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奏家親攜樂器上陣講解
周末音樂會演前知音對談
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今年訪台將巡演臺北、臺中、臺南、屏東、臺東,首度為臺灣樂迷呈獻全場不同時期、風格的巴哈作品,讓巴哈精神百花齊放!
演出曲目中的奧妙、音樂家們為何選擇演出這些作品、如何了解和詮釋這些作品?
此次三場周末音樂會場次,於臺南、屏東、臺東三場音樂會當晚6:00~6:45,舉辦「柏林愛樂巴洛克演前知音對談」,由獨奏家們親自攜帶樂器上陣與樂迷談巴哈、巴洛克,並在講解中搭配示範演出,讓樂迷搶先體會巴洛克音樂之美。
凡購買臺南、屏東、臺東三場音樂會票券之觀眾,可直接持音樂會票券入場參與知音對談,提早感受巴洛克音樂之美。在演前知音對談之後,將會讓樂迷離場稍作休息,也將剛剛所聽所聞沉澱,之後再行進場聆聽音樂會。透過這樣的演前示範,在對巴洛克音樂更為透徹的基底下,相信在當晚正式音樂會中,將會更有所得。 6/7記者會現場合照
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向巴哈致敬
Berliner Barock Solisten–A Tribute to J. S. Bach
6/8 臺南市立臺南文化中心
6/9 臺東縣立文化中心音樂廳
6/10 屏東縣藝術館
6/12 臺中中山堂
6/13 臺北國家音樂廳
巴哈J. S. Bach:
b小調第二號管弦組曲,BWV 1067
g小調為雙簧管與弦樂所作的賦格,改編自BWV 542
G大調第四號布蘭登堡協奏曲,BWV 1049
D大調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BWV 1050
d小調為弦樂所作的賦格,改編自BWV 538
d小調小提琴與雙簧管協奏曲,BWV 1060
臺北、臺中、臺南場次請洽年代售票;臺東、屏東場次請洽兩廳院。
︱柏林愛樂巴洛克演前知音對談︱
時間/地點
6/8 晚間6:00─6:45臺南市立臺南文化中心
6/9 晚間6:00─6:45臺東縣立文化中心音樂廳
6/10晚間6:00─6:45屏東縣藝術館
入場時間:晚間5:30─6:00
參加辦法
*凡購買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訪台6/8臺南場次、6/9臺東場次、6/10屏東場次票券之觀眾,可參與您所購買場次之音樂會演前知音對談。
*請於音樂會當日持您所購買場次之音樂會票券直接入場,一人一票,依票券座位入場 臺灣樂迷真幸福
獨奏家足跡遍全台 攜手獻演布蘭登堡
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這次來臺灣巡演5場(6/8-6/13),佔全團全年演出1/4;這次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足跡遍及台灣最北、最南、最東縣市,用音樂弭平距離,為臺灣古典音樂的推廣再立下一個里程碑。
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曾訪台數次,這次更難能可貴的演出了兩首布蘭登堡協奏曲。布蘭登堡協奏曲是巴洛克音樂史上的里程碑,也是巴哈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譽為協奏曲的最高傑作。第四號布蘭登堡協奏曲中,兩把直笛的對話多是擔任演奏主題,輕靈悅耳的旋律似小鳥吱吱歌唱,如果您在一天的早晨聽到布蘭登堡第四號協奏曲,一定能夠以愉悅的心情開始一天的生活。
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也有人認為是大鍵琴協奏曲,其大鍵琴演奏難度超越當時普遍的大鍵琴演奏水準,巴哈能作成此曲,可見他鍵盤技巧的卓越超群。這首曲目在音樂史上有相當高的重要性,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把大鍵琴從數字低音的伴奏地位提升到獨奏地位,也因為這一步,之後才有鋼琴協奏曲的發展。
獨家專訪、示範演出 限量樂教DVD
除了音樂會,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也特別為臺灣樂迷錄製第四號布蘭登堡協奏曲、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小提琴與雙簧管協奏曲、第二號管弦組曲的片段演出示範,並由多位獨奏家親自談巴哈對他們的影響、巴洛克音樂的迷人之處,以及他們此次帶給台灣樂迷的音樂之禮,利用影音推廣音樂教育。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樹立了高科技與音樂結合的最佳典範,此次影音錄製即是特別運用數位音樂廳HD技術,在音樂家們授權與MNA剪輯之後,製作成精美的限量紀念DVD,以三個主題─訪臺介紹、示範演出選粹、獨家專訪呈現給樂迷,全長約為半小時,希望讓樂迷對巴洛克音樂有更深的認識。為落實真正推廣,MNA也特別獲得音樂家授權,並在臺南市政府、臺東縣政府、屏東縣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開放讓這三個縣市各級學校、政府機關(包含區/鄉公所等)申請,以教育推廣為目的播放長達一個月。 大鍵琴 | Raphael Alpermann 拉斐爾.亞伯曼
巴洛克Baroque
巴洛克指的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之後到古典主義時期成型之前的時代或是當時的音樂類型,約是在1600年至1750年之間。「巴洛克」一詞來自法「baroque」,最初源於葡萄牙文「barroco」,指的是不規則或是球根狀的珍珠,最初是建築領域的術語,後逐漸用於藝術和音樂領域。巴洛克音樂的特點包括:戲劇張力與動感、自由開放的形式、大量裝飾性的音符、情烈的對比、對不同風格的包容、個人主義,以及情感的表達。
從宮廷談巴洛克音樂
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成團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以柏林愛樂的編制,除了韋瓦第四季(義式巴洛克音樂)以外,有許多珍貴的巴洛克音樂無法有演奏的機會。但稱巴洛克音樂為室內樂並不是正確的說法。巴洛克時期,音樂家主要是在宮廷內演出,合奏團中的宮廷樂長常為大鍵琴家所擔任,。而在當時為王公貴族演出的情況下,音樂家的仕途順利與否與其演出是否受到賞識有極大關係,可以發現曲目中各個樂器都會有獨奏的機會,這也是各個音樂家力求表現的大好機會。
從數字低音談巴洛克音樂
數字低音(basso continuo)則是巴洛克時期特有的創作技法。作曲家僅譜出低音聲線(一般由大鍵琴、魯特琴、大提琴所演奏)的部分旋律,上方的和聲則由數字標示,給予表演者基本的演奏方向,藉此思考該如何表現該首作品。因此,同一首曲子在兩場演出中常常會聽起來不太一樣。這種低音是不能間斷的,否則不易知道當用何種和絃來伴奏,因此也叫作通奏低音或連續低音(Basso Continuo),以別於複音音樂中,低音時隱時現的情形。
從賦格、對位談巴洛克音樂
賦格的主要特點是相互模仿的聲部在不同的音高和時間點相繼進入,按照對位法組織在一起,是複音音樂的一種固定的創作形式。是巴洛克時期的一種重要音樂作曲形式。賦格曲的曲式在變化上是非常有彈性的,它唯一保持不變的特色,就是樂曲的開始,主題總是單獨出現,無任何聲部伴奏。作曲家以加強表現主題的手法,讓聽眾記者。了解賦格曲的最好辦法,就是在音樂中尋找主題。在主題第一次呈現完之後,其他聲部就會以輪流模仿主題的方式展現開來。賦格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時期,從16世紀的宗教音樂就開始有這種作曲方法,一直到18世紀巴哈時代才達到頂峰。
巴洛克樂器
當今許多研究、演奏巴洛克音樂的團體,所演奏的方式並不相同。有些音樂家演奏巴洛克音樂會特別使用古樂器,但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則試圖以研究古典音樂的方式研究巴洛克音樂,並將古樂器的原則應用於現代樂器之上。現代樂器的音準較高,而音樂家們既然已掌握了巴洛克的精神,就可以用當代的樂器詮釋與巴洛克的演出方式連結,包含清晰的聲響、調音方式、及人們聽見的聲音。這就好像許多人在小時候都學過鋼琴,巴哈的許多小品是學琴學子必練的,但其實當時鋼琴並未發明,這些都是大鍵琴作品。同樣身為鍵盤樂器,大鍵琴的琴弦是以彈撥發聲,透過主體產生共鳴並強化聲響。不像鋼琴,是由琴槌敲擊琴弦並透過音響板加強音量。也因此,在學生們以鋼琴彈奏這些大鍵琴曲目時,老師們會特別教導巴洛克音樂的特色,讓學生們以鋼琴彈奏仍能比現出大鍵琴的些許味道。
長笛Flute
現代的長笛是根據19世紀的德國長笛設計改良而來。18世紀晚期之前,木笛是當時的主流樂器,「flauto」通常指的是木笛;早期的音樂家若要表示橫吹的長笛,則需加上「cross」、「German」、「transverse」等詞修飾。木笛跟長笛的音色大不相同。木笛聲音清脆而精準,巴洛克長笛聲音較為圓潤、音色夢幻。長笛是一種演奏者可以直接接觸的樂器,可以透過口型(embouchure)較為精準地控制發聲。
木製長笛的聲音比金屬長笛的聲音來得厚實,因此在演奏時需要使用更大的力道與起奏,可在低音域發出豐富而響亮的音色;金屬長笛音色明亮,並且可讓演奏家做出細微的音色變化。此次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的長笛獨奏家賈奎斯.祖恩將以木製的近代長笛來台演出,折衷歷史與現代,串連巴洛克時代與21世紀。
木笛Recorder
木笛是哨笛家族(fipple flute)的主要樂器,前有七個指孔,後方則有一個其他哨笛家族樂器都沒有的拇指孔。 木笛最初可能源自14世紀義大利北部的藝術樂器,在16世紀初即確立發展完成。現代的木笛遵循17世紀末至18世紀巴洛克時代的設計,分為頭節(包含吹嘴和笛唇)、中節(包含拇指孔跟六個指孔)、腳節(包含第七個指孔)。在那之前,木笛是一體成型的,由於沒有可自由轉動的腳節,所以最下端的小指孔設計成左右兩邊,方便慣用左手的木笛演奏家使用,沒有用到的另一個小指孔就用蠟塞或是木栓封住。木笛也因此得到「flûte à neuf trous」的別稱,意即「有九個孔的笛子」。
木笛在普賽爾、巴哈、韓德爾、泰勒曼和其他同代作曲家的音樂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雖然在18、19世紀管弦樂團發展的歷程中,木笛沒能成為標準編制的一員,但它卻在現代音樂佔有一席之地,甚至為前衛派作曲家所用。 木笛有不同的尺寸,因而能奏出不同的音域。木笛一般是木製,有時也會以象牙打造。現在學校使用的大多為塑膠製。現代最常見的木笛有四種:高音木笛(soprano)、中音木笛(alto)、次中音木笛(tenor)、低音木笛(bass)。
「Recorder」一詞的來源並不明確,但值得一提的是,「record」這個動詞其實是從「recorder」衍生而來,意思是「像鳥兒一樣鳴唱」。可能的來源包括拉丁文「recordari」,意即「思量、想起,或記得」;另一說是源於義大利文「ricordo」,意為紀念品或是紀念物。木笛最早的文獻記載則來自英格蘭德貝伯爵(後來的英王亨利四世)1388年的家計帳冊,其中紀錄了一筆「i fistula nomine Ricordo」的支出,意為「名叫紀念物的笛子」。
大鍵琴Harpsichord
大鍵琴是一種彈撥樂器,和古鋼琴(clavichord)與鋼琴不同,大鍵琴的發聲原理是利用撥子撥動琴弦,音色清脆,琴身則像翅膀開展,跟平台鋼琴相似;大鍵琴的撥子原本是用羽管或皮革製成的,因此也有「羽管鍵琴」之稱。
大鍵琴在18世紀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除了獨奏之外,也是室內樂、管弦樂和歌劇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到了1810年左右,大鍵琴幾乎已完全被鋼琴取代,一直到1880年代,由於復興古樂的風潮,大鍵琴又再度受到重視。大鍵琴華美的外表也讓它除了演奏之外,尚有妝點室內的用途。古時有些大鍵琴結合細膩工藝與精緻繪畫,本身即是藝術品,為貴族會客室、沙龍和音樂廳增色不少。
羊腸弦Gut strings
羊腸弦由羊腸線製成,直至19世紀,羊腸弦還是弦樂器的唯一選擇;之後由於冶金工業慢慢成熟,開始有金屬絲包羊腸線的琴弦。到了現代,除了對羊腸弦的音色有特別執著的演奏家外,大都採用合金線包合成纖維的弦。
羊腸弦手感張力柔和、音色豐富溫暖,層次飽滿且與人聲相近,但是因為延展性強、反應時間慢,只要溫度或溼度有些微變化,就會影響音準。
羊腸線的英文為「catgut」,因此也曾有「貓腸弦」的誤解。然而這個字源推測是「cattlegut (畜類的腸子)」的簡稱,也可能源於「kitgut」或是「kitstring」,「kit」是小提琴(fiddle)之意,和小貓並沒有關係。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