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鄒志中報導】 「茶藝與生活」是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博雅中心對全校同學開設通識課程中的熱門課程 , 授課老師王偉驎本身是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的專任教師,因喜歡茶而投入茶的研究,進而想將茶的美好介紹給台灣年輕的學子們。「茶藝與生活」課程從2013年開始迄今已有八年,每學期開辦兩個班,每班50人,讓同學們在上課時除學習到中華茶文化的妙義外,並能在品茗的過程中,自然享受到喉韻回甘的好茶。
王偉驎老師表示,他的教學目標就是希望透過課程的講授、茶具的操作,深化同學們對茶葉與茶藝的瞭解,進而讓茶藝進入生活,轉化氣質並改變生活中飲用加味飲料而影響健康的不良習慣。
所謂「苦盡甘來」,王偉驎老師指出,喉韻回甘的好茶就是有苦味、澀味的茶湯,在口中停留轉化後自然產生甘甜的過程。在人體中能感受苦澀味的部位是我們的舌根,所以苦是舌頭的最後的一道味覺反應,也正因如此,苦後才有甜的口感才是「回甘」,而絕不是普通的入口蔗糖的甜味。這一點大家一定要與加糖的假茶做出區別,「回甘」乃後知後覺,而並非主觀的「入口即甜」。
期末,王偉驎老師以「期末茶會」的方式,舉辦的「庚子冬日遊戲茶會」,激發學生們對茶葉與茶藝的獨特的想像與創意思考,去設計期末茶會的茶席,透過企劃與執行,並以創新的模式來舉辦期末的茶會。
王偉驎老師透露,他主辦的「庚子冬日遊戲茶會」期末茶會,就是希望將遊戲與茶會相互結合,讓茶會中有遊戲玩,遊戲中有茶湯可品茗,跳脫傳統茶會的形式,希望因此會有更多的年輕學子們自然而然喜歡上茶。
據悉,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人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古有唐代茶聖陸羽所寫的《茶經》,康熙所命名的碧螺春等。除了講究茶葉收成季節、出產地,如雨前龍井,中國茶藝也注重水源、水溫以及茶具的選擇,如紫砂壺…等。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鑑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
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乾淨。中國園林聞名世界,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用木頭做亭子、凳子,搭設茶室,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供人們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
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中國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茶在中國精神文化中的體現,這比「茶風俗」、「茶道」的範疇深廣的多,也是中國茶文化之所以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的原因。 中國各地由於氣候、地理、人文環境不同,風俗習慣不同,喝茶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區別。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