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文學系李倍慈的碩士論文《現代的宗教向度─以周夢蝶、蕭蕭、敻虹、許悔之為中心的探索》將《肉身》這一本詩集歸類為宗教化時期的第一本作品,筆者認為這種歸類值得商榷,許悔之的《肉身》這一本詩集,除了與詩集同名的〈肉身〉一詩與在卷首所引用的經文外,其餘諸作與宗教關聯不大且許悔之在第一本詩集即出現以宗教典故入詩的作品。許悔之在卷首引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的一段經文:「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這一段《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的經文所說的是當無人我對待,一切都以於平等對待,理解生死只不過是現象的變化,不再有時間的觀念,此時就證得空性了,故不起嗔恨心。而許悔之的《肉身》這一本詩集中的作品勉強與引文說的上關係的只有詠翁山蘇姬〈肉身─緬甸和平反抗者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一詩,許悔之詩中的翁山蘇姬並非一昧的孤高,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慾有快樂悲傷,如〈肉身〉一詩中的「夜裡,那具熟悉的男體/又在眼前不斷地漂浮/只有他,不能撫觸我/背後的疤/我為他懷胎/生養孩子/病了的時候,他趴在/床前吻我/虛弱的額頭」,詩中翁山蘇姬是喜悅人間情愛的,因為懂愛,才會用孱弱的肉身去蠻橫的軍人,才會忘卻小我的,以一己之身喚醒緬甸全國國民的自由意志,因為有血有肉,因為如一般人般的平凡,翁山蘇姬才顯得如此不平凡,如此偉大。其中的詩句:
佛說,生命不止於
一燈或者二燈
在太陽還沒照到的地方
誓不斷情
願做飢餓的眾生!
這種不忍眾生苦,生生世世眷顧眾生,詩中的太陽還沒照到的地方暗指眾生還生活愚昧中,就永不入涅槃,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救度眾生。這種精神是大乘佛教的精華之所在,在翁山蘇姬儼然是活菩薩了。
李倍慈在其碩士論文中提到:「《肉身》充滿色欲橫流,整本詩集皆是」及南方朔在〈不安全的距離─賴悔之和許悔之〉提到的:「《肉身》詩集裡,除了寫翁山蘇姬的〈肉身〉及寫林義雄的〈不忍〉之外,主要都在談論情慾。」。對這個說法,筆者持保留意見,《肉身》這本詩集,意象明顯影射到肉欲的部分只有〈逃出弗洛依德〉組詩中的〈獨角獸〉、〈一切沉淪〉、〈當記憶勃起〉、〈沉淵盡頭〉等四首詩。許悔之在《肉身》迴旋的主題是愛情與孤獨,比如〈逃出弗洛依德〉組詩中的〈伊底帕斯〉談論愛情的突如期來、〈木偶奇遇記〉談論愛情謊言之必要、〈1/2個弗洛依德〉談論的愛情潛在的恐懼,〈病〉與〈秋天在台北〉書寫愛情的報償,〈絕望嘉年華〉書寫哀莫大於心死,〈蛀蝕〉書寫孤獨,〈千分之一秒的流星雨〉書寫生命的燦爛和短暫:
日蝕之際
土吸盡水
水吞食火
大火引爆群星
群星撞擊地球
不要用頭顱
扛起地球
善男子
這一次睡去
生
或者
死
也不過是匆匆一瞥
壯闊而又,短暫
千分之一秒的,流星雨
〈千分之一秒的流星雨〉一詩先從壯闊的天象開始,在來焦點投注在人類身上,「不要用頭顱/扛起地球」,這個典故出自於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的兄弟阿特拉斯因幫泰坦神與宙斯對抗,在宙斯獲得勝利,被宙斯罰永遠扛著地球。前行代詩人方旗的〈阿特拉斯〉也運用到這個典故:
戴勒菲斯的悲劇:水
西西發斯的悲劇:石
普羅米修斯的悲劇:鷹
阿特拉斯的悲劇:地球
換肩之際,地球偶然脫離肩膀
它懸離在空中,並沒有像玻璃器皿跌碎
一滴淚由虛無落向無窮遠
倘若你不再被需要,你將如何?
倘若你的負荷純屬多此一舉,你將如何?
倘若你畢生的事業只是個愚行,你將如何?
一滴淚由虛無落向無窮遠
在肩膀之外,在手掌不可及之處
地球,像印刷機一樣準確
把黑白相間的日子
一頁一頁地吐出來
方旗的這首詩說的「悲劇」是指上天給於一種束縛或者一種使命:戴勒菲斯的悲劇是被水所困;西西發斯的悲劇是不斷重複地在山上滾石;普羅米修斯其肝臟不斷地被鷹刁食而復生,復生而刁食;而阿特拉斯被宙斯處罰,命其以肩扛著地球,方旗詩中的設想當阿特拉斯忽然有一天,覺得扛著地球的那一個肩膀太酸痛,將地球換肩扛,不慎地球脫離了肩膀,這時他發現地球停留在虛空,原來扛著地球的處罰只是個愚行,在方旗的詩中將阿特拉斯扛著地球的處罰轉化為視天下為己任的志業。當以天下為已任者,在發現自己在宇宙之中也如芸芸眾生,渺小的可有可無,那種失落感是可想而知的。
許悔之在詩中說「不要用頭顱/扛起地球」,深具諷刺性,渺小的人類真的能肩負地球,繫天下的存亡於一身?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世界是由各個份子所構成的,每個人都只是整體中的小份子;古代的儒者以天下存亡為己任,只是個人一廂情願的想法,所以詩人說「不要用頭顱/扛起地球」。詩句「這一次睡去/生/或者/死」也深具哲學意涵。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莊周夢蝶,是夢中的蝶為真或醒時的莊周為真?許悔之在詩中也提出相同的疑問,現在的存在是生或死如莊周夢蝶不得而知,那睡去是生或是死也不得而知。不管生或死,人類一個生命週期的存在在宇宙中真的只是一瞬,短暫又壯闊,如千分之一秒的流星雨。
〈哪吒讀封神〉暗示寫詩的張狂,〈在沉默後面〉暗示沉默比言語更大,〈我們神秘的悲傷〉書寫無常,〈不忍〉以詩致林義雄,將林義雄面對苦難時的人格烘托出來,在整本詩集中以〈擱淺的鯨魚〉和〈迷路的鯨魚〉這兩首詩最值得注意,許悔之開始他的生態、死亡與意象書寫,筆者將在第四章加以論述,此處不在贅述。
吳潛誠教授在許悔之的詩集《肉身》序〈詩篇是身心介入的延伸〉一文中指出:許悔之的詩作是神秘莫測剎那間靈感的火花,把「記憶」和「思考」當做次要的襯托背景。吳潛誠教授又指出臺灣詩壇一直以來瀰漫著逃遁的風氣,與當下的現實脫節。而從許悔之的《肉身》一書,可見許悔之逐漸從逃遁的文風走出,介入社會關注他人。
對於吳潛誠教授從許悔之《肉身》一書,可見許悔之逐漸從逃遁的文風走出,介入社會關注他人的論述,筆者持相反的看法。筆者認為許悔之的文風一直是在介入與疏離的邊界游移,他關注的往往不是社會的表象,作品常常聚焦於人性中難以言說的慾望和情感。
參考吳潛誠〈詩篇是身心介入的延伸〉,許悔之著《肉身》,台北 皇冠,1993年4月,頁9-28。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