述有理,層層漸進。在本書中,他像書寫論文一般,每一部的子題,都透過各個次子題的論述,逐漸推演,逐漸逼近每一部子題的核心,透過綿密的論述,使得讀者逐漸被說服。這文章布局如弈棋,步步為營,每一處行文的轉折,都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

二、警句處處,畫龍點睛

   《第二座山》這本書,書中充滿警句與格言,讀之發人深思,這突顯出作者大衛‧布魯克斯生命的歷練。這些警句、格言在文章中有如畫龍點睛,增加文章精彩度,例如:在前言中的「喜樂的生活就是活在驚奇、感恩和希望之中」[3],又如:在第一部的〈做出承諾的人生〉一節中「人活著是為了付出。人性最良善的一面就是餽贈禮物」,「你必須先被愛,才能懂得愛;你必須看見自己主動去愛別人,你才會知道自己值得被愛」[4],這些警句、格言,在書中如河流中的寶石,閃閃發光,使讀者在閱讀之時,眼睛為之一亮,透過警句、格言,我們更加理解書中所欲闡述的觀念。

三、觀點新穎,發人省思

作者在這一本書中,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人生成就,提出眾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作者大衛‧布魯克斯在經歷離婚與子女的關係疏離的人生低谷後,對自己的人生與美國社會進行反思,他指陳目前的美國社會充斥著IG人生,不斷地在網路上炫耀自己,並在吃喝玩樂中漫無目的地生活,他認為生命的喜樂來自奉獻的承諾,而個人的品格是在奉獻中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

四、旁徵博引,意趣風生

    在閱讀《第二座山》這一本書的過程中,我不禁發出驚嘆,驚嘆作者大衛‧布魯克斯的博學多聞。作者在書中旁徵博引,不斷在文章中引用各類書籍、名言輔證自己的觀點,並且善用各種實際案例來使讀者信服,使得文章行雲流水,意趣風生。

肆、從書中得到的啟發與延伸:關係主義者的哲學觀與反思

    《第二座山》所論述的是關係主義者的人生觀與哲學觀,藉由奉獻、愛去做智性的追求,藉由志業擴展群體的關係,並融入社群,在第四部〈人生觀與信仰〉中以耶穌作為獻出自己無條件去愛的典範。筆者所服務的機關是每日與民眾接觸頻繁的基層單位,從閱讀《第二座山》這本書中,得到許多觀念的啟發。論述如下:

一、態度決定你攀登的是哪座山

 身為公務人員不管你喜不喜歡,願不願意,你所從事的就是服務人群的工作,不論是所處的單位是輔助單位或是業務單位,你都免不了要跟人群接觸。公務人員可將自己的工作當成事業,也可以把它當成志業;身為公務人員可以藉由公務體系所提供的種種機會,大揮所長,一步一步實現人生的抱負,也可以當成志業,在從事公務的同時,盡心盡力,解決民瘼,透過公職這個媒介,去圓滿服務民眾的願心。在公部門,可以看到好幾種類型的公務人員:第一種類型是待在公務體系混口飯吃的公務人員,這一類的人純粹將公職當成一份工作而已,他沒有將全部的心力用在工作上,對於工作,只要過得去就好,每天準時上班打卡,下班打卡;第二種類型是汲汲營營往上攀爬,在公職各種人際網絡間,積極經營,將公職當成自己功成名就的踏腳石;第三種類型是珍視自己服公職的機會,將其當成服務民眾的媒介,苦民所苦,思民所思,攪盡腦汁,利用公部門所提供的資源,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盡自己的能力,解決民眾所遇到的難題。「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同樣的事情,可以發揮何種效益,決定於自己用什麼態度去面對。除了知名企業家嚴長壽先生利用「第一座山」所獲得的資源,去成立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的例子外;還有許多企業家,在攀爬「第一座山」的同時,亦成功登上了「第二座山」,比如奇美集團的創辦人許文龍先生,在經營事業的同時,也成立了奇美文化基金會,創辦奇美醫院,設立奇美博物館,用各種方式去從事公益活動,也成功登上了「第二座山」。[5]

二、服務是把有限的生命融入無限的時空最佳的工具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就算活到120歲,最後仍然終須一死,在漫漫的時間長河中,個人的生命如白駒過隙,不值言道。個人的富貴榮辱,終將隨著生命的殞沒,而消失無蹤。將個人有限的生命融入無限的時空,最好的方式就是服務;透過服務,我們可以將生命的價值,無限地延長,接受我們服務的人,他再去服務別人,如此生命不斷進行良性循環。「服務即人生,人生即服務」,當我們服務他人之際,也接受了其他人的服務,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沒有人可以離群索居,獨自生存。國父孫中山先生說:「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以互助為原則」,當我們知道自己的存在是各種因緣所供給的,沒有這些外在的因緣,我們一刻也活不了,如此就可明瞭服務是人類的天職。

三、如飽滿的稻穗學會謙卑

    個人主義者最大表徵就是傲慢,個人主義是狹觀的偏見,他們將目光定睛在自己身上,沒有看見大千宇宙,各種因緣在相互交織,彼此互為因緣,「我中有他,他中有我」,互即互入;個人主義者若有一絲一毫的成就,便趾高氣昂,認為這些成就都是自己掙來的;相反地,關係主義者,成就愈高的,愈謙卑,如稻穗愈飽滿,愈低頭,他知道自己如有一絲一毫的成就,都是各種因緣所促成的,自己的努力只是使事業成就的種種因緣之一,沒有其他的助緣,自己斷無所成。關係主義者與個人主義者最大差別,就是學會感恩,關係主義者因感恩而學會謙卑,一個懂得感恩與謙卑的人,無論到哪裡,都會受到祝福,並融入當地的社群,且進一步獻出自己,去服務大家。

四、神一直臨在,一直透過萬有與我們同在

    《第二座山》這本書第四部〈人生觀與信仰〉論及信仰與智性的追求,對於關係主義者而言,最終極的目標即是感受神的臨在,如書中作者所引用的:「天國並非你渴望前往的地方,其實你就是來自天國」[6],其實只要仔細思維,便可發現我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奇蹟,在寒冷黑暗的宇宙中,出現了地球這一顆藍色的行星,除了天體運行的配合,如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距離要能適合生命的誕生,地球自轉與繞太陽公轉的時間要能產生日夜與四季,還要地球大氣成分含量、水氣含量能夠適合生物生存,植物的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氧氣要能夠供應動植物的呼吸,地球上各種生命、物質、能量要能夠產生生態循環,互依互存,我們的存在的確是一個奇蹟,存在的整體就是神,神一直臨在,一直透過萬有與我們同在,如此就不難理解作者為何會說:「喜樂的生活就是活在驚奇、感恩和希望之中」[7],因為當我們與萬物取得連結後,會發現每一道陽光、每一陣風、每一抹花香、每一片落葉都帶著神啟;而他人的微笑與話語是神的恩典。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不難發現神一直臨在。當我們察覺生命的存在是一個奇蹟,我們就會帶著感恩的心,去看待生命中的每一項事物,那生活中種種挫折磨難,就不算什麼了。對關係主義者而言,生命是一場歡慶。

五、發現眾人和自己光的本質,人不再是孤島

    當我們習慣付出後,就會發現眾人與自己光的本質,如作者在前言所引用的:「慈悲最本質的概念是,從眼裡只有自己的擁擠世界,移居到一個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寬廣世界」[8]。釋迦牟尼佛在證悟佛道後,見到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成聖;聖經裡說:「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9]當我們思惟同在地球上的七十多億人類與我們同具光的本質,來到這個世界上,與我們同樣是來為他人付出,為他人服務的,那我們將不再孤獨寂寞,我們將不再覺得自己是孤島,這是關係主義者與個人主義者最大的差別。個人主義者不管自己有多大的成就,因為他所注目的焦點都是自己,缺乏與外界進行心靈的連結,在夜深人靜之際,終不免有孤獨寂寞之感;而對關係主義者而言,付出與服務是他的日常,每日將自己化身為光和熱,為了消除人類的苦難和不幸,不斷地努力,從中獲得滿滿的心靈喜樂,並察覺芸芸眾生同為光的本質,如此的生命,當時時刻刻都充滿意義,不可能會覺得孤獨寂寞。筆者思索至此,就覺得自己身為公務人員是前世修來的福報,作為公務人員只要用心正確,凡事都想到如何利益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民眾,如此一直做下去,到退休那一刻,一定覺得此生過得非常有意義。

六、對臺灣現況的反思

    臺灣長期對美國文化馬首是瞻,《第二座山》書中所提到的對美國種種病徵的反思,都可以作為臺灣的鑑戒。比如書中所提到的「IG人生」,現在的臺灣現況,何嘗不是如此,許多人喜歡在臉書、IGline上炫耀自己吃什麼、去哪裡玩,企圖吸引眾人的目光,使網友在臉書上按讚留言。在臉書上有眾多的好友、追蹤者,如此看來好似許多人與之互動,熱鬧無比。但實際的生活,卻沒有任何的互動交集,生命沒有產生任何的連結。又如書中所提到「充滿不安全感的人生勝利組」,在臺灣也是如此的情形。臺灣地狹人稠,人與人之間競爭之激烈,比之美國,有過之而無所不及,人人在競爭中,患得患失。書中提到對志業、婚姻、人生觀與信仰、社群的獻身,恰好也是對臺灣現況所開出的藥方。

伍、結語

    成功攀爬「第二座山」的人,並非征服「第二座山」,而是被周遭的人事物所接納,如一滴水融入了大海。當一滴水融入了大海,它將不再只是單單一滴水,它獲得整個海洋的能量,與整座海洋一同澎湃、一同湧動;可是如果一滴水孤獨地存在著,它將隨時被太陽蒸發消亡,個人主義式的自由只是虛假的幻象。其實我們一直與大海同在,這個大海是指世界萬物交織而成的全體,我們當如一滴水在大海中找到歸屬感。身為公務人員,可以單純當個朝九晚五,上班打卡,下班打卡的上班族;也可以當個有擔當,凡事為民眾著想,為民眾解決問題的好公務人員,純粹看我們用什麼態度去面對工作。俗云:「愛比自私更有力量」,當一粒麥子不死,它永遠只是一粒麥子,自私的生命活著的意義不大;若將我們的生命奉獻給國家、社會甚至全體人類,我們的奉獻會隨著時間開花結果,內心無限的喜樂就是花果。所以讓我們努力去愛,勇敢去愛,以服務的人生觀用智慧彼此相愛,一起融入愛的大洋中。

陸、參考文獻

一、專書

1. 大衛‧布魯克斯著,廖建容譯《第二座山》,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2. 《新約聖經》,台中:國際基甸會中華民國總會,2014年。

二、網頁

1. 天下雜誌200期網頁https://www.cw.com.tw/magazine/magazine.action?id=732

2. 奇美實業網頁http://www.chimeicorp.com/zh-TW/?page=social-contribution

 

 

 



[1] 《新約聖經》,台中:國際基甸會中華民國總會,2014年,P19

[2] 見天下雜誌200期網頁https://www.cw.com.tw/magazine/magazine.action?id=732

[3]專書《第二座山》,p40

[4]專書《第二座山》,p103

[5] 見奇美實業網頁http://www.chimeicorp.com/zh-TW/?page=social-contribution

[6]見專書《第二座山》,p342

[7]見專書《第二座山》,P40

[8]見專書《第二座山》,P39

[9]《新約聖經》,台中:國際基甸會中華民國總會,2014年,P40

台長: 劉俊余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67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