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脫離了輪迴的、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白的人,真正圓滿覺悟的人,又被稱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覺者。
佛陀漢語的意思是「覺悟者」。過去、現在、未來,有著無量無數的佛,乃至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眾生(動物),將來都有悟道成佛的可能,因佛陀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聖雖有不同,在本質上,佛性一律平等。
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諸佛」: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婆佛、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之過去七佛、未來佛彌勒菩薩。大乘佛教則進一步認為在他方世界有無量無邊的佛——「十方世界諸佛」,例如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等等。有過去莊嚴劫千佛,亦有將於現在賢劫陸續成佛的千佛。但現代通常所稱的佛陀,係指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漢語民間又將佛稱為佛祖。
圓滿成就的佛陀,具有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力量,達到至高無上、無與倫比的境界,「佛」有十個稱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有時分別作無上士及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陀還具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種大樂、十八大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八十種隨形好等等。
佛之三身:報身、化身和法身,其三身起不同的妙用,處於不同的境界。報身指由於過去的志願和經歷不同,因而成佛的時間、因緣、度眾的情形也有所差異的實際佛陀。化身指佛陀為方便善巧度化眾生,以神通力所變現的佛、菩薩、天、人、阿修羅、以致畜生、餓鬼、地獄等眾生之身。法身指佛陀住於大涅槃時,與真如同體,與萬法合一的體性;恆河沙數諸佛皆住於此共同法身。如盧舍那佛為報身佛,釋迦牟尼佛為化身佛,毗盧遮那佛為法身佛。
旃檀德香尊者--尊者即旃檀香辟支佛
辟支佛,辟支迦佛陀(Pratyekabuddha)的簡稱,又音譯作缽羅翳迦佛陀,或簡稱辟支迦佛、辟支等。指過去生曾經種下因緣,進而出生在無佛之世,因性好寂靜,或行頭陀,無師友教導,而以智慧獨自悟道,通說為觀察十二因緣,進而得到證悟而解脫生死、證果之人。所以亦稱為「獨覺」或「緣覺」。出生於沒有佛的時候的開悟得道者,稱為獨覺,而出生於有佛之世,觀察思惟十二因緣得道證悟者,稱為緣覺。
辟支佛是緣覺乘(乘是載運的意思,載運修行的人,從迷到悟的方法與過程)的最高果位,但並不完全等於覺行圓滿、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緣覺乘(沒有聽聞佛陀教說,獨自觀察十二因緣等法理而覺悟)和聲聞乘(直接聽聞佛陀教說,思惟修證苦集滅道四聖諦而覺悟),合稱為「二乘」,與菩薩乘,則總稱為「三乘」。
並不是每一位修行佛法者的覺悟解脫都是成佛,因為成為一位正等正覺開創佛法傳統的教主,需要在修菩薩行時修行六度波羅蜜,累積聲聞、緣覺所沒有的智慧、福德、和能力(如來十力)才能成佛。辟支佛與阿羅漢都未究竟解脫,也需再修行成佛。辟支佛與阿羅漢的覺悟尚不究竟,所以只要他們繼續修菩薩行,終將也會成為正等正覺的佛。
菩薩,即菩提薩埵之略稱,譯成漢語的意思為「覺有情」:追求覺悟的有情眾生,使人覺悟的有情眾生。從初發心(初信位的菩薩)直到圓滿成佛,總共有五十二個階位,即菩薩五十二位。菩薩也包括了一切發願在未來成為佛陀聖弟子的修行者,即聲聞菩薩。菩薩的主要修行內容就是六度波羅密。
菩薩是佛的脅侍,每位佛有兩位脅侍菩薩: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兩位脅侍菩薩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西方三聖);現在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脅侍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華嚴三聖);東方琉璃光世界藥師佛的脅侍為日光普照菩薩和月光普照菩薩(藥師三尊)。有些菩薩在遠古已成佛,如觀世音菩薩過去佛號正法明如來,他們以大慈悲心,為度眾生示現菩薩形象,重入世間救渡眾生。
菩薩有三
1>果地菩薩。已經證得佛果,為了引度眾生,應化為菩薩身者;如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彌勒菩薩。
2>因地菩薩。因地菩薩者,依修行而得菩薩果位者。
3>願地菩薩。願地菩薩者,謂發願願行菩薩道者。
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前面菩薩指願地菩薩。(即正在修菩薩行,但還未修成菩薩果位者) ,後面菩薩指因地菩薩(已經修到菩薩果位者)。
- 初地的菩薩 - 歡喜地。
斷除了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不再有執著恐怖、顛倒、夢想。不憂慮生活,不懼怕死亡,不怨人毀謗。進入初地的菩薩,等於生到諸佛如來的家中去了。助人為本,以布施為樂,能紹隆佛種,能弘法度生,因為分證了佛陀的法身,相應了菩提,歡喜踴躍,所以叫歡喜地。
- 二地的菩薩 - 離垢地。
自己修行十善,也勸人勤修十善,不再誤犯微細的戒律,遠離垢染,獲得三業清淨,能夠廣行慈悲,饒益有情,所以叫離垢地。
- 三地的菩薩 - 發光地。
勤求佛法,受持佛法,能忍一切外境,不再動心,精修定學,得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定,不再為貪瞋愚痴闇蔽,聖格昇華,像光明一樣,驅散了一切暗冥,所以叫做發光地。
- 四地的菩薩 - 燄慧地。
精進修習三十七道品,除了我執、法執,見解上沒有愚痴,思想上也無謬誤,不生愛染,不起瞋怒,智慧的光像火燄一樣的熾盛,照亮了佛道,所以叫做燄慧地。
- 五地的菩薩 - 難勝地。
不但修滿了禪定,而且更證悟真實的諦理,離諸戲論,證悟空有不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是極難到達的階位,所以叫做難勝地。
- 六地的菩薩 - 現前地。
圓滿了般若智慧,經常安住在滅盡定中,不起有漏心識分別,照見緣起性空,徹悟諸法自性,可說真實的佛法已現前,所以稱現前地。
- 七地的菩薩 - 遠行地。
安住在滅盡定中,出定入定,隨念自由,不用功而能行諸佛法,度眾生而有無限方便,遠大的目標,即將到達,所以叫做遠行地。
- 八地的菩薩 - 不動地。
功德任運增進,願惱不再現行,不為名利所動和境風所誘,只有大願度生,所以叫做不動地。
- 九地的菩薩 - 善慧地。
無相無功用行,自證的固然無功用行,為他說法,也不待功用,以自然而然的清淨法力,守護佛法寶藏,以純善的智慧開示眾生,所以叫做善慧地。
- 十地的菩薩 - 法雲地。
是真正的法王子了。所謂補處菩薩,就要成佛了。有大慈悲,大神通,那福德智慧的雲朵,嚴密護身,可以發為電光,震大雷音,降大法雨,伏諸魔外,終成佛道。
阿羅漢(arahant),意譯為應供、殺賊、無生,漢語常簡稱為羅漢,是修習四聖諦,脫離生死輪迴達到涅槃的聖者。自佛陀初轉法輪以來,至今已有成千上萬的弟子成就阿羅漢果,還有眾多的弟子成就三果、二果和初果。
阿羅漢是從比丘因地修行,所學圓滿。阿羅漢是依照正法修行而達到涅槃的聖者,離貪斷愛,名色識三者不再相依相緣,再有再生之因緣滅盡,無因緣可記說。
此外尚有三義:
1>應供:佛的十種稱號當中就有「應供」一項,而「應供」的梵語其實正是「阿羅漢」。阿羅漢福慧俱足,為眾生之福田,供養阿羅漢可以修福,以其能教眾生如何修福、修慧、斷煩惱。
2>殺賊:「賊」指煩惱,使眾生有損。阿羅漢斷除煩惱,故云「殺賊」。
3>無生:無生是不生不滅,出了三界六道輪迴。
斷惑究竟的修行者,能夠斷「五順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即可證入阿羅漢果。證入阿羅漢果的聖者,將會自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阿羅漢的功德,名為六恆住。在面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時,恆常不動,「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一切外境,「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得三明六通(指得到阿羅漢果的聖者能夠修行得到的能力)。阿羅漢基本上分為兩大類:慧解脫阿羅漢及俱解脫阿羅漢。
四果阿羅漢,此位階已斷除了六道所持的見思煩惱,脫離輪迴,入了四聖法界,不再分段生死。阿羅漢的果位次於菩薩,為協助佛和菩薩普救世人,各有其護持的主要對象,世間常塑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或五百羅漢像。
而大阿羅漢,除了入一真法界已見性,斷除了六道持有的見思煩惱、四聖法界卻尚有塵沙煩惱,四十二品無明也僅剩兩品未破。依大乘見解,釋迦牟尼佛常隨十大弟子實際皆為大阿羅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