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生活涵蓋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質生活是人們在生活上的基本需要,精神生活則是人們在得到了物質生活後,所追求的另一種精神寄託。
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離不開社會生活,社會生活又包含了日常生活、都市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藝術生活、宗教生活等等。社會生活是一個整體性,各式各樣的生活品味相互牽連,於各行各業的工作,對社會來說是不可缺少的,任何職業也都關係著整個社會的發展。
生活的質量也就是生活品質或生活質素,是對人們生活好壞品味程度的一種衡量。生活質量與生活水平有關,一定程度的生活水平是保持較高生活質量的必要條件,但也並不是充分條件。除了保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及身心健康之外,生活質量也取決於人們是否能夠獲得快樂、幸福、安全的主觀感受,這是與人的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以及對當前社會與環境的認同,皆具有密切的關連。
生活中難免都需要互動溝通,這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人與人之間傅遞情感、態度、事實、信念和想法的過程。良好的溝通就是一種雙向的溝通過程,不是你一個人在發表演說、對牛彈琴,或者是讓對方唱獨角戲,而是用心去聽聽對方在說什麼?去了解對方在想什麼?對方有什麼感受?並且把自己的想法回饋給對方。
在溝通的過程中,可能因溝通者本身的特質或溝通的方式,而造成了某些的曲解,因此傳送訊息者與接收者間,必須藉著不斷的回饋,去澄清雙方接收及了解到的是否能一致認同。
在成長過程中生理上的變化,多少會影響著身心對週遭的認知。首先衝擊到自信的程度,若對自己的看法正向,在人際關係中,能較坦然地面對別人的眼光與評論;若看法為負向時,在人際互動中呈現的不自在,會是第一層影響,接著也許退縮、也許攻擊,成為人際互動中的惡性循環。不管是在與人互動的技巧、或是應對進退的能力都將面對不同的期待。外在的期待,以及內在尋找自我行為模式的需求,將會進入衝突→磨合→衝突→磨合的循環之中。
處於社會人群中,因交往而構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系的社會人際關係,被視為社交的範疇。除親屬關系以外的人與人交往關係,稱為人際交往,包括朋友關係、同學關係、師生關係、僱傭關係、戰友關係、同事及領導與被領導關係等。人是社會動物,每個個體均有其獨特之思想、背景、態度、個性、行為模式及價值觀,然而人際關係對每個人的情緒、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對組織氣氛、組織溝通、組織運作、組織效率及個人與組織之關係均有極大的影響。
社會的生活型態是在人口較為稠密、工商業較為發達的地區,包括了住宅區、工業區和商業區等機能分區,並且具備行政管轄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轄功能可能涉及較其本身更廣泛的區域。城市中有樓房、街道和公園等公共設施。城市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隨人類文明與進步發展起來的。學者們普遍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是工商業發展的產物。
最早的城市起源於大約一萬年前的中東。在那之前人類過著散居的生活,以捕獵及游牧維生。後來進入了農耕時代,人類才開始定居。位於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由於土壤肥沃、農產過剩,居民無須擔心食物缺乏,因此可以投入製造及發明的行業,城市崛起和城市文明於是開始傳播。然而此時的城市,仍以軍事防禦和舉行祭祀儀式為主,生產功能其次,因此規模不大。
中世紀歐洲城市的演進與東方相比相對遲緩,因為周圍的農村提供的餘糧不多,再加上實施封建制度的緣故,每個城市和它控制的農村,構成一個小單位,形成相對封閉、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工商業並不發達,以致於城市發展停滯不前。然而當時東方的商業城市卻開始崛起,如唐朝的長安及宋朝的汴京;13世紀地中海地區的義大利半島的米蘭、威尼斯、佛羅倫斯及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或者阿拉伯半島的巴格達等。這些都市由於位居交通要衝,不論是商業、貿易及文化交流均十分興盛,因此得以蓬勃發展。
但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鄂圖曼土耳其人攻陷,通往印度及中國的貿易路線遭到阻斷。由於對香料及絲綢等東方商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再加上對殖民地和財富的渴望,甚至傳教等因素,造成後來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歐洲經濟中心因此逐漸由地中海移至大西洋沿岸,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及荷蘭的港口城市。
繼19世紀的工業革命之後,城市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工業革命造成了科技快速的進步及許多發明的問世,進而造成許多工廠的建成。由於工廠大多設置在交通方便的大都市附近,造成農民不斷湧入這些都市,城市化的現象也開始由工業革命起源的英國向世界各國擴張。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美、德與法國等工業強國,都市化的程度都相當之高。這不僅是富足的標誌,而且是文明的象徵。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武器的改良及新型態戰爭的出現,遭受戰火波及而死傷的平民數量大幅增加,再加上都市居民為了躲避攻擊,而大舉遷移至鄉村,造成都市人口銳減。
戰後,鄉村人口大量回流都市,造成都市人口暴漲、發展快速,由於市區人口日益擁擠,都市面積便大幅增加,與之附近的市鎮及郊區相連,因此形成了許多大型的都會區。之後產業技術的改良及醫療設施的改善,更是加劇了都會區數量及規模的大幅增加,都市化的現象日趨明顯。到了今日,全球已有超過30億的人口居住於都市,然而歐洲、美國及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的都市發展已近飽和狀態;在拉丁美洲、非洲、中國及印度等地區的都市,人口成長仍然相當迅速。
世界各國因經濟發展而對城市作了不同等級的分類,如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國際化大都市、世界級城市等,對城市能級分類的一個標準是人口的規模。 按城市綜合經濟實力和世界城市發展的歷史來看,城市分為集市型、功能型、綜合性、城市群等類別,這些類別也是城市發展的各個階段。任何城市都必須經過集市型階段。
隨著社會多元化的增加,將會有一波生活型態(次文化)的大爆發。當前現代社會中不需要「次文化」或「生活型態」這樣的名詞,因為不同的生活方式會被視為完全不同的文化、宗教、族群,或者那種文化只是屬於一小群被壓抑的少數族群,因被視為是異端。讓生活型態是可以接受的,或至少可以部分接受的,這種要對存在於一個強勢文化中的差異的包容,似乎和現代性與資本主義有關,社會的生活型態便會改變一個人的自我生活型態。
一個人(或團體)的生活風格、生活方式是一個人(或團體)生活的方式。這包括了社會關係模式、消費模式、娛樂模式和穿著模式。生活型態通常也反映了一個人的態度、價值觀或世界觀。一個人擁有某種「生活型態」,這意味著他可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從許多組行為當中選擇出其中之一。。。
*幻羽*寫於米蘭
你說::咱該怎滴生活。。。。
網路流傳的熱門影片「杯子兔」,飼主把兩隻迷你兔放進杯子裡,拍成短片上網,模樣可愛,吸引不少民眾詢問購買。現在也有業者打著新奇品種當銷售手法,其實所謂的「杯子兔」只是尚未長大的「幼兔」,遲早還是會長大的。
各式「特殊品種」包括號稱袖珍大小、可放在杯中的是「杯子兔」、稱手掌般大小的兔子叫「掌中兔」、大小剛好可放在小碟子上的「碟子兔」等,讓民眾誤以為這些珍稀品種的兔子「永遠長不大」,再貴也願意購買。
根據「美國兔種飼育者協會(ARBA)」的品種鑑定,根本沒有「杯子兔」、「掌中兔」與「碟子兔」的品種,全是業者或大眾自己取的名字。這些大多都是兩週剛離乳的「幼兔」,只是還沒有長大而已,一般兔子長大基本上都會有一公斤重、卅公分長,不要相信「不會長大的兔子」,因「小而可愛」衝動購買飼養。
你說::咱該怎滴生活。。。。杯子兔也可愛也可憐。很小很小就被迫離開兔媽媽被賣...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