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photox.pchome.com.tw/s08/020114234/1/124576691732)
我認為《三國演義》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塑造了深入民心的三絶,包括奸絶的曹操、義絶的關羽、還有智絶的諸葛亮。
作家對曹操極盡鞭笞挖苦之能事,對諸葛亮和關羽,則無限景仰、不吝贊詞。羅先生描寫人物,有兩種最喜歡用的手法──轉移法和襯托法。這兩種手法在諸如馬超、劉備、張飛等人身上常有運用,然而若論用得最多、吹捧得最高大的正是關羽和諸葛,本文要說的是關羽。
關羽在《三國演義》中,是作為忠義和勇武的代名詞存在的。一個赤面長鬚提大刀的人物,一個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的人物,一個爲了恩主不惜放棄眼前榮華、雖跋涉千山萬水而不辭的人物,一個竟能使貴爲帝王之尊的義兄寧可不要江山也要爲之報仇雪恨的人物,這是何其美好的存在。然而對比一下歷史上的關羽,毋寧是讓人掃興的。那麼,其高大的形象又從何說起?
把三國故事炒得最火熱的,要數宋代。那麼宋代是一個怎麼樣的時代背景呢?首先,這是一個講求忠君愛國、禮義廉恥的儒理國度,忠恕廉恥等也是一個人在社會上人格地位高低的最重要指標;而關羽,似乎便是符合這指標的忠跟義的代表人物。其次,劉備的政權以漢正統自居,擁劉反曹的思想一直流傳在人民中間,這也是成就劉、關、張、趙、諸葛等蜀政權人物美好形象的其中一個主因。第三,宋代是一個由始至終被欺壓的朝代,整個民族都懷着一種渴望強大起來的心願,關羽等武人所象徵的強而有力的精神、氣質,為時代之所需;正如陸建德先生認為海明威之所以能壓倒同期的其他優秀作家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其關鍵在於《老人與海》中不可打倒的英雄老人形象,正是二戰後冷戰時期所需要的時代精神。基於這種時代精神的需要,三國時候以驍勇著稱的關羽、甘寧等人均被宋廷策封為神,然而關羽被賦予的忠義形象,對統治更有莫大助益,這正為其高大形象創造了比同期其他武將更優越的條件。
除以上客觀因素外,作家本身的主觀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元明之間的惡劣政治、生活環境等現實方面的殘酷,使人不其然的只能在精神方面向美好靠攏。余以為,諸葛亮和關羽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本人在文、武、道德等方面的自我精神寄託,由於其抱負在現實之中缺乏實現的機會與可能,是故只能借文字去舒展。他希望自己或是有別人能夠像諸葛亮、關羽一樣,憑藉卓越的能力以及個人魅力,一掃社會上、政治上的烏氣與腐敗。
可以看到的是,關羽是符合中華民族幾千年傳統對於美好的審美理想的,這使其不論在朝在野都能以崇高偉大的形象存留下來;再綜合以上諸因素,便可知其在《三國演義》中的高大形象成因為何了。
文章定位:
人氣(55)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