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05 09:01 新闻晨报
2007年,對臺灣現代民歌而言,實在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現代民歌之父”楊弦的《中國現代民歌集》發表32周年;胡德夫《牛背上的小孩》發表30周年;扔掉可樂瓶,高喊著“要唱自己的歌”的李雙澤去世30周年;誕生了一批“齊豫”的臺灣金韻獎創辦30周年……
20世紀70年代,寶島臺灣掀起了這場校園民歌運動,不同於我們通常理解的“民歌”概念。當時,在臺灣知識份子和大專院校學生中,展開了“唱自己的歌”運動,其中湧現的音樂人吳楚楚、李宗盛、李壽全、梁弘志、馬兆駿、葉佳修、蘇來、李子恒以及民歌手蔡琴、齊豫、鄭怡、邰肇玫、李建複、施孝榮、童安格等等,持續影響著臺灣樂壇乃至華語樂壇長達二三十年的音樂走向。
追憶者:潘越雲
我最早接觸的臺灣民歌時代的作品,就是楊弦的《迴旋曲》,這是根據餘光中的詩作創作的歌曲。第一次聽這首歌時,我只有十幾歲,感覺優美的旋律中表達了一種蒼涼美。
說起來,楊弦稱得上是臺灣”現代民歌之父“。1975年6月6日,他和趙樹海、胡德夫在臺北中山紀念堂舉行了一場演唱會,推出9首歌曲,這就是被視作中國現代民歌之夜的演唱會。後來,在餘光中支援下,楊弦大膽把首張專輯稱為《中國現代民歌集》,這張唱片在臺灣再版十餘次,楊弦的唱法和創作本身深深影響了後來的校園民歌的創作。
追憶者:齊豫
真正發出“要唱自己的歌”聲音的,是從菲律賓回到臺灣的畫家李雙澤。1976年12月3日,他在淡江大學的一場演出中,突然扔掉了手中的可樂瓶,拿起吉他唱起了一首叫做《補破網》的歌,隨後質問全場:“到處是美國的流行歌,到處是可口可樂,我們有沒有自己的歌曲?”之後,臺灣的高校內,創作之風日起。
臺灣有個叫陶曉清的電臺主持人,被稱為“民歌之母”。1977年,她開始在節目中播放民歌,後來,又開設了民歌排行榜,播放胡德夫、吳楚楚、楊弦等人的歌曲,即使後來興起出唱片,她的節目仍然是民歌手推廣的最好地方。
追憶者:葉佳修
1980年左右,臺灣的校園民歌達到最高潮,其中,面向校園的兩大歌唱比賽功不可沒。一個是1977年,由新格唱片推出的“金韻獎”,它鼓勵年輕人自己創作、演唱;另一個則是海山唱片推出的“民謠風”比賽,加入對校園歌手挖掘的隊伍。最初,兩個比賽選手間壁壘分明,一種就是我、蔡琴這樣的,不包裝不打扮、長得不太好看,“民謠風”一般是這一類人參加;而另外一種是李建複那樣很精緻的歌手,“金韻獎”就是他們的天下。而齊豫真正懂音樂,會彈吉他,一下子拿下兩種完全不同風格比賽的冠軍,她就是當年的“超女”。
齊豫第一次參加“民謠風”比賽時,我在台下當評委,我記得她自彈自唱了一首西洋歌曲,那聲音真是擋不住的天籟啊。我們都說,她的嗓子就是她的樂器,精准到連李泰祥老師都非常佩服,我們把它叫做“齊豫協奏曲”。
後來,她首唱了我的《鄉間的小路》,讓我非常驚訝,她是那種“你給她什麼歌,她都能深入內部唱出自己感覺”的歌手。我一直認為,自己根本框不住齊豫的聲音。
“金韻獎”、“民謠風”比賽,使一批優秀的民歌手如李宗盛、羅大佑、張艾嘉、童安格等人,在這一時期嶄露頭角。
追憶者:葉佳修
1981年,蔡琴、李建複、李壽全、蘇來、靳鐵章、許乃勝組建了一個集策劃、創作、演唱於一身的小團體,在臺灣樂壇首開音樂工作室的先河———“天水樂集”。
他們做出《柴拉可汗》和《一千個春天》兩張作品,驚人的原創性、嚴謹的製作,加上出色的演唱和編曲,使它們成為民歌運動睌期登峰造極之作,但僅推出兩張專輯後,“天水樂集”就因銷量不如預期、成員入伍和留學等因素宣佈解散。
追憶者:王夢麟
民歌餐廳是民歌時代的派生物,“木船”作為領頭羊,早年幾乎就是民歌的代名詞,從李宗盛、殷正洋到後來的周華健 、周治平、潘美辰 ,都是“木船”的歌手,尤其是一年一度的“木船民歌大賽”更是歌手踏入樂壇的捷徑之一,張雨生 、陶晶瑩 、林志炫 、張宇、遊鴻明等歌手都因參賽而入行。
周華健曾在一次採訪中回憶道,大學時在木船民歌餐廳駐唱,生意紅火時,聊天的聲音有時壓過他的歌聲;而冷清時,一個客人都沒有,他也獨自歌唱。直至20世紀90年代,最後一家“木船”拆除,不復存在。
那些故事
葉佳修:第一首歌寫給隔壁班女生
葉佳修談到當年的創作源頭時,透露了大學時代的一段初戀———他的第一首歌曲《流浪者的獨白》,就是寫給隔壁班一個處女座女生的。
“最初,我是寫了一首新詩,發表在校刊上。有一天,我發現,刊登這首詩歌的校刊被丟在地上,上面還踩了一個大大的腳印。
我突然醒悟,文章始終是靜態的,要讓你心愛的人明白你的心意,必須要唱出來。我很快到吉他社報名,只花了一個月,就學會了八個和絃,然後,自己譜曲自己唱歌,這首《流浪者的獨白》就這樣誕生了。”
“那麼後來呢?這個女生有什麼反應?”記者追問。
“結果,畢業那天,她跑過來告訴我,第二天,她要和別人訂婚了。不過,她對我說:‘謝謝你充實了我4年的生活。’因為全校都知道,我追了她整整4年,她也因此成為公眾人物。”葉佳修笑著為自己解嘲,“那個女孩對我說,我是‘公共財產’,所以不能專屬。”
王夢麟:我是那個圈子的怪人
沒讀過太多書,半路出家當歌手,第一個在現代民歌中注入商業化元素。
王夢麟說,自己是“民歌圈子”裏的怪人:“我是第一個到秀場去的民歌手,當時,有個代表人物因此批評了我,可後來,我發現對方也去了秀場。”
王夢麟告訴記者,當時,自己家裏經濟條件不好,為了養家,必須去秀場做表演。“人要抓住青春期,我知道自己紅了,而且還年輕,為什麼不去賺錢呢?”
民歌手站在秀場,多少是有些與眾不同的,為了在舞臺上不冷場,王夢麟講笑話、學口技、模仿別人,總之,跟觀眾打成一片。後來,他還帶上了蔡琴、潘越雲,“我是這撥民歌手中的大哥哥,我把她們從西餐廳裏的‘月星’,變成了‘日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