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寧縣位於福建省東北部,距福州市284公里, 分別與福安、周寧、政和及浙江省慶元、景寧、泰順縣交界,素有“兩省甌脫,五界門戶”之稱。縣建於明景泰三年,著名通俗文學家馮夢龍曾在此任知縣,所著《壽空待志》一書詳細介紹了這裏的風土人情。全縣轄10個鄉、4個鎮、201 個行政村(居委會), 總人口24.2萬人,土地面積213萬畝,其中:山地面積188萬畝,耕地面積15.9萬畝,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境內海拔跨度大,垂直差異明顯,晝夜溫差大,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在這片美麗的土地裏,層巒疊障,山青水秀,雲蒸霞蔚,南山風景區的奇石幽洞,三峰古刹的在雄偉殿宇,麻竹坪水庫的瀲灩波光,百丈際瀑布的迭湧跌落,無不令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這一片資源豐富的土地,有林地面積120萬畝, 森林覆蓋率達74.8%,名列全區前茅,多次獲全國和省、地造林綠化先進縣榮譽。境內可開發利用的水力資源達21萬千瓦,現有水電裝機容量4萬千瓦,年發電量達1.5億千瓦時,是全國第二批農村電氣化試點縣之一,並已通過省級驗收,躋身全省“水電十強縣”之列。
茶園面積11萬畝,年產量600萬公斤,人均茶葉產量居全區前位,板栗、油茶、毛竹、禦豆、兔毛在全省均佔有一定位置,年產鮮花菇4萬噸,單項產值居全國首位。巍巍群山中還蘊藏著14種礦產,南陽鎮鐵場、壩頭的白雲石礦是省內最大的煉鎂用白雲石礦,儲量達561萬噸,平溪鄉湖潭葉臘石礦、坑底鄉楊梅州石英石礦、下黨鄉七寶崗鎢礦等,都具有很高的開採價值。
60年前的閩浙兩省臨時省委就誕生在這裏,粟裕、葉飛、範式人、曾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裏進行艱苦卓絕的革命活動,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樹起了歷史的豐碑。
改革開放給壽寧經濟發展注入了勃勃生機,交通條件不斷改善,郵電通訊步入全省先進行列,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決,工業生產取得長足發展,冶金、食品、輕紡、化工等產業初具規模,茶葉、白炭黑、鎂矽、線毯、鏡片、石雕、木雕、竹雕、根雕等20多種產品享譽國內外市場,壽寧花菇更以其非凡品質獨佔鰲頭,贏得了“中國花菇之鄉”的讚譽,夢龍春酒多次榮獲國際金獎,壽寧綠茶“鳳凰舌”榮獲99年澳門國際茶文化博覽會金獎,全縣經濟連續5年保持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勢頭,社會各項事業取得全面進步。
壽寧享有中央、省賦予的一系列優惠政策,特別是今年省委制定的《關於進一步加快山區發展的決定》和省政府的《實施意見》,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壽寧山清水秀,氣候宜人,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是福建省著名旅遊避暑勝地。境內眾多的景點各具特色,開發前景良好,南山景區的奇石幽洞、歷代摩崖石刻、馮夢龍塑像等名勝古跡,使人既有“高山仰止”之感,又有搜險探奇之情,閩東第一座鐵索橋淩空橫亙於龜湖兩岸,盡覽湖光山色。
建於宋淳化年間的三峰古刹規模寵大、殿宇莊嚴,將被開發成為具有傳統文化色彩的夢龍公園,海拔千米的高山平湖小托水庫,將建成娛樂、觀光、民俗功能于一體的金湖度假村,馬仙宮、園通寺等樓臺建築,風格迥異,極具民族風韻。
也不知道是從哪時代起,壽寧出現廊橋,居住在山林村落裏的男女老少,曾經一年年一代代地從上面走過,到對岸砍柴種田、尋親訪友,到遠方求學做官、經商務工。沒有人會把這一座座沉藏在深山密林裏的貫木廊橋,與表現當年汴京繁華景象的《清明上河圖》連到一塊。直到有一天,一位著名橋樑專家來到這裏,突然眼睛一亮:名畫上的那座木橋,採用的正是這樣的設計模式呀。遍尋天下而未遇的古橋,竟然在這裏被找到。於是人們才想起那些造完橋便揮一揮衣袖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的造橋工匠,於是人們便四處尋覓他們。直到這時,作為廊橋技藝的最後傳人,一位名叫鄭多金的老人才被史書記入。於是,人們以驚奇的眼睛注視廊橋。
那是一座座“原生態”的橋樑,搭橋用的材料,除了林中采來的木頭,就是泥巴燒成的瓦片,就連匠人們搭框構架常用的鐵釘也不用一根。這些山村土匠,究竟是根據什麼力學原理,讓如許鴻梁巨木跨溪躍水,輕盈如虹地貫通兩岸!很多人詫異,工匠們恐怕也不懂,就像唱山歌的原生態歌手,並不知道那些高妙的音樂理論,他們只知道路到溪邊了,就應該有座橋。
這裏的山區多佳樹巨木,於是他們就搬來樹木,交叉穿插,疊架成拱,然後鋪上橋面。為遮擋風雨侵蝕木橋,自然就得在橋上再蓋個瓦頂,於是便有了廊橋。就像樹木要開花、泉水要流淌一樣,廊橋在這個地方自自然然地生長著,它們與周圍的山水自然和諧相融,它們就是山水自然的一部分。它們樸實得像戴著草帽的田漢樵夫,它們純美得像穿著土布的山嫂村姑。
多山的福建也多溪,為了渡水過溪,有人以木板搭建浮橋,有人在溪中豎立方石作矴步,也有人用石料鋪架拱橋。總覺得在形形色色的溪橋中,廊橋最勾人詩思。當木橋上面被支起屋架蓋上屋瓦成為廊橋,當廊橋的屋頂有了飛簷翹角,有了精心彩繪的吉祥圖案,當廊橋的兩邊有了或方或圓或梅花狀的窗孔,壽甯工匠的造橋技術便有了藝術的品位。當廊橋裏被安上條凳、擺上茶桌甚至供上神佛時,廊橋便成了一扇展示山鄉文化的視窗,一幅山地民俗風情的畫卷。
砍柴挑貨的漢子在橋上歇息,廊橋便是一座涼亭,一陣急雨把路人趕到橋屋之下,廊橋便是一座避雨亭,村夫野老在橋上煮泉泡茶說古論今,廊橋便是一間鄉村茶館兼聊天室,附近的山民把竹器木具、鮮菇幹筍帶到橋上交換時,廊橋便成了小小墟市,當文聖武聖、財神祿神的雕塑被供在裏面受人膜拜時,廊橋便是一座宮廟。
當過往的文人雅士見景生情、脫口成詩之時,廊橋便是吟詩台,兩邊的板壁便是題詩牆。當山村的青年男女相約在橋上幽會時,廊橋便是一片遮掩羞澀、營造溫情的林陰。據說在有些廊橋裏擺放著寬大如床的長凳,不僅供山民們日間躺著休息,也供流浪的乞丐夜裏棲身。造橋人的悲憫情懷,博愛心胸,令人起敬。若是在路上遇見村姑,問她們的村子裏有沒有廊橋,她只說一句“壽寧的廊橋比米還多”,便飄然而去。
這是當地人傳下來的口頭語,說的是當年廊橋遍地的景象。廊橋跨過一條條溪流,連接起一座座被隔斷的山,也把山裏人的愛情、友情、親情與無數夢想串聯起來。山裏的路沒有里程碑,山民們只記得到了某座廊橋,離目的地又近了幾程。每一座廊橋以自己的獨特風姿,招引著販夫挑漢,商客旅人。
哪座橋可聞鳥鳴如樂,哪座橋能見綠枝拂窗,哪座橋上的清風最爽,哪座橋上的神佛最靈,哪座橋人氣最旺,哪座橋午夢最甜,常走廊橋山裏的人都清楚。而到了那座裏面可以擺攤的橋,那就已經來到集鎮了,他們的筍乾、山菇、蔑貨和柴草可以在那裏賣出,化為晚餐桌上溫馨的燈火和妻兒的歡顏。因為有了一座座如虹飄逸的廊橋,艱辛而漫長的山路便一段段地有了盼頭。廊橋,那是苦澀日子裏的一杯綿長的甜酒,枯寂歲月裏的一曲常新的歌謠,哀愁時光裏的一個可以傾吐的知己,落魄境地裏的一個托舉心靈飄飛的夢。
最依戀那些至今還藏身在深山懷抱的廊橋,它們那輕盈欲飛的身姿,總是在澄藍的水底浸泡出一片清純的夢影。水在動,橋在飄,美得那麼不一樣,美得那麼不真實。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橋樑飄浮著利欲的俗塵躁氣,眼前的廊橋卻依然穿著古裝,透出一股沉潛的氣質,似乎還沉醉在遙遠的夢境中。這樣的廊橋如今已很少有人走動了,但裏面依然潔淨無塵,因為這裏沒有紛擾的塵煙,永遠是清風清露的世界。偶爾兩三個挑著篾籮的漢子、挎著竹籃的婦女走過,更點染出廊橋的古典意韻。
雖然他們的著裝早已不古,但他們的神態舉止猶存古風。恍然間,覺得他們就是從古遠的年代走過來的人。讓一顆因躁動而疲憊的心,歇息在古韻悠悠的廊橋之上,那種感覺好爽。
比米還多的廊橋,如今在壽寧只剩下19座,面對它們的日漸稀少,既無可奈何又耿耿難以釋懷。它們畢竟不是只供人走路的橋,不該隨著現代交通業的發展而消失殆盡。為了讓廊橋的藝術魅力與民俗價值永留世間,期盼如鄭多金的傳人能代代不絕相傳。
較現代化的山澗鋼索吊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