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薩的老師
在遇到煩惱時,一般人都渴望能適時得到智者的點撥,化解危疑。而在佛
教眾多菩薩中,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便常常為學佛者點亮智慧的光芒。
他乘座在虎虎生風的獅子上,右手握智慧劍,展現大智慧的光芒,左手所
持的蓮花上,則安放著一部象徵智慧的《般若經》,文殊菩薩也因代表智慧,而被尊稱為諸佛之母、諸佛之師,以無上智慧開啟了無數佛菩薩的佛性。
文殊菩薩曾發願說,如果有任何一尊佛,非他的接引與護持而成佛,便不
成佛。修學文殊法門的國父紀念館副館長曾一士特別就此指出,這句話的意思,是以文殊菩薩象徵智慧,表示覺悟成佛的關鍵在於智慧。佛既是因智慧而生,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薩,也就成為諸佛之母。
彙編《文殊菩薩聖德新編》的佛教歷史學者藍吉富,就智慧對修行的重要
性指出,六度波羅蜜會以般若為前導,乃因智慧是解脫的關鍵,否則雖然可得到人天福報,仍舊難以脫離生死輪迴。
曾撰寫<文殊菩薩智慧法門>一文的作家施叔青也有相同看法,她認為人
都是為欲望所累,一個有智慧的人則能生起出離心,從而離苦得樂。面對世紀末的人心惶惶,我們不但需要文殊智慧處理千頭萬緒的生活,對於修行路上的種種障礙,我們也需要文殊的空性智慧斬斷煩惱,不再隨著名利欲望流轉不已。
外冷內熱的老師
原本已經是佛的文殊菩薩,佛號為龍種上如來,因為不忍眾生苦,所以又重入娑婆世界,再現菩薩身度眾,並且自願退居為佛陀座下的弟子,幫助佛陀弘
法。在《放缽經》中,佛陀便感恩地說他能夠成佛,都是文殊師利的恩惠,並稱文殊師利是佛道中的父母。
這位諸佛老師的教化方式,與佛陀的方式相當不同,著重於第一義諦,而
非世俗諦。印順導師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一書中,針對文殊菩薩的修行法門,有著精闢獨到的見解。導師指出,佛陀為因機教化,而用循循善誘的漸進方式,文殊菩薩則是直捷開示的頓悟方式。
藍吉富進一步就文殊教法,幽默地譬喻說:「菩薩常會哄人,告訴你只要
乖乖吃藥病就會好,但是文殊菩薩會直接的告訴你,你已經病得快死了。」可惜這種開門見山下猛藥、治重病的方式,很難為大眾所接受。但是文殊菩薩認為說淺法,並不能斷病根,所以仍堅持要說甚深法。
文殊菩薩在過去生名為勝意比丘時,曾毀謗大乘深法,不但墮入地獄受大
苦,並因此罪報千百世不能聽聞佛法;幸而在罪報結束後,亦因曾聽聞深法,而有利根智慧,能巧說深法。
與眾不同的文殊法門,其獨到特色充份的展現在文殊菩薩與人的對談方
式。曾一士便認為,文殊菩薩的語言風格,非常有禪味。他形容就像是禪師常逼人不假思索「快道一句來」,而就在這電光石火間,讓人激發出智慧的火花。
藍吉富則指出,其實中國禪宗常將文殊菩薩的言行紀錄做為公案,成為一
種參禪教材。例如文殊入門一公案說,某天文殊菩薩站在門外,佛陀看了便問為何不進門來,結果文殊菩薩回說:「我不見一法在門外,何以教我入門?」
除了語言,文殊菩薩在行動上,也是特立獨行的。例如有次五百位菩薩因
得宿命通,見到過去生所犯下的種種罪業,心中懊悔而不能修證。文殊菩薩為破除他們的內心執著,就持劍做要殺佛的樣子,佛陀知道文殊用意便與他配合,使得五百位菩薩了知一切法如幻無我 ,化除心中罫礙,這便是智慧劍的典故由來。
文殊菩薩的智慧法門
想要了解與學習文殊菩薩的修行法門,可以閱讀與文殊菩薩相關的大乘經
典,由於這些經典多達一百多部,可先參考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文殊師利法門》一文,對文殊教典所做的分析介紹。
在行門部份,研究文殊菩薩的華嚴專宗研究生慧道法師表示,在華嚴宗的
華嚴三聖裡,文殊菩薩主智門,而普賢菩薩主理門。他指出,文殊菩薩的智慧是融入在普賢行上,如果沒有文殊智慧就不能顯出普賢大行。
在藏傳佛教裡,則不管是入門或修深法,文殊法門都是非常重要的修行。
現於印度留學研究藏傳佛教的陳芃至表示,觀音、文殊與金剛手菩薩是藏傳佛教入門的三大菩薩,由於文殊菩薩能加持人,斬斷修行上的所知障與煩惱障,因此師父自然會替初學者安排文殊灌頂。
而就進階的修行者來說,修學文殊三昧時,經由觀想與持咒,可讓人進入
空性,與所修的文殊菩薩本尊沒有分別。陳芃至進一步說明道,人會流轉在生死中,主要的問題就在於貪瞋癡讓人心智不清明,透過以文殊菩薩為本尊的修行法,可以幫助人斷除煩惱,顯露出本具的智慧。
因為修持<文殊咒>可得破除煩惱障礙的智慧,因此不但修持<文殊咒>
者眾,市面上也可聽到配上流行曲風或傳統樂風的<文殊咒>。可惜的是,有些人持咒的動機,多停留在求取聰明才智部份,將文殊菩薩當做是「文昌君」、「孔子」,希望菩薩能保佑自己考試順利。其實文殊菩薩智慧的可貴處,不只是世學的才智,最重要的還是在於能幫助眾生破除無明煩惱,不再隨業報輪迴。
至於文殊菩薩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則可從以五台山為宗的文殊信仰談起。
五台山自古就是文殊信仰的核心,虔敬的信眾一直絡繹不絕於道。而聖嚴法師與達賴喇嘛去年(1998)在美國紐約,進行「文殊菩薩智慧法門--漢藏佛教世紀大對談時,聖嚴法師曾幽默的說,可再相約五台山繼續未完的話題。
因著智慧的力量,可以讓文殊菩薩乘願來去六道,處身於煩惱的娑婆眾生
裡,卻不為煩惱所縛綁;並且以他的般若深智慧,持續的引導眾生走在成佛之道上。這樣一位菩薩,也是經常為煩惱所苦的現代人,一個學習離苦得樂的好榜樣。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